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从《致加西亚的信》的视角分析职业素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176239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致加西亚的信》讲述的是美西战争时期美军中尉罗文奉命送一封信给加西亚将军的故事,如今它则被认为是一本关于敬业、忠诚、勤奋和自信的管理书籍。这本书在中国的很多企业和管理部门被广泛传阅和学习,其中主人公罗文对待工作的态度可以被借鉴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有目标、责任感、吃苦难劳、团队意识、自信而乐观。
  关键词: 《致加西亚的信》 职业素养 英语教学
  一、《致加西亚的信》概述
  《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的内容很简单,讲的是十九世纪美国和西班牙战争爆发时,美方有一封具有战略意义的书信,急需送到西班牙的对立势力首领古巴盟军将领加西亚的手中。可是加西亚正在古巴丛林作战,很少有人知道他在什么确切地方,所以无法与他取得联系。然而,美国总统麦金莱非常需要加西亚的合作与帮助,此时有人人推荐了一名军人——安德鲁·罗文。送信的过程时时刻刻都充满了危险,罗文的使命随时都有可能无法完成,他随时都有可能死于敌人之手。但他历尽波折,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加西亚将军,收获了最终的胜利[1]。
  这本书出版后反响非同寻常,被大量印刷,现在已被翻译成各种各样的文字在全世界流传。《致加西亚的信》被认为是一本关于敬业、忠诚、勤奋和自信的管理书籍,这本书在中国的很多企业和管理部门被广泛传阅和学习。
  如今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已经有部分院校对包括高等数学、公共英语、“两课”和大学语文在内的通识课程进行了改革。《致加西亚的信》中的英雄罗文的敬业、忠诚、勤奋和自信理应是学生应具备的素养。本文将探讨如何把罗文送信的精神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
  二、实施过程
  1.做像“罗文”那样的人:确定职业素养培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目标
  国外对职业素养方面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兰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该理论认为“知识和技能”只是人职业素质表现的“显性素质”,只占冰山的1/8,而人在职业活动中体现出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称为“隐性素质”,占冰山的7/8。隐性素质也称为职业素养,它对人的整体素质表现起关键性作用。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包括敬业精神、诚信公正、遵纪守法、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五个方面;职业态度的培养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积极进取和创新开拓四个方面[2]。也有人认为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个人基本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其中个人基本素养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等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包括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内容[3]。
  结合上述两种观点,结合《致加西亚的信》中英雄罗文的特点,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有目标、有责任感、能坚持、会吃苦耐劳、有独立性、有团队意识、积极进取、有自信、开拓创新等。
  2.像“罗文”那样明确学习目标
  书中罗文接到“务必把信送给加西亚”,而且“必须自己做好计划,然后亲自采取行动”的任务后,开始准备时就很清楚地知道:“在这种关键时刻,一个人的声誉,连同他的生命,都置于生死攸关的边缘。”而且没有人会给他一份书面指示,告诉他如何妥善行动。但他当时唯一的想法是:“我一定要把信送给加西亚,并从他那里得到最利于国家的情报,而且我发誓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3]
  因此罗文目的明确,在任务的最开始,他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那么高职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目的吗?笔者在新生入学第一次英语课就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请写出“十年后的我”,请全班学生想象他们自己十年后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工作是什么,薪水怎样,家庭情况怎样。笔者把他们的作文都拍成照片放在QQ群中,大家可以随时看看自己当初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学生的答案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十年后的我一定会过着幸福的生活。既然大家目标明确,那么学生怎样才能过上大家所期望的幸福生活呢?
