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成性课堂教学首先应关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其次才是教学资源、教学契机、教学活动等的生成。本文主要浅谈了学生自主生成和教师引导下的生成。
【关键词】生成类型 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41-01
关于生成的类型,不同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过于抽象的分类往往缺乏操作性。教师往往会基于自己的经验来理解这些分类,进而把对“生成”的理解局限在自己的经验范围之内。
本文拟从教学实践经验角度去观察课堂生成的类型,并提出一定的应对方法。
一、从生成的内容看生成的类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通过实施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石的生成性课堂教学改革,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推进素质教育。
1.教学资源、教学契机、教学活动的生成
当前,追求教学资源、教学契机、教学活动的生成,是生成性教学改革关注的主要形态。这种课堂教学形态的先进性在于,它用以开放性、发散性(非线性)取代了传统的预成式课堂教学的封闭性、线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形态,重回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这将有利于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进而把教学目标——生成特定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到实处。
2.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成”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服务的先进手段。生成性课堂教学的主要表现形态应该是让学生在精心预设的课堂活动中生成一定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传统的预成式课堂教学有本质的区别。
为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传统的预成式课堂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师的教学思路为主线,完成预设的教学活动任务成为教师教学的行为和心理指向。在这里,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几乎成了教学目标本身。
而追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的课堂教学形态则要求以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路径及情感指向为主线,以有益于创设教学情境的课堂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生成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在这里,预设的教学活动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并走向“会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技能,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心理体验。
基于以上分析,从生成的内容角度,我们可以把“生成”分为两大类:一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二是教学资源、教学契机、教学活动等的生成。
二、从生成的主体看生成的类型
就教学资源、教学契机、教学活动等的生成而言,根据生成主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学生自主生成”和“教师引导下的生成”两大类。
1.学生自主生成
受知识水平的局限,学生的生成可能是“正确”与“错误”并存。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认真对待,要根据教学目标判断其教学价值,并据此作出不同的处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的“教学目标”一定是课程总体目标,而不能局限于本模块、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更不能局限于本课时的预设目标。
学生的自主生成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对正在探究的问题提出了新觀点、新方法。对这类生成,无论这些“新”是对是错,都要倍加珍视。因为,这既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更是对学生创造性的保护。①对错误但在课堂上引起普遍兴趣的“新”,要将其作为重点教学任务对待。要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这一“新”的新颖之处,以鼓励这种创新意识。又要科学分析其错误所在,甚至要不惜以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为代价。因为,“正确”与“错误”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错误”往往是到达真理彼岸最快捷的航船。化解学生头脑中的“误解”正是教学的本质目标之一。②对可能并不多见、极其宝贵的“珍珠”性质的“新”,就更应高度重视。既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做足做好文章。还可以向课外延伸,如形成成果,对外推广。这既是对宝贵智力成果应有的态度,又更有利于激发创新热情,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第二,对同学、老师的观点提出了异议。①“错误”但在课堂上引起了共鸣的异议:也要不惜以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为代价,将化解学生头脑中的误解作为重点教学任务处理。②无明显错误又与同学、老师观点有明显区别的异议:有两种可能,要区别对待,但都要视其为宝贵的“珍珠”倍加珍惜。如果是正确的“异议”,就要把它当做重点教学任务对待。如果教师暂时不能确定这一“异议”的正确性,就意味着该学生的思维已超越了教师。这种情况建议把其作为一个课题放到课外作进一步探究,甚至另辟课堂时间专门组织教学。
2.教师引导下的生成
在生成性教学中,学生无疑是生成的主体。但这绝不等于否认教师在生成中的主导地位,不能把生成性教学变成等待学生生成的教学。在真正的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下的生成应该是“主流”,完全的学生自主生成只是偶尔的“浪花”。
第一,预设引导下的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挖掘各种生成点,要对课堂上可能的学生自主生成作充分的预见。并据此预设好问题情境的创设,尤其是创设能让学生“产生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和问题的解决过程。
