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应当紧密联系生活”、“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地理教育生活化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从地理教学现状入手,阐述了现代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地理教学生活化 中学地理教学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2-152-020
《地理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体现“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因此,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是现代地理教育的必然趋势。考察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生活常识、生活现象的理解,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以2017年全国卷一第一组题为例,第一小题考查的是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什么植被类型,第二小题考查的是造成同一街道两侧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我们很多学生天天走在大街上,可能从来就没有去留意过身边的绿化带长什么样子,有什么数种,更没有注意其中的区别,至于深究这种区别产生的原因就无从谈起。看到这道题时觉得很陌生,心里没底,影响发挥。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这些地理事物。做这类题目就轻松多了。
地理教学生活化要求灵活处理教学材料,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或者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生观。
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更好地展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只是反映组成客观世界的某个单一要素,也不只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某种单一过程,而是从整体反映人类周围的客观世界——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学在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是越来越大,衣食住行离不开地理学,发展建设离不开地理学,国际谈判、军事外交、国防建设也离不开地理学,地理学正逐步成为生活的地理学、社会的地理学。通过加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使学生深深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认识到地理知识对自己现在和将来学习、工作都有重要意义,是一门实用价值很强的学科,从而凸现地理学科的价值,展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二、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教学的一般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地理教学生活化则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身边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利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对生活中困难,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这种生活能力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地理学科中有许多基础的知识点可以实实在在地造福于生活,提高学生应对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相关内容时,教师会告诉学生:“我们生活在北半球,且在北回归线以北,所以无论何时观察太阳,都会发现太阳的位置要偏南一点。”这一个知识点与常规理解中的太阳的运动规律存在些许不同,学生理解吸收了这一个知识点之后,结合“太阳东升西落”就可以在生活中利用太阳的位置判断东西南北,知道正午时,太阳所在的方向是南方。若是学生能够掌握这一节知识的各项内容并应用于生活,其对昼夜、季节的更替也会了如指掌,更加准确而灵活地判断各种生活中的事件,更加具有生活常识与生活能力。
三、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如果通过精选把日常生活中很多地理现象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把教材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加经扩展、延伸,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有意义的学习,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有趣多了。从生活中的地理问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因此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活化了课本知识。教学只有具备了情感,才能够有效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实实在在的兴趣。将生活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要素带到课堂上,地理教师一方面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带去更加“接地气”的授课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生活化理解,使学生完整地体会某一知识是如何从生活中提炼转化而来,又是如何再利用到生活中,使生活更加便利的。通过这种生活化气息浓厚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顺利地将地理学习转变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
那么,我们怎样在现实的教学中去做到地理教学生活化呢?我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施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把生活的经验,引入地理课堂
心理学认为:当学习的材料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情绪高,思维活跃。我们在地理课教学中,如果使用生活经验来解释或推导一些地理现象,学生会觉得生活经验挺管用,从而学习兴趣高涨。比如,我有一次在和高三学生讲解一道关于冷锋天气系统知识的问题后,学生笑着问我:“老师,你掌握了那么多的天气知识,你能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吗?”我说:“可以呀,还过两三天会有大的降温天气出现,并伴随着大风大雨。”“为什么”“因为过两天有‘土地暴’””学生对“土地暴”一词十分不解,一脸茫然。于是我便和他们解释了这一说法的来历。原來,农民经过世世代代对气候变化的规律观察和抵御灾害性天气的经验积累,形成了许多预测未来灾害性天气的说法。民间流传的气候“暴头”一说,就是其中通俗的预测灾害性天气的典型经验。即根据农历日期,预测有大风大雨到来的“暴头”日期,正好是刮风下雨的日期。多数应验,有的年份会提前或拖后一、二天。有了气象“暴头”经验,农民在“暴头”到来之前,就可以做好各种防御准备,减小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土地暴”的日期是农历二月初二,是传说中土地公公的生日。这时候来的灾害性天气被称之为“土地暴”。两天之后,果然雷雨交加,学生们是一脸的服呀。后来,但凡讲到生活知识在地理中的应用,学生们都特别专心。
