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有很大提高。教师要能适应此变化,就要勇于创新,并把这种精神用到学生身上,使之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简要讨论。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071-01
创新能力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笔者在此谈谈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1 教师必须富有创新能力及态度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师必须成为创新型的教师,必须符合:有一技之长;知识面、信息面要宽;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要高;教学手段要新,教学过程设计要巧、合理、新颖;教师的教态示范要美。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2 创新要以人为本
教师启发引导要在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以单纯地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当电视播放NDA比赛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学习“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学习“四对四”足球比赛规则;在奥运会期间当电视播放我国运动员在乒乓球、羽毛球、举重等项目夺冠时,可安排学生进行相应项目的教学与练习。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3 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
体育创新是他人来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二 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1 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特征
教学实践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应努力做到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形成技能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观、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是创造性学习。选择情感相融的、有利于实现自我创新活动的练习群体,选择有利于展现自己能力的练习方式等。因为选择就是兴趣:兴趣能激发创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实践中的创新成果。这种展现又推动着他们去思考、创新。
2 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1)发现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学习过程自己去发现学习的规律、动作要点及相应原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适宜学生思维的环境,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开阔思路。
(2)问题法。是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为目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由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受到了教育界广泛的重视,并又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许多新内容。
(3)提问法。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对启发学生的思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复习课时给大家3—5分钟时间,两人一组。每人向对方提一个问题,回答对方一个问题,然后抽出几组问题和答案向大家宣布,让大家评判问题和答案的水平。
这种方法可以打破过去教学中只有教师提问的被动学习局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和迅速应答问题。教师如能在教学中使用得当。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培养体育创新的基本途径
1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上下功夫。运用学习提示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判断,追根求源;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体育文化,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2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及顽强的意志
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不同体育基础出发,选择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难度、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其次要多采用激励性教学评价;第三,鼓励和帮助学生以顽强意志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心理基础。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精神
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一般都强于个体。未来的科技竞争,将侧重于群体集团的竞争。为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精神至关重要。同时,这种精神也是孕育创造性的土壤。教学中,可运用合作性的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协同攻关,共同奋进;注意各群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寻求对策,并付诸于运动实践。
4 激发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获取新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首先是要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了解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当前的水平一学习掌握知识一把知识运用于体育实践一进行自我评价一获取新知”,以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其次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和启发学生去“想一想”、“读一读”、“问一问”、“试一试”,力求自己解决问题。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思维指导下,教师重在探究“学法”,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索,主动参与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071-01
创新能力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笔者在此谈谈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1 教师必须富有创新能力及态度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师必须成为创新型的教师,必须符合:有一技之长;知识面、信息面要宽;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要高;教学手段要新,教学过程设计要巧、合理、新颖;教师的教态示范要美。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2 创新要以人为本
教师启发引导要在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以单纯地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当电视播放NDA比赛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学习“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学习“四对四”足球比赛规则;在奥运会期间当电视播放我国运动员在乒乓球、羽毛球、举重等项目夺冠时,可安排学生进行相应项目的教学与练习。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3 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
体育创新是他人来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二 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1 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特征
教学实践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应努力做到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形成技能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观、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是创造性学习。选择情感相融的、有利于实现自我创新活动的练习群体,选择有利于展现自己能力的练习方式等。因为选择就是兴趣:兴趣能激发创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实践中的创新成果。这种展现又推动着他们去思考、创新。
2 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1)发现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学习过程自己去发现学习的规律、动作要点及相应原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适宜学生思维的环境,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开阔思路。
(2)问题法。是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为目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由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受到了教育界广泛的重视,并又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许多新内容。
(3)提问法。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对启发学生的思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复习课时给大家3—5分钟时间,两人一组。每人向对方提一个问题,回答对方一个问题,然后抽出几组问题和答案向大家宣布,让大家评判问题和答案的水平。
这种方法可以打破过去教学中只有教师提问的被动学习局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和迅速应答问题。教师如能在教学中使用得当。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培养体育创新的基本途径
1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上下功夫。运用学习提示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判断,追根求源;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体育文化,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2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及顽强的意志
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不同体育基础出发,选择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难度、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其次要多采用激励性教学评价;第三,鼓励和帮助学生以顽强意志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心理基础。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精神
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一般都强于个体。未来的科技竞争,将侧重于群体集团的竞争。为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精神至关重要。同时,这种精神也是孕育创造性的土壤。教学中,可运用合作性的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协同攻关,共同奋进;注意各群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寻求对策,并付诸于运动实践。
4 激发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获取新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首先是要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了解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当前的水平一学习掌握知识一把知识运用于体育实践一进行自我评价一获取新知”,以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其次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和启发学生去“想一想”、“读一读”、“问一问”、“试一试”,力求自己解决问题。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思维指导下,教师重在探究“学法”,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索,主动参与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