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阻止我跳么?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un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在转圈,而我知道真相
  
  人物周刊:从1971年你加入正规团体到现在快40年了,中国有无数人从事舞蹈,为什么你能成为标志性人物?与其他舞者相比,你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杨丽萍:现在的舞蹈太先进,古典舞里有芭蕾舞动作,离感情、生命太远,只有像我这种人还带着鲜明的中国符号。我有一种天生的识别能力,知道怎么把民族舞跳对。
  人物周刊:你曾说你20岁时不懂舞蹈,40岁以后才懂,那你现在怎么看早年的成名作?
  杨丽萍:我主要是指心理年龄。20岁前内心少点东西,还没有舞的感觉,10多年以后内心才有东西。
  人物周刊:你从早期的独舞《雀之灵》、双人舞《两棵树》到现在的群舞《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由舞者走向了编导,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杨丽萍:基本上起点就是终点,没有绕太多的圈,形式上还有点成长。我内心从没有挣扎,看得非常清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点儿困惑都没有。
  很多人是在绕圈,绕了一圈才知道什么是我们的文化,才知道破坏大自然是可悲的事。很多有钱人最早是在海边长大,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去赚钱,就拼命去赚钱,赚了半天把身体也拖垮了,再回来在海边盖一栋别墅。
  绕地球一圈要怎么怎么样,最后才发现原来像《云南映象》这种原生态的作品是所谓国际社会都喜欢的。风吹着树打着叶子,叶子就出节奏。风大了节奏就快,风小了节奏就慢,大自然教会我们节奏,但没人听见,非要去国外学编导。这还是一个有没有能力看清事情真相的问题。
  人物周刊:《云南映象》似乎是在讨论生老病死,这是你在人生某一阶段的思索?
  杨丽萍: 倒不是说去讨论,里面涵盖了这个。在我们家乡,老人都在讲这个事。我们早就明白了,死是非常自然的事,不用惧怕,觉悟了以后可以淡定对待。
  人物周刊:有种传言,说《映象》最初是来自于田丰传习馆所收集的民间歌舞,而《映象》成功后你很少提到田丰。传习馆教员认为你与田丰的不同之处在于:田老师不容许对民间歌舞有一丝一毫的改变,更不容许用它进行商业演出;而你既有保存,也有改变,而且用它来养活自己?
  杨丽萍:田老师是我的好朋友,如果你要问我,我可以跟你讲他很多故事,我好多舞蹈音乐是他创作的。
  民间舞一代一代沉淀下来,大浪淘沙,好的东西留下来了,不好的就被遗忘了。我们这一代不能光接受,还要创造。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东西,然后自己创造。我跳的孔雀舞跟毛相爷爷(孔雀舞第一代舞者)跳的就不一样。像《雀之灵》、《月光》是我创造的,它们回到民间,有人把它们当作新的民间舞在跳。
  跳舞和种地是一样的,我就是一亩三分地,按节令撒种,按节令除草,等丰收了,就唱歌跳舞。我们演出、挣钱,才可以买鼓,给演员发工资,然后他们才有饭吃,吃了饭有精神了,就跳舞——这就是我们的生态。我们不但用舞蹈养活生命,还养活自己的灵魂,多好的生存状态。
  
  你说我是不是占便宜了?
  
  人物周刊:《响声》有没有延续《映象》的精神?
  杨丽萍:从故事看像是又说到了生老病死,但它的形式是创造性的,有很多东西先前没有。比如长着叶子的笛子,6米长,全世界都没见过。
  人物周刊:你很反感别人说《响声》中用了西方手法?
  杨丽萍:它特别自然、民间,但又是创造性的。我举个例子。民间对稻子只是颠(用手作筛状),让米和壳分离。但把它颠出节奏,颠出雨的感觉、雨的声音,是不是又更接近泥土、自然?怎么会是外国的?
  再说笛子吧,是拿一根棍子吹好,还是拿一根6米长、上面有叶子的笛子吹好?用脚丫子想,都想得出来哪个好,对吧?有人说这是西方的,笑死人了。
  人物周刊:很多人对《响声》中你和彩旗(杨的外甥女)两个人击鼓甩发跳舞的那段印象很深,它表达了什么?你好像特别喜欢鼓这种乐器?
  杨丽萍:从形式上讲甩发也是民间舞,佤族人的风俗。
  鼓是全世界都用的,打击乐里都有鼓,一共有上万种。打鼓最早是交媾的象征,男人和女人的交流,你看(作击鼓状),鼓代表了女人的“洞”。而现在少数民族都忘了,幸好我这种人还记得住。
  真正到民间你会很失望的。就拿《映象》里的海菜腔举个例子,民间他们是这样唱的(慢悠悠地哼),拍手他们是这样拍的(无精打采状),他们可以这样拍一个晚上,你喜欢看吗?
  我想要他们唱出它的魂来,还要这样(站起来用力拍手、跺脚)。你说哪种好看?这才叫原汁原味,因为它有生命,有力度,有美感。那些跳舞者也好,编导也好,不明白这个,所以不成功。
  拿神鼓来说,它有70多套打法,打完天都亮了,我们能拿来演出吗?上舞台两分钟,我把最精华的打完就行了。
  我去一个村子时,他们用什么鼓伴舞?他们拿着三合板那么一窝,拿钉子钉一圈皮子,然后刷点油漆这样出来一个鼓,然后就打鼓跳舞。因为以前破过“四旧”,做鼓的手艺没几个人懂了。我就去查资料看他们原来的鼓什么样,再在台上还原它。
  我就是这么去处理的,我知道怎么样好看,所以成功。你说我是不是占便宜了?
  