【关键词】 地理教学生活化 中学地理教学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2-152-020
《地理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体现“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因此,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是现代地理教育的必然趋势。考察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生活常识、生活现象的理解,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以2017年全国卷一第一组题为例,第一小题考查的是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什么植被类型,第二小题考查的是造成同一街道两侧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我们很多学生天天走在大街上,可能从来就没有去留意过身边的绿化带长什么样子,有什么数种,更没有注意其中的区别,至于深究这种区别产生的原因就无从谈起。看到这道题时觉得很陌生,心里没底,影响发挥。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这些地理事物。做这类题目就轻松多了。
地理教学生活化要求灵活处理教学材料,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或者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生观。
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更好地展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只是反映组成客观世界的某个单一要素,也不只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某种单一过程,而是从整体反映人类周围的客观世界——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学在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是越来越大,衣食住行离不开地理学,发展建设离不开地理学,国际谈判、军事外交、国防建设也离不开地理学,地理学正逐步成为生活的地理学、社会的地理学。通过加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使学生深深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认识到地理知识对自己现在和将来学习、工作都有重要意义,是一门实用价值很强的学科,从而凸现地理学科的价值,展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二、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教学的一般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地理教学生活化则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身边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利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对生活中困难,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这种生活能力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地理学科中有许多基础的知识点可以实实在在地造福于生活,提高学生应对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相关内容时,教师会告诉学生:“我们生活在北半球,且在北回归线以北,所以无论何时观察太阳,都会发现太阳的位置要偏南一点。”这一个知识点与常规理解中的太阳的运动规律存在些许不同,学生理解吸收了这一个知识点之后,结合“太阳东升西落”就可以在生活中利用太阳的位置判断东西南北,知道正午时,太阳所在的方向是南方。若是学生能够掌握这一节知识的各项内容并应用于生活,其对昼夜、季节的更替也会了如指掌,更加准确而灵活地判断各种生活中的事件,更加具有生活常识与生活能力。
三、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如果通过精选把日常生活中很多地理现象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把教材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加经扩展、延伸,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有意义的学习,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有趣多了。从生活中的地理问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因此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活化了课本知识。教学只有具备了情感,才能够有效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实实在在的兴趣。将生活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要素带到课堂上,地理教师一方面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带去更加“接地气”的授课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生活化理解,使学生完整地体会某一知识是如何从生活中提炼转化而来,又是如何再利用到生活中,使生活更加便利的。通过这种生活化气息浓厚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顺利地将地理学习转变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
那么,我们怎样在现实的教学中去做到地理教学生活化呢?我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施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把生活的经验,引入地理课堂
心理学认为:当学习的材料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情绪高,思维活跃。我们在地理课教学中,如果使用生活经验来解释或推导一些地理现象,学生会觉得生活经验挺管用,从而学习兴趣高涨。比如,我有一次在和高三学生讲解一道关于冷锋天气系统知识的问题后,学生笑着问我:“老师,你掌握了那么多的天气知识,你能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吗?”我说:“可以呀,还过两三天会有大的降温天气出现,并伴随着大风大雨。”“为什么”“因为过两天有‘土地暴’””学生对“土地暴”一词十分不解,一脸茫然。于是我便和他们解释了这一说法的来历。原來,农民经过世世代代对气候变化的规律观察和抵御灾害性天气的经验积累,形成了许多预测未来灾害性天气的说法。民间流传的气候“暴头”一说,就是其中通俗的预测灾害性天气的典型经验。即根据农历日期,预测有大风大雨到来的“暴头”日期,正好是刮风下雨的日期。多数应验,有的年份会提前或拖后一、二天。有了气象“暴头”经验,农民在“暴头”到来之前,就可以做好各种防御准备,减小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土地暴”的日期是农历二月初二,是传说中土地公公的生日。这时候来的灾害性天气被称之为“土地暴”。两天之后,果然雷雨交加,学生们是一脸的服呀。后来,但凡讲到生活知识在地理中的应用,学生们都特别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