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的亮点,很多教师都对这一“没有围墙”的学习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时,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也有了可喜的提高。但在欣喜之余,教学研究又让人感觉似乎还缺少一些东西,于是我定下心来,再次认真钻研课标,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我猛然发现,原来是因为有些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关注教学过程与方法,却淡化或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使得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出现了有制定,而落实不够的现象。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缺乏足够的关心与责任感。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明白:从学生自身的需要来看,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应只有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需要,更要有发展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的需要。面对如此现象,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努力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情感目标的有效达成的策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发展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内心中真正确立起对真善美的追求目标。
一、“一枝一叶总关情”,用师之情点燃生之情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关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所持有的新课程的理念,以及他们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为了能有效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感目标,教师首先要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用自己饱满的精神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发现美、关注美、感受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应立足于本土特色与资源。我校地处南京城南,为此,我确立“秦淮河韵,城南民风”地域文化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目的是让秦淮文化走进校园,走入课堂,既润泽童心,又培养学生的情感,加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与尊重,激发他们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豪感。但如此的情感教育,并不是空口说说就行,首先,教师必须要对这一课程资源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就拿我来说,我在城南长大,对身边的事物因习以为常而熟视无睹,在引导学生去感受老城南的魅力时,就无法以师情动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情感的引导也就浮于表面。于是我从自身做起,从课程的角度去重新观察自己生活的地方,细细品味,猛然发现那幽深的小巷、斑驳的墙面有着历史的厚重,它们正用自己的语言述说着繁华往事,城南在如今的沉寂中其实魅力依然。教师的情感丰富了,也就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教学中,如此一来,课堂上的人文气息更加浓郁,学生情感更加充沛。学生在教师丰富的情感的引导下,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城南的景色,品味城南的独特魅力,不再仅仅从外表看待城南的老旧环境,而是从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重新认识了城南,学生内心深处产生了自豪感。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多样的课程内容深化学生情感
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突出特征,而人的很多情感也总能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中逐步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在“秦淮河韵,城南民风”地域文化这一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可以达成课程情感目标的有效资源很多,但教师不可以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实践,让他们在实际的体验中感受与内化,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在教学资源中寻找情感的突破口,引领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明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去感受城南的独特魅力,增强他们对城南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比如在“走进小巷,探寻历史”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了城南小巷。通过对小巷名称的追根溯源,学生了解了在那一条条小巷中所发生的故事,感受到了窄窄小巷的无穷魅力。
在“悠悠美食,回味无穷”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城南的美食——汤包,还亲自动手制作汤包。大家享受着劳动的快乐,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感到幸福和满足。而且因为这一美食,学生还认识了小李师傅与他的同伴们,这群努力工作的人们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们是如此的勤劳、质朴。也许城南不如新街口般繁华,它的各种设施老旧,但是它身上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气息,是多么令人向往;一代又一代生活在城南的朴实的人们,是那么的可敬、可佩!
我校每年一次的“印象秦淮”大型采风活动中,更是把课程资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地发挥出来。如在第二届“印象秦淮”采风活动中,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我们的母亲河——秦淮河,师生用图片、诗歌、小报等不同形式记录了秦淮河的河韵民风,大家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六(1)班学生李天昊在活动结束后这样写道:“我家住在秦淮河畔,我对这里的地理、地貌很是了解,并有着很深的感情和眷恋,我为自己能生活在这里而感到由衷的庆幸和自豪。”
三、“半亩方塘一鉴开”,借助社会力量来推动学生积极情感的生成
每一所学校与周围的环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我们的学校是社会的学校,学生也是社会的人,因而社会生活对学校的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而生活也是学生经验的“源泉”,是学生发展的动力。学生通过与自然、社会、他人交往,甚至与自己交往,实现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满足了个体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此外,由于学龄儿童在情感的表现上是显露的、脆弱的、不稳定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让学生触摸生活的根源,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推动他们积极情感的生成。