  男人的事我不知道,
  反正我是结了两次婚
  
  人物周刊:听说《映象》原来的合作者在闹分家,想要成立另一个“云南映象”?你的朋友都说你不懂商业管理,才惹出这些麻烦。
  杨丽萍:我跟那些孩子早说了,不管你们跟我学编舞还是跳舞,没准以后你们就有团队。他们单飞、自立天经地义。但不能随便讲《云南映象》,它跟我有很紧密的关系,所以我公开发表声明反对。这就像我不知道我有一个儿子,不知道谁生的。
  人物周刊:你认为你作品的好坏将来自有公论,而你只管跳就行了?
  杨丽萍:肯定,那还用说吗!现在《雀之灵》都变成民间舞了,事实已经证明了。事实证明《云南映象》土得掉渣,土到太艺术了,大俗即雅。
  编舞怎么编,用得着想那么多吗?观察自然就取之不尽,像我说过的,你把一颗向日葵籽种到地里了,你去观察,它怎么成长,怎么长出第一片叶子。你把它用人体表现就好了,肯定不会有人说这是一棵向日葵,会变成另外一种风韵。它给了你生命的灵感,不是一个人闭着闷想,东拉西扯,从外国抓点东西放进作品。
  人物周刊:当年从城市回来,是因为城市生活不能赋予你生命的灵感?
  杨丽萍:旅行者该走多远,走到哪里,顺其自然。苦行僧也好,唐僧取经也好,没什么坏处。
  在北京也能做出来,掉到染缸里也不会变。《雀之灵》就是在北京做的。《两棵树》也是,还是一样的泥土味。在那里我更明确什么是有价值的了。我从来没丢掉,在北京时也没丢掉,我不能到北京就去跳芭蕾舞。我知道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是我的本钱。
  人物周刊:除了跳舞,你对政治经济这些“大事”感兴趣吗?
  杨丽萍:没有兴趣,但是我懂得常识。我就奇怪,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一个世界,不一定占了道理,为了面子,要吵要打,不打不行。
  我知道人结婚、离婚是个简单的事情。我的合作者跟我分手,不就像离婚一样吗?现在他又另外组织家庭,这太简单了,有什么好苦恼的。
  人物周刊:你的朋友圈流传,你一怕与官方打交道,二怕记者,三怕男人,有人却为你终生不娶。
  杨丽萍:我很不喜欢走红地毯,名誉、鲜花之类的,但是我后天适应能力很强。人有时不能太自私,如果是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我还是要做的。我不习惯与记者打交道,可是我后来想,如果不宣传,《云南映象》怎么让更多人知道呢?男人的事我不知道,反正我是结了两次婚。
  人物周刊:如果不是舞者,你觉得你的魅力是什么?
  杨丽萍:我就是喜欢跳舞,没得选择。我觉得我是一棵草,没什么魅力。但一粒尘埃也有它的价值。尘埃集合起来才有土地,然后万物才有生长的可能。
  人物周刊:你总在说你能永远跳下去,但你知道身体是有局限的。
  杨丽萍:跳舞不一定要在舞台上,那个空间太小,我在这儿也能跳(在车内用手做动作),你能阻止我跳么?
其他文献
绿原 为诗受难    人活着/像航海/你的恨,你的风暴/你的爱,你的云彩。  这是绿原1948年写的一首短诗《航海》。  9月29日子时,87岁的绿原在北京东四十条医院因肺部感染离世,他的身份是翻译家、诗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  绿原原名刘仁甫,1922年11月生于湖北黄陂,19岁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处女作《送报者》,初现诗坛的形象是纯真。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清新的表现手法,引起当时《七月》诗
1964年2月的某一天,走在大街上的布罗茨基突然被塞进一辆汽车,带到警察局,随后,24岁的布罗茨基在民事法庭两次受审。法庭上,悬挂着“不劳而获者布罗茨基审判大会”的横幅。法官萨维里耶娃质疑布罗茨基的诗人身份,在她看来,对那些不会给人们带来好处的“所谓”诗歌,她有理由加以蔑视。当然,这位女法官压根儿不认可写诗和从事诗歌翻译“是有益于祖国的事”,相反,法庭和旁听者嘲笑眼前这位认定写诗就是他的工作,就可