  3.像“罗文”那样有责任感:把职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教学管理
  当罗文从总统手中接下那封信时,他没有想成为一位人们传颂的英雄,他只是心中充满“把信安全送给加西亚将军”的责任感,“送信”是他自己的职责,是他自己应该做的、必须做好的事情,强烈的责任感使他最终很好地完成任务。
  一个人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或学习是尽心尽责还是浑浑噩噩,而这又决定了他做事的好坏。当我们对工作充满责任感时,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必须重视责任感的培养。
  (1)课前准备。我们在上课过程中多次发现学生迟到或虽没迟到但都是随着上课铃声的敲响匆匆走进教室;带错书或没带书、没带笔等现象层出不穷。以往的课前准备都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复习课文,如今我们要求学生务必课前检查相关材料,准备好相关教材及文具用品,确定离开宿舍到达教室的时间是充裕的。
  (2)重视课后作业的设计。课后作业的设计既考虑学生的独立性,又兼顾学生的合作意识,重视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课后作业有些必须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必须小组合作完成,如每个单元的小结。
  (3)严格课堂管理。不是所有的学生进入高职前就已经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被动地学习,消极地对待课堂教学,或玩手机,或趴在课桌上睡觉。老师不能听之任之,而要积极地对待这种现象,严格班级课堂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4.像“罗文”那样对待学习和工作:坚持、吃苦耐劳
  罗文在送信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却从未放弃。罗文最终把信送给加西亚,是因为他在困难面前能坚持,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经受各种苦难的考验,坚持到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今后生活中,都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和压力,需要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吃苦难劳的精神,才能克服。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一碰到障碍就放弃,那么他们的障碍会越来越多。学生碰到困难,只要更努力地加以解决,坚持不懈,学业就能顺利地完成。
  5.像“罗文”那样相信团队的力量
  在整个送信过程中,罗文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出发前,已经有人帮他安排了路线,并安排好了游击队的接应;途中熟悉地形的游击队向导给予了罗文不可或缺的帮助。当然,罗文并没有利用自己是总统特使的身份,而是尊重游击队的帮助,对给予帮助的战马都满怀感激。“哎!在战争年代,当成千上万人为了获得自由而浴血奋战时,供他们使用的战马也得历经磨难。我为自己让这些战马受到如此的苦累感到歉意,但当时我也没有时间去对它们表现出我的同情心”[1]。
  当前高职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会涉及一个主题,如礼仪、环境、饮食、购物、现代通讯、代沟、性别差异等,因此,要求学生围绕每个单元的主题作出单元总结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相互合作、反思教学内容及如何评价某些社会现象。该项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四人或五人一组。
  小组合作更能集思广益,思路更宽阔;同时可以取长补短,如有些学生英语较好,有些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更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像“罗文”那样对待学习工作中的困难:自信而乐观
  罗文是相当自信的。他接受任务后,没有说什么,3个星期后,将信交给了加西亚。他的自信让别人汗颜,面对茫然不知的丛林,路上的层层封锁,随时可能出现的生命危险,他全然不顾?不,因为,他有自信这些困难不会难倒他,他相信自己就是那完成此项重要任务的人,他的自信,使他顺利地将信交给了加西亚。罗文即使身处险境,也不忘欣赏美景,文章中多次出现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森林里的黑夜与白天一样美丽。所不同的是,有太阳照射的白天,那儿是花草树木的世界;而到了晚上,它则成了引人注目的昆虫的世界。短暂的黄昏一旦化为漆黑之夜,萤火虫们就带有独有的光亮,在森林中四处乱飞。他们为森林增添了无限美丽,让身在其中的我感觉如同到了仙境”[1]。
  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信和乐观精神,才能引导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尤其是实施分层教学后,B层和C层的学生对英语的畏惧心理是显而易见的,老师的鼓励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渐培养学习的成就感,那就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寻找突破。
  三、结语
  《致加西亚的信》中主人公罗文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努力拼搏的勇气、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今社会的每个人去学习。每一个人都要学习他对于工作任务不计得失,不怕困难,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积极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地工作,高效地完成任务的精神。他的精神也要用于高职英语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学习他的责任感、团队意识、坚持和吃苦耐劳的品德,学习他对待任务的自信和乐观。但是,如何把这些职业素养与高职英语的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除了以上提出的一些做法,还有更多的途径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1]阿尔伯特·哈伯德.《致加西亚的信》[M].远方出版社,2004.
  [2]彭娟.《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与结构要素》[J].高教论坛,2012.
