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

来源 :现代世界警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12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干公安的朋友,参加某党校研究生论文答辩。其导师见学生有些紧张,便问了一个与论文风马牛不相及的简单问题:“巡警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导师的本意是要缓解学生的紧张,不料,紧张的弟子居然一时间忘了自己每日里从事的工作,张口结舌,完全说不上话来。事后,这位朋友懊恼地拍着自己的脑袋说,他太紧张了。
  很多人都有过因为紧张而失败的考试经历。比如,笔试的时候,原本烂熟于心的答案,居然莫名其妙地像风一样快速溜走,任凭怎么捕捉,再也找不到它的痕迹。而面试的时候,瞅着不动声色的考官,内心猛然间就来了一群小鹿,左奔右突,胡乱冲撞,虽然默默提醒自己千万稳住情绪,但身体的各个部分却不肯配合——两腿微微战栗,身体开始扭捏,面色潮红,眼神慌乱,虚汗沾衣,笨口拙舌……不必说,那些心理素质不好且又不得不在各类考场无奈亮相的人,大约人生履历中,都有一大堆这类不堪回首的往事。
  紧张是人的精神处于高度不安的一种状态,也是人之肉体在感觉危机袭来时对外界事物的过激反应。这种过激反应大多败事,但也能出最佳的成绩。
  据《史记》记载,汉朝飞将军李广一次外出打猎,见草丛中卧着一只斑斓大虎,曾经被猛虎伤过的李广当即惊出一身冷汗。他拉满强弓,一箭射去,然猛虎纹丝不动。李广疑之,前去探视,这才发现伏在草丛中的是一块类似斑斓大虎的石头。看见自己的箭镞居然射入石中,李广觉得自己力道大增,超出以往。于是,他又退回原地,多次拔箭射石,但箭镞“终不能复入石矣”。李广奇怪自己臂力忽增忽减,司马迁也奇怪李广的奇怪,于是把这件事写进了李广的传记之中。实际上,这件事并不神秘。现代医学知识告诉我们,助李广臂力大增的原因,正是他的紧张。因为,当李广以石为虎时,他的身体立即处于特殊紧急状态之下。他的中枢神经立即命令交感神经分泌更多的肾上腺髓质,使其心律加速、血压升高、血液循环加快,并重新分配李广身体各部位血液比例,使重要器官得到更多血流,促进肌肉运动。但当李广感觉危险已过,以石为石时,他的精神已经懈怠,身体也恢复了常態,所以无论他怎样用力拉弓射箭,箭镞都不能射入石中了。
  置身于紧张之境而奋发而雄起,这是少数人成功的经验;置身于紧张之境而难堪而狼狈,这是大多数人失败的教训。紧张来袭,大多数人都伴有严重的不适,或焦虑,或头痛,或心悸,或腹背疼痛,或寝食不安,就连大脑,仿佛也冻住一样,思维是停顿的,注意力是瘫痪的。虽然紧张者不断提醒自己放松放松再放松,但事关丢弃不得的颜面,事关能否捧住的饭碗,或者事关自己的前途命运,事关一家老小殷殷期盼,又叫人如何放松得了。
  蒋干盗书的故事,见之于《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领军百万,意欲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曹操手下谋士蒋干自幼与周瑜同窗共读,便毛遂自荐,请缨过江劝降周瑜。这天,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部下报“故人蒋干来访”。周瑜猜出蒋干来意,于是将计就计,大摆酒宴。酒席之上,周瑜命人掌剑监酒,只准叙朋友情谊,不得谈曹吴战事。否则,即席斩首。一番酒,喝得蒋干紧张而惶恐,腹中准备好了的说辞,一句也说不出来。宴罢,蒋干扶着酩酊大醉的周瑜回帐歇息,听见周瑜梦中呓语,称数日之内,必取曹操首级。想起在曹操面前夸下的海口,蒋干更是紧张,哪里睡得着。他摸到桌前,翻看军中文书,忽见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遂将信藏在衣内,慌慌张张溜回曹操大营。曹操见信,亦脖颈一凉,更为紧张,当即命人斩了精通水战的蔡瑁、张允。待军士将蔡瑁、张允头颅送上时,曹操方才醒悟——中了周瑜的反间计。结果,赤壁一战,曹操水军一败涂地。
  对医学和心理学均作过专门研究的作家毕淑敏,奉劝人们凡事不要紧张。她说:“伟大的弗洛伊德最重要的发现,是找到了我们灵魂的地下室,那就是强大的潜意识。”毕淑敏认为,进化到今天的芸芸众生,每一个独立体都不是凡品。每一个独立体都有亿万次经验和亿万次磨难的累积。在漫长的进化链条中,他们是自己,但又不仅仅是自己。因为,他们是祖先们无数经验教训的整合,他们的肌肉和神经,他们的牙齿和骨骼,他们的感官和血脉,都有源远流长的记忆和潜能。而这些记忆和潜能,蛰伏体内,谦逊而寂寞,如果人们一旦紧张不安,其理智和经验就占据上风,而人类在长久进化中所积累的本体感觉,就只能被抑制,被忽略,它们卑微地匍匐着,喑哑了自己的声音,放弃了自己的配合。只有人们在高度放松的时刻,其潜能方可秣马厉兵活跃起来。它们配合默契,如同最精准的仪器,能迅速整合眼前模糊混乱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风驰电掣地把最佳组合、最佳方案付诸实施,从而帮助人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毕淑敏是作家,说得理性而富有诗意。其实,这道理许多老百姓也懂。故引车卖浆者流劝人莫紧张,一般都简洁明了。他们嘴边往往颠来倒去只有七个字,不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就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其实,无论陆上之路抑或水上之路,终究是人走出来的。倘若一味放松地躺在席梦思上,等着人体的记忆与潜能消灾解难,也未免过于消极。因此,缓解紧张,消除危机,走出险境,通往达途,大多时候,还是得靠人的主观努力。