对那些唱着“I Love Beijing Tian an Men”长大,后来又吼过“中国可以说不”的老炮来说,一支中国乐队,脚踏祖国的大好河山,却高唱“Welcome to USA”无疑有汉奸之嫌。那是脑浊乐队,他们无非是在向永远在路上的美国梦致敬,并抒发“全世界朋克联合起来”的情怀,但假如你们家胡同里的老太太们在“One World One Dream”的奥运旗号下扭着秧歌学说:“Welcome
巴黎人同我说:巴黎从来没有变过,如果你二十年前来过,那当时和今天所见的,一定是同一个巴黎。  这里的街头永远活跃着一群艺术家。在行进的地铁列车上,剧院的广场前,塞纳河桥上,街心公园里,都可以见到各类表演。表演者为了生存,又或者仅是为了欢娱自己,弹奏、吟唱、绘画、演讲,甚至表演一出滑稽剧——这里就是一个万象城。  在巴黎期间,我经历了他们的夏季户外音乐节(Fete de la musique)和同性
连战、宋楚瑜、吴伯雄、马英九等人的子女,事业上,不是逐渐自成格局,就是已有自己的一片天    早期的“四大公子”    连战、钱复、陈履安、沈君山,在1960、1970年代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中,红遍半边天,时人称之为“四大公子”。  当时,国府的施政措施中,对年轻人来说,大学联考制度和男生服兵役,是人生初阶段的两大考验门槛。考不上大学的男孩,年满20岁,就得到部队报到,服3年义务兵役。据云,为了让蒋
当政治优先于灾难时,灾民成为最大输家    缅甸飓风灾害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据缅甸官方媒体报道,截至5月11日,纳尔吉斯飓风已造成2.8万人死亡、3万人失踪。150万人受灾。而美国驻缅外交官估计死亡人数超过10万,英媒则报道有50万人死亡。    热带风暴是自然灾害,如果救助得当,不会在风灾肆虐过后经历如此惨重的二次灾难。但风灾发生在被军政府统治了40余年的缅甸。却是天灾人祸并举。
苏小和所写的《局限》,被专家点评为“一本守住了经济学底线的商业经典案例”,旨在“发现中国本土企业的命运”,而苏小和的自我评价是,“为中国企业的生存做一些档案性的记录,同时适度表达一些我自己的观点。”  苏小和2001年来北京,开始做财经记者。之前,他是一个美学研究生、一个诗人、一个体制中人,经济学完全在他的视域之外。因此,他在《局限》中对每个商业案例的调查与剖析,并非标准的新闻写作手法。但他自有一
日剧的美少年之梦    英俊的面孔永远讨好。J家偶像的繁盛,无疑是这个“男色”时代的  必然结果    2008年全年,日剧收视率排行榜第1-5名分别为《极道鲜师3》、《CHANGE》、《没有蔷薇的花店》、《Last Friends》和《流星之绊》。这5部电视剧题材各异,制作水准参差不齐,惟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有杰尼斯(Johnnys)事务所(以下简称J家)的男星出演。再翻阅一下日剧历史收视率排名
在2003年的纪录片《走进迈克尔杰克逊的生活》中,主持人和杰克逊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你看上去一直都很寂寞,是这样吗?”  杰克逊回答道:“是的,我一直都寂寞,寂寞得要死,有时甚至想在街上找人倾谈。”  主持人接着问道:“你曾经被家人、被音乐家、被很多想跟你做朋友的人包围,你是国际巨星,你怎能说你没有朋友?”    “因为他们用同一种语言跟我说话,他们只会跟我谈音乐,谈工作,但我想将自己从工作中
作为“挺虎派”的“学术领袖”,他至今相信——这是真的    刘里远的电脑桌旁,悬挂着一盆猪笼草,茎叶如吊兰般垂下,在末端又向上弯起,长成一个个绿色的小笼子,刘里远对此很是好奇,“你看它长成那样子。这是一个大难题,进化论能解释得清楚吗々”  2006年,他开始了一项宏伟的工程,“创造一种新的进化理论”。他的电脑桌上,各种书籍和打印纸堆积如山,夹杂其间的有蜥蜴、青蛙和一些爬虫的标本——都是他去山里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