  [3]陈宏霞,左丽芬,杨桂英.《应用英语教学中职业素养的培养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本文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教育研究课题《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的部分成果,课题编号为:14JY002。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现代高职教育不断向细化岗位技能的方向发展的背景下,作者结合所在学院近些年行业英语课程涉外导游课改的实际,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标准的需要作为教学培养目标的切入点,对涉外导游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策略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以期为高职涉外导游翻译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 ESP行业英语课程 涉外导游翻译 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旅游业全球化的发展,外国游客的人数与日俱增。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旅
摘 要: 苏教版教材《说书人》是一篇新加入的小说,是一篇叙事有特色、情感意蕴丰富的文章。本文试从情感、写作特色和叙事方法等方面解读这篇经典作品。  关键词: 细微处 模糊性 双重角度  语文专家钱梦龙说过“碧海深处有珍奇”,特级教师肖培东说:“每篇文章都有它的气场,你找到了它的气孔,就找到了珍奇。”的确,当我们在品评师陀的小说《说书人》时,能从很多角度品味到珍奇。  一、于细微处味辛酸  《
摘要: 历史的车轮辘辘碾过,辙印似乎随风飘去,又似乎留在人们心里的某个角落。“文化大革命”对平民百姓的世态情俗、生活都产生影响。古华的《芙蓉镇》展示了山村芙蓉镇真实的风云画卷,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观出发,带领读者走进芙蓉镇,走进历史真实,探索芙蓉镇的真善美。  关键词: 《芙蓉镇》真实性典型性悲剧性  《芙蓉镇》是一部“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的牧歌小说。作者刻画
摘 要: 一部电影选择如何架构影片和采用何种叙事策略往往取决于导演所遵从的创作理念,因而,从电影的叙事和结构上可以解读出一部电影的创作理念。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与13年前关锦鹏的《阮玲玉》有着极为相似的创作理念,都是对电影本质的一次实验性的探讨,旨在重塑历史的另一种真实。文章分别从电影的叙事手法和影片结构入手,简要分析两部影片的相似之处。  关键词: 真实 创作理念 叙事手法 影片结构 相似性  
摘 要: 微课,是近几年风靡教育教学领域的新事物,已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热点。本文旨在分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对高职英语中商务英语类课程重点环节的补充和应用,望为提高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提供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 微课 翻转课堂 高职商务英语课程 应用  引言  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很多人偏见地认为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出现
摘 要: 跨文化教学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包括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跨文化反思能力三个方面。采用感知式训练—体验式训练—互动式训练—反思式训练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对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跨文化 教学能力 对泰汉语教学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颁布的《对外汉语教
摘要: 本文论述了郁达夫《沉沦》叙事话语的特殊艺术处理方式,采用了“展示”的叙事方式及人物主体意识流露的独特性。对话将人物的参与性打了折扣,出现了人物作为对话者的缺失和对话中的人物主体感受性淡化的情形。人物主体意识流露采用人称转化创造虚幻情景,促使读者走进人物内心,以反讽增强人物悲剧性的方式,充分显示主人公二元对立的矛盾心境。  关键词: 《沉沦》叙事话语展示人称转化反讽  郁达夫的《沉沦》所讲述
摘 要: 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也是文学作品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中国现代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质朴的对话,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语言的力量,准确把握作品中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提高对文学作品尤其对浪漫主义小说的欣赏水平。本文认为阐述类、表达类和指令类语言更能帮助作者表达文章主旨。  关键词: 言外行为 《穆斯林的葬礼》 阐述类 表达类 指令类解
摘 要: 本文对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吾友朱迪丝》、《对话》 和《到十九号房》中的主人公进行探讨, 旨在证明这三位主人公都是在现代主义语境下的苦修者,是莱辛在灵魂探索道路上对俄罗斯文学精神的借鉴。莱辛认为,人类要获得终极的自由应该回归“圣愚”之路。  关键词: 苦修 圣愚 多丽丝·莱辛  一、引言  2009年诺贝尔文学获奖者多丽丝·莱辛一生撰写过92篇短篇小说,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对她的短篇小
摘 要: “美丽校园”是美丽中国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单位。美丽校园的建设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硬件”基础,而且需要文化层面的隐形推动器。而景观雕塑以其独特的承载文化的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高校校园。本文以南京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为研究对象,对目前高校内景观雕塑现状进行实证调查、描述分析,实现从微观调查到宏观分析的突破,以此为校园景观雕塑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景观雕塑 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