  后唐节度使赵匡胤是个颇有心计的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家伙代周称帝,建立大宋王朝,做了皇帝。按说,马背上得了天下,得过几天舒心的日子。但赵匡胤却寝食不安。因为,他对手下一干悍将并不放心。不过,内心紧张的他,面皮上却不露痕迹。一天,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这个皇帝老儿掏心窝子说了这样一句话:“朕当了皇帝之后,从来没有好好睡过。”石守信等人问何以如此,赵匡胤说:“谁不想要富贵?假若有一天,你们的部下也对你们黄袍加身,拥戴当皇帝,纵使你们不想造反,但由得了你们吗?”石守信等将领知道皇上猜疑自己了,大惊失色,纷纷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不知此事如何处理,还请陛下指示一条生路。” 赵匡胤借机表达了让他们放弃兵权的想法,建议他们累积金钱,买房置地,家中多置歌伎舞伶,饮酒相欢,以终天年。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均上表声称自己有病,请求解除兵权,赵匡胤欣然同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同样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永保朱姓天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做法却与赵匡胤截然不同。相传,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曾经有座功臣楼。其楼是朱元璋登基后下令建造的。功臣楼建成这日,朱元璋邀请一干功臣前来赴宴。丞相徐达平日酒量不小,这日却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举动。酒吃到兴头之时,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望了徐达一眼,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丞相请回。”徐达哀戚地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知机密已被徐达识破,便与徐达一起离开。这时,突然一声巨响,功臣楼火光冲天。可怜满楼百战臣,葬身火海不识君。
  由此观之,处在同样的紧张之境中,因为人的修养不同,承受紧张压力的心理素质不同,处理紧张的方法也有云泥之别。谈笑间就能除去威胁、化解紧张的是生活中的智者与高手,拘泥于紧张、夸大紧张,并用极端手法处理自己的紧张,则是生活中的低能儿。
  现今社会,竞争激烈,压力过大,紧张便成了人的影子。向阳而行,紧张拖在身后;背负阳光,紧张斜在眼前。读书有压力,就业有压力,恋爱有压力,婚姻有压力,想晋升有压力,放弃竞争,还是有压力。弥漫在生活各个角落的压力,让许多人紧张得躲不胜躲,防不胜防。既然防不胜防,干脆不防也罢。或许,只要坚守道德底线,问心无愧做事,安贫乐道为人,人们便能坦然应对生活的种种波折,宠辱不惊。到了宠辱不惊的地步,人们还会有不能排解的紧张吗?■
其他文献
中原大战李何结仇 何成濬,字雪竹,1882年6月出生于湖北省随县(现随州市)厉山镇附近的一个地主家庭,1902年在武昌两湖大学读书期间,结识了黄兴,1904年公派日本学习军事,1905
我厂生产的石棉水泥管,其配料比例是:长纤维石棉50%中纤维石棉30%短纤维石棉20%制管机的操作是:毛毯上料层的厚度为0.25公厘,在生产卷制的过程中,施加的压力是10公斤/平方公
五环的旗帜下从来就不缺少感动。让我们来听听几位女性运动员的雅典奥运故事——14秒14,已是奇迹在来雅典前,她每天跑在布满弹孔的马路上。3年前,她还不知道“奥运”究 Unde
小故事头:故事爷爷,我觉得写小故事容易,就是开头难。到底怎样开头才有话说呢?请爷爷给我们讲讲吧。老故事包:俗话说,文章前七行。任何文章,开头几句极其重要,人称开头艺术。
长征,马列主义在中国胜利的里程碑──兼议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新记》宫木历史事件上的重大意义随着岁月的消逝,有的影响削弱了,慢慢地被人们遗忘了,有的影响不断扩大,越来
关于欧洲同盟会的成立和意义[日]寺广映雄郭传玺译(日本大阪教育大学)(郑州大学)篇首语孙文在1904年12月14日,将他活动的政治舞台从美国转向了欧洲,并从1905年春到初夏,与在布鲁塞尔、柏林、巴黎等各城市留学的中国学生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往来,将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但有不少电教课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
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具有生命力的一项教学内容,因为其学生、文本以及教师都是活力的生命体,而搭台、巧引以及积累和观察也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方式,生命脉络鲜活,以
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急需得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除通过正规的外交途径努力外,蒋介石还派出一批由政府要人、国民党元老等担任的特使,游说列国,争取援助、立法院院长孙科率高
海军航空兵第X团曾被毛泽东主席三次点将出征。根据毛泽东指示,1958年7月该团执行入闽作战护航、机动入浙反敌侦察等任务,为封锁金门之战作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底打击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