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光穿透象牙塔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azho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伦特曾经在 《何为权威?》一文中说,“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达到纵深。”对于周志文而言,《记忆之塔》这册回忆录精心搭建的就是一条通往过去的纵深历史的通道,它既让作者在这种面向历史的写作中与曾经怨怼不已的自我达成了最终的和解,同时也让读者能够经由这种私人性的记忆形态,触摸到战后台湾教育界与社会的情态与心态,即此而言,《记忆之塔》的意义溢出了私人生活史的藩篱,而成为台湾当代文化史的写照。更难得是,《记忆之塔》的笔致和行文极为温婉从容,让我们重温汉语写作的美感与简洁。
  周志文曾经就读于台湾东吴大学和台湾大学,先后在淡江大学和台湾大学任职,可以说无论是以学生身份还是教职员身份,都能够切身地体会台湾公立、私立大学的处境、格局与困境。显然,周志文对东拼西凑成立的东吴大学极感失望,对于大学里教职员的自负、狭隘与势利更有尖锐的批评,这所大学与其理想中成己立人的大学相差太远。深受孟子“刚正奇倔”气象影响的周志文,实在无法容忍大学里的蝇营狗苟,“东吴是兼任教师的天下,而兼任教师绝大部分都是这样子的,有的没有学问,有的缺乏良心,也有两者兼缺,再加上几个愤世嫉俗的人在里面搅和,弄得一片昏天暗地。最严重的是那群教师没有一个把学生当人看,不是瞧不起学生就是戏弄学生。”周志文少年时代深受孟子影响,浩然之气渐趋心底,后来又细读罗素,对道德个人主义的价值意识有深切认同,并认为大学应该成为养育有知识和德性的独立个人之所在,正如作者所言“我真正向往的是知识,它是我生命中最感贫乏又极想追寻的东西。”以此为准则和期许,自然对当时仓促举办的私立东吴大学沮丧乃至绝望。
  这份失意,直到作者后来因缘际会来到台湾大学念硕士和博士,才渐渐将对知识界的怨愤之气化解,台大的自由多元学风逐渐灌注到周志文的心灵世界,重构其对知识和道德的信念。在《记忆之塔》中,周志文重点记述了齐邦媛、台静农和屈翼鹏三位教授留给他的印象。1970年代中期的台湾尚处于戒严时期,外文系教授齐邦媛在“高级英文”小说课上给学生讲述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并对后来成为《中国时报》主笔的周志文的评论文章褒奖有加,由此可见《巨流河》中平和的齐邦媛的另一个面相。而在台大中文系主任职位上连任二十年的学者台静农则更是让周志文念兹在兹。尉天骢在《回首我们的时代》也追忆了台静农晚年在台湾的生活与言行,而周志文更在意的是其浸淫在书法艺术中的性情,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学生几乎有求必应的谦和与慷慨,与此相呼应的就是台静农在系主任位置上的“无为而治”,反倒养育了台大中文系勤勉中正的学术风气。
  周志文博士毕业后到私立淡江大学中文系任教,该系很多教师有台大中文系背景,大体上以崇尚自由的个人主义为基本价值,行政化色彩淡薄,留给学者的自主空间较大。但学校的总体生态也日渐恶化。作者细述在淡江风生水起的学者龚鹏程的言行举止,对其学而优则仕及其背后的心路分析得淋漓极致,言龚“对自己不论是朝学术或权位上走的步伐,都盘算掌握得十分精准,几乎没有任何浪费的地方。”以此为映照,更显示了作者自己超然物外的散淡之心性。周志文对淡江大学创办人张建邦迷恋仕途很不以为然,对其引入政府退任官员来大学任教(这些官员一有机会又再入官场对教职弃若敝屣),更是直言不讳地批评,并由此而引发对当时台湾政学两界生态的反思:“这是淡江的悲哀,也是台湾教坛的悲哀,台湾的教育界,总是缺乏理想,有理想的人,掌握不了教育的权力,教育的权力总是操纵在政治或做生意的人物之手。更悲哀的是这个悲哀早已存在,却从来没人想要去解决。”
  周志文在序言说:“这本《记忆之塔》對台湾的教育与社会作了很严格的批评,枪火四射,也可能伤及无辜。”这种不为尊者、亲者讳的写作态度,其实恰恰说明作者成为了台湾文化史上“内在的他者”,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值得赞许的回忆录形式。而那些涂脂抹粉的回忆,往往在矮化和窄化这些重要议题本来可以拓展的意义空间。

