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文学教育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人文教育——温儒敏教授答纽约大学学生访谈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zhou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8月14日上午,在深圳明华会议中心,前来参加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大会的美国纽约大学博士生代表团的(由张旭东教授带领)部分成员,包括蒋晖(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候选人)、何翔(比较文学系博士生)、Philip Kaffen(东亚系博士生)、刘卓(东亚系博士生)等等,曾就大学的文学教育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人文教育等问题,采访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其中论及目前中文学科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现状,对其他人文学科和大学的改革也可能有启发。
其他文献
期刊
北京大学近日举行“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共同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经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一些共识和理论成果。
请允许我先讲一则北大人的轶事。八十年代初始,刚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不久,我校人文学科的一位老教授招了两位女弟子。开学第一天迎新会后,老教授跟这两位女弟子说:明天上午八点正,我们在北大图书馆南门集合,我带你们到工具书阅览室去上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课。
主持人语: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来美学界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在整体上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向,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取代了现代化(modernization)成为今天的主导现象。就美学领域而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主要后果,是打破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边界。“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主义精英艺术逐渐与商业行为结合起来,服务于社会的美的外观的塑造,艺术再一次成为社会生活的工具。与之相应,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符号、图像为代表的虚拟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导致
明年,北京大学将庆祝建校110周年。作为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乃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和影响的大学,百余年历史中,北京大学在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孕育、生成和传承着自己的一种文化,它的精髓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北大精神”。
范曾(1938-),江苏省南通市人。1955年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5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一年后转入中国画系,1962年毕业。1962年至1978年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历史画,研绘中国古代人物服饰史料。
我非常高兴能有机会来到这个著名的论坛,能够加入诸位的讨论并与诸位交流切磋。我选择的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关于文明的题目,这一领域在最近几年已经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了。
本文区分了两种逻辑观:语言的逻辑观和智能体逻辑观,前者把逻辑看作一种关于论证(argument)的理论,而论证是一种语言结构,逻辑研究论证的结构特性;后者把逻辑看作一种关于推理(reasoning)的理论,一种关于思考者做了什么以及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的理论。实用逻辑是一种关于实践的智能体做了什么以及反思了什么的理论,它将大大地突破演绎逻辑的范围,去研究许多新的课题。
期刊
逻辑是对于推理的结构特性的研究。本文着重讨论和辨析了现代逻辑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演绎有效性,真与可靠性,逻辑系统的句法,逻辑系统的语义,逻辑系统的元逻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