比如,在进行“建筑文化,古朴清雅”这一实践活动时,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了民居,采访了城南的居民。通过近距离的接触,学生从居民的话语里以及实际的观感中,了解到城南居民对这些古老建筑的独特感受。正如一位老者所说:“我已经在这里住了六十多年了,虽然我家的房子在外表看来很是破旧,但是它冬暖夏凉,而且由于是平房,邻里关系十分融洽,平时大家都互相照应着。不过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够对它进行改造修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这样的话语让学生了解到:即使城南如此老旧,但它依然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根,居住在这里的人对它有着无穷的依恋。而南京市、区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城南名居,如对胡家花园的修建。为了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政府对城南地区的楼房进行限高等举措,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到城南是南京历史中不可或缺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于是,学生的自豪感不由而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鲜活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它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获得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享受。
(责编 钟伟芳)
一、“一枝一叶总关情”,用师之情点燃生之情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关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所持有的新课程的理念,以及他们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为了能有效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感目标,教师首先要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用自己饱满的精神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发现美、关注美、感受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应立足于本土特色与资源。我校地处南京城南,为此,我确立“秦淮河韵,城南民风”地域文化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目的是让秦淮文化走进校园,走入课堂,既润泽童心,又培养学生的情感,加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与尊重,激发他们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豪感。但如此的情感教育,并不是空口说说就行,首先,教师必须要对这一课程资源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就拿我来说,我在城南长大,对身边的事物因习以为常而熟视无睹,在引导学生去感受老城南的魅力时,就无法以师情动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情感的引导也就浮于表面。于是我从自身做起,从课程的角度去重新观察自己生活的地方,细细品味,猛然发现那幽深的小巷、斑驳的墙面有着历史的厚重,它们正用自己的语言述说着繁华往事,城南在如今的沉寂中其实魅力依然。教师的情感丰富了,也就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教学中,如此一来,课堂上的人文气息更加浓郁,学生情感更加充沛。学生在教师丰富的情感的引导下,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城南的景色,品味城南的独特魅力,不再仅仅从外表看待城南的老旧环境,而是从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重新认识了城南,学生内心深处产生了自豪感。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多样的课程内容深化学生情感
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突出特征,而人的很多情感也总能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中逐步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在“秦淮河韵,城南民风”地域文化这一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可以达成课程情感目标的有效资源很多,但教师不可以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实践,让他们在实际的体验中感受与内化,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在教学资源中寻找情感的突破口,引领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明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去感受城南的独特魅力,增强他们对城南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比如在“走进小巷,探寻历史”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了城南小巷。通过对小巷名称的追根溯源,学生了解了在那一条条小巷中所发生的故事,感受到了窄窄小巷的无穷魅力。
在“悠悠美食,回味无穷”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城南的美食——汤包,还亲自动手制作汤包。大家享受着劳动的快乐,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感到幸福和满足。而且因为这一美食,学生还认识了小李师傅与他的同伴们,这群努力工作的人们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们是如此的勤劳、质朴。也许城南不如新街口般繁华,它的各种设施老旧,但是它身上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气息,是多么令人向往;一代又一代生活在城南的朴实的人们,是那么的可敬、可佩!
我校每年一次的“印象秦淮”大型采风活动中,更是把课程资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地发挥出来。如在第二届“印象秦淮”采风活动中,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我们的母亲河——秦淮河,师生用图片、诗歌、小报等不同形式记录了秦淮河的河韵民风,大家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六(1)班学生李天昊在活动结束后这样写道:“我家住在秦淮河畔,我对这里的地理、地貌很是了解,并有着很深的感情和眷恋,我为自己能生活在这里而感到由衷的庆幸和自豪。”
三、“半亩方塘一鉴开”,借助社会力量来推动学生积极情感的生成
每一所学校与周围的环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我们的学校是社会的学校,学生也是社会的人,因而社会生活对学校的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而生活也是学生经验的“源泉”,是学生发展的动力。学生通过与自然、社会、他人交往,甚至与自己交往,实现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满足了个体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此外,由于学龄儿童在情感的表现上是显露的、脆弱的、不稳定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让学生触摸生活的根源,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推动他们积极情感的生成。
比如,在进行“建筑文化,古朴清雅”这一实践活动时,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了民居,采访了城南的居民。通过近距离的接触,学生从居民的话语里以及实际的观感中,了解到城南居民对这些古老建筑的独特感受。正如一位老者所说:“我已经在这里住了六十多年了,虽然我家的房子在外表看来很是破旧,但是它冬暖夏凉,而且由于是平房,邻里关系十分融洽,平时大家都互相照应着。不过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够对它进行改造修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这样的话语让学生了解到:即使城南如此老旧,但它依然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根,居住在这里的人对它有着无穷的依恋。而南京市、区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城南名居,如对胡家花园的修建。为了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政府对城南地区的楼房进行限高等举措,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到城南是南京历史中不可或缺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于是,学生的自豪感不由而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鲜活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它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获得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享受。
(责编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