冷战


  作者:[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译者:翟强 张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7月第一版
  定价:56.00元
  本书是冷战史学者加迪斯写给普通人看的简明的冷战史,简明扼要,清晰晓畅,通俗易懂。作为了解冷战的入门读物,已经足够平易和精彩,尤其是对许多国家的统治者的描述与分析,有多处令人难忘的细节点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年度非虚构之作。既然是简明冷战史,就不可能用过于严苛的标准去要求,但这本书还是有一些比较遗憾的地方,作者把冷战史只叙述成超级大国的对峙,而且大部分视角只是其中一个超级大国美国,这种延续主流史学的观点,并无多少真正的洞见。而且加迪斯在很多历史细节上关注不够,尤其是加迪斯的意识形态偏见导致了对历史书写的不公正,加迪斯并未在书中那些小国浪费更多笔墨,基本视角上都集中在两个苏联和美国的几位领导人身上,偶尔荡开笔墨会叙述到中国、法国、德国和英国。从根本上来说,加迪斯的《冷战》代表了“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的主流历史观,但是这种胜利的乐观似乎并未持续多久,因为冷战的胜利只是新世纪强国博弈的开始。(思郁)

道德动物


  作者:[美]罗伯特·赖特
  译者:周晓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5月
  定价:68.00元
  《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之一,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科普读物。有别于以往人们对社会道德体系的普遍认知,本书以达尔文的生平和他的学术研究为线索,涵盖了对一些有趣的人类社会问题,包括两性关系、婚姻家庭、社会交际、社会阶层等的探讨,从进化的角度来观察和注释了人类的社会行为和道德体系,揭示了言行不一的矛盾行为背后的动物本质以及社会道德体系中蕴含的功利性和不确定性,并进一步延伸和讨论了一个问题:人类是道德动物吗?(林晓涛)

大汗之国: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作者:[美]史景迁
  译者:阮叔梅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定价:45.00元
  这是史景迁在耶鲁大学一系列讲座的结集。马可波罗的游记激发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好奇心,此后传教士、外交使臣们纷纷来华,从蒙元时期的鲁伯克修士,一直到当代的尼克松、基辛格等。他们笔下的中国不尽真实,甚至充满想象,但这都无关紧要,因为这些人留下的其实只是不同时期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如启蒙时代对儒教的推崇。因此作者在序中说,“这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这是一本关于文化刺激与回应的书”。(杨津涛)

往事与怀念


  作者: 王智量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8月
  定价: 38.00
  本书是俄罗斯文学研究者、翻译家王智量教授的回忆录,对自己人生中的坎坷以及共和国一段历史作了真实而严肃的追忆。文集从作者的童年经历写到青年求学,从一生的学术追求写到命运的多次坎坷。书中的那些往事,特别是关于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回忆,体现了共和国老一代知识分子在残酷历史年代里的命运沉浮。回溯的视角更增添了理性的视野。作者那种历经坎坷,却对理想矢志追求的情怀令人感慨而感动。(青方)