第二,即兴引导下的生成:再充分的准备也不能排除意外的发生。除教师预设引导生成和学生自主生成之外,教师还可以抓住一些学生未“发现”的生成点,恰当的“借题发挥”,也助力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生成类型 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41-01
关于生成的类型,不同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过于抽象的分类往往缺乏操作性。教师往往会基于自己的经验来理解这些分类,进而把对“生成”的理解局限在自己的经验范围之内。
本文拟从教学实践经验角度去观察课堂生成的类型,并提出一定的应对方法。
一、从生成的内容看生成的类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通过实施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石的生成性课堂教学改革,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推进素质教育。
1.教学资源、教学契机、教学活动的生成
当前,追求教学资源、教学契机、教学活动的生成,是生成性教学改革关注的主要形态。这种课堂教学形态的先进性在于,它用以开放性、发散性(非线性)取代了传统的预成式课堂教学的封闭性、线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形态,重回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这将有利于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进而把教学目标——生成特定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到实处。
2.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成”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服务的先进手段。生成性课堂教学的主要表现形态应该是让学生在精心预设的课堂活动中生成一定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传统的预成式课堂教学有本质的区别。
为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传统的预成式课堂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师的教学思路为主线,完成预设的教学活动任务成为教师教学的行为和心理指向。在这里,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几乎成了教学目标本身。
而追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的课堂教学形态则要求以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路径及情感指向为主线,以有益于创设教学情境的课堂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生成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在这里,预设的教学活动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并走向“会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技能,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心理体验。
基于以上分析,从生成的内容角度,我们可以把“生成”分为两大类:一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二是教学资源、教学契机、教学活动等的生成。
二、从生成的主体看生成的类型
就教学资源、教学契机、教学活动等的生成而言,根据生成主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学生自主生成”和“教师引导下的生成”两大类。
1.学生自主生成
受知识水平的局限,学生的生成可能是“正确”与“错误”并存。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认真对待,要根据教学目标判断其教学价值,并据此作出不同的处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的“教学目标”一定是课程总体目标,而不能局限于本模块、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更不能局限于本课时的预设目标。
学生的自主生成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对正在探究的问题提出了新觀点、新方法。对这类生成,无论这些“新”是对是错,都要倍加珍视。因为,这既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更是对学生创造性的保护。①对错误但在课堂上引起普遍兴趣的“新”,要将其作为重点教学任务对待。要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这一“新”的新颖之处,以鼓励这种创新意识。又要科学分析其错误所在,甚至要不惜以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为代价。因为,“正确”与“错误”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错误”往往是到达真理彼岸最快捷的航船。化解学生头脑中的“误解”正是教学的本质目标之一。②对可能并不多见、极其宝贵的“珍珠”性质的“新”,就更应高度重视。既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做足做好文章。还可以向课外延伸,如形成成果,对外推广。这既是对宝贵智力成果应有的态度,又更有利于激发创新热情,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第二,对同学、老师的观点提出了异议。①“错误”但在课堂上引起了共鸣的异议:也要不惜以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为代价,将化解学生头脑中的误解作为重点教学任务处理。②无明显错误又与同学、老师观点有明显区别的异议:有两种可能,要区别对待,但都要视其为宝贵的“珍珠”倍加珍惜。如果是正确的“异议”,就要把它当做重点教学任务对待。如果教师暂时不能确定这一“异议”的正确性,就意味着该学生的思维已超越了教师。这种情况建议把其作为一个课题放到课外作进一步探究,甚至另辟课堂时间专门组织教学。
2.教师引导下的生成
在生成性教学中,学生无疑是生成的主体。但这绝不等于否认教师在生成中的主导地位,不能把生成性教学变成等待学生生成的教学。在真正的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下的生成应该是“主流”,完全的学生自主生成只是偶尔的“浪花”。
第一,预设引导下的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挖掘各种生成点,要对课堂上可能的学生自主生成作充分的预见。并据此预设好问题情境的创设,尤其是创设能让学生“产生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和问题的解决过程。
第二,即兴引导下的生成:再充分的准备也不能排除意外的发生。除教师预设引导生成和学生自主生成之外,教师还可以抓住一些学生未“发现”的生成点,恰当的“借题发挥”,也助力于教学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