重新认识近代中国


  作者:马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定价:36.00元
  时至今日,世界已进入中国,中国已融入世界,中国现代化仍在进行时,追溯往昔,重新认识近代中国愈显重要。数百年前,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遭遇了一个现代的工业社会,由此拉开了中国告别传统,走向现代的序幕。本书延续了马勇一贯的“温情历史叙事风格”,以现代化为主线,佐以丰富的史实,将自晚明以来的中国历史娓娓道来,解读了一个王朝的覆灭以及一个共和国雏形的出现,揭开了近代中国饱受外来冲击的波澜壮阔的一面。(林晓涛)
其他文献
5月初,香港环保署公布了一份与广东省环保厅联合调查的《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2011年监测结果报告》。2006年至2011年,珠三角区域整体空气质量逐步改善,6年间监控网络录得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49%、13%及14%,但臭氧浓度则上升了21%,成为唯一上升的大气污染物指标。  一个月前,在广州的中科院“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位不愿署名的研究员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  我向很多人都推荐过余华。  在当代作家群像里,余华曾经是写得最好的作家,没有之一。他正好是莫言的反面,他的很多作品以文学的荒诞指陈残酷的现实,以明晰的语言抵御毫无节制的泛滥,以简洁多变的风格给先锋文学定型,以不动声色的叙事给当代文学划定了新的疆域,从而树立了一个新的写作典范。我向很多初涉写作的人推荐余华的小说和随笔,这是因为从他写作生涯中,我们能发现一个好的作家是如何形塑多变的
4月1日,正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成立80周年之际,台湾“国史馆”将戴笠数字档案等情报尽数公开,其中包含西安事变时,戴笠的书信和资料。  “过往,两岸学界对民国史有三大争执,一是辛亥革命,二是三大政策,最后就是抗战领导权。前两者慢慢讨论,大概有个方向,最后一点也在讨论中。” 台湾“国史馆”馆长吕芳上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提供更多材料给学者研究,唯有开放足够多的资料,才能让
Bitponics在线桌面种植园  Bitponics的设计者在一家农场做过植物的培育工作,深感支持监测和远程控制的种植装置很有发展前景。这套设备是专门为那些经常要出差的养花人设计的,相当于一个远程控制的终端。在出远门之前,你可以通过数码设备为自己的植物设定合理的计划,或者直接从Bitponics“在线园丁”版块里下载一个来用。  设定好这些,把植物请进里面,就不用担心它们能不能撑到自己回家了。其
回看3·11日本大地震  主持:闾丘露薇  去年这个时候,人在日本,因为一场地震引发的海啸,海啸导致的核泄漏。  过去这一年,总是遇到朋友咨询,去日本旅行是不是安全,会不会遇到辐射影响,我总是抱着鼓励的态度,就好像我自己,到现在还是日本农产品的忠实顾客,而日本还是自己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当然,我明白朋友们的担心。一些原本只是在香港暂居工作的日本人,把家人都接到了香港。他们在日本使用的手机,这些
前有东野圭吾大神保驾,后有丰川悦司、铃木保奈美大卡司护航,泛着白金般高冷光芒的日本电影《白金数据》横空出世。高科技的反思主题再指人类的终极困境:无所不至的定位监视框令人想到《疑犯追踪》,DNA搜查系统可匹敌《少数派报告》中的“先知”,数据布下的天罗地网令世人仿佛罩入《穹顶之下》,极端的达尔文主义更是有着《黑镜》意味的批判与讽刺。  影片花了近一半时间,搭了这么一个高端大气国际化的“花架子”。DNA
林志颖年纪一大把了,还是一副娃娃脸,让人很好奇他是如何护肤的。林最近在微博上推销自己的胶原蛋白口服液。但方舟子对林志颖的“爱碧丽”胶原蛋白饮品提出质疑,令“口服胶原蛋白补充剂”再成焦点。实际上,近年来专业人士对胶原蛋白产品的质疑不断,但意外的是,众多胶原蛋白保健品仍长盛不衰。  据中国保健协会今年年中发布的数据,他们预计,在未来三年内,中国胶原蛋白市场每年都会以20%的速度增长。而现实的感知也印证
生于“乱世”的“免费午餐”(Free Lunch for Children)项目无疑是今年公益慈善界的最亮明星。项目自2011年4月2日启动,截至12月24日,已收到捐款26603090.34元,帮助162所学校的22689个贫困孩子摆脱饥饿,并直接促使中央在10月份作出每年安排160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决策。  在郭美美、“卢美美”等事件引发国内公益基金会相继集体沦陷的背景下,
十三年前,我写过一篇小文《教育父母》,批评一群父母为了孩子中考而阻止救助一位急危老人,导致其撒手人寰的事。今年一则“高考天问”的视频在网络疯转:为了不影响孩子高考,一些父母所做的事:毒死一池青蛙、父母给监考老师下跪、母亲隐瞒父亲死讯等。这些事在我看来,没有一件是令人感动的,就像“高考天问”的主持人所说“我看到的是人性的扭曲,没有人情,没有亲情的癫狂与痴迷”。可是竟然有不少中国人认为这些父母做得对,
同往常一样,卖场里放上了英特尔新一代酷睿3处理器的Logo,旧处理器按部就班地降价,几乎所有的电脑厂商都闻风而动,人们在电视上看到搭载新处理器的电脑广告,听到熟悉的英特尔“等灯等灯”,就伸一伸懒腰,把旧电脑一脚踢进垃圾箱,出门去买新电脑。  这就是所谓的“摩尔定律”:每隔18个月,你就可以用同样的价钱买到比原来快一倍的处理器。它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在47年前提出。前述的一幕在过去近半个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