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冰,中國作家协会《诗刊》副主编,评论家。出版有散文理论专著《散文:主体的攀援与表达》《集体的光亮与个体的无名——“现代性”景深中近十年来中国散文创作图谱》《散文的传统》,诗集《疏勒河的流水溢上岸边丛杂的小径》,散文集《走在人背后》等。
杨献平,河北沙河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匈奴秘史》《南太行前传》,散文集《生死故乡》《作为故乡的南太行》《沙漠里的细水微光》等。现居成都。
散文这种古老的文体于当下越来越尴尬,文体上的自我束缚与历史和资料性的再生成及其再利用,文体的固化即探索性和实验性的缺失,特别是原创力的萎缩、思想和艺术性的浅薄、难以出新,等等,都使得散文这个文体显得面目可疑,且出现了萎靡、守旧与锐意不足的问题和现象。如果说“有高原无高峰”的评价不仅仅是针对散文,不少青年读者形成的散文约等于“中老年人回忆录”,散文“就是写过去的事,尤其是过去农村的事”的固化思维,则使这种“文体尴尬”无可遮掩。对于散文创作如何走出困境,如何获得丰沛的原创力和鲜明的时代性,我们特约王冰、杨献平两位老师就此展开对谈,希望对广大有志于散文创作的作家有所启迪。
当下散文创作呈现出丛林密布却无高树的局面
杨献平:王冰兄,你是较长时间关注当下散文写作及其发展的专业研究和评论家之一,从你个人的角度看,当下的散文写作有哪些具体特点?或者也可以谈谈散文写作于当下时代的自我位置与方向问题。
王冰:谈到这个问题,我的思维似乎停滞了一下,之所以一下子短路,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思维的短路,恰好说明散文创作从新时期初期走到现在,越来越呈现出丛林密布却无高树的局面,使我一下想不起谁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散文成就,如此一来,形成了我对散文多元但零散的印象。记得我曾经跟范晓波、谢宗玉兄谈起过,都认为当下的散文在众多散文作家的努力下,是处在高地的平坦处的,但都没有形成高峰,都优秀,却都不突出,这显示了散文作家集体走到高处,却难以继续前行隆成一座座高山的无奈,这是当下散文的基本状况。
很长时间以来,散文的创作基本上是停滞不前的。一是散文写作者因为自身思想的停滞和贫乏,带来的散文作品思想浅陋和贫乏。二是很多作家没有将散文首先作为一门艺术去认真对待,不注重艺术形式的选择和练习,简单到武断地认为,只要将自己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散文,这怎么可能呢?我曾经屡次谈到过这个问题,说文学是门艺术,艺术首先是一门技术。三是内容的粗疏和陈旧,我曾经在各地跟文友交流时说过,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到现在都一百年了,竟然还有省级刊物在发表一些“春夏秋冬”每个字作为一个小标题的所谓散文,我想连中学生作文也不会这样写了吧,我不知道是编辑的问题,还是作者的问题,又或者是互相影响,形成恶性的死循环。
杨献平:你曾经写过一本书《集体的光亮与个体的无名——“现代性”景深中近十年来中国散文创作图谱》,之所以用这个题目,就是上面说的这个意思吧?
王冰:是的。虽然如此,确实也有很多作家在努力,想把散文写好,或者说已经写出了很好的散文,比如史铁生散文对于生命的体悟之深,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他的身体的残疾使得他对生命在很多时候产生了一种绝望感,这种绝望感细细地慢慢地打磨着他的生命,也锻打了他散文的质地,都是他散文走到高处的关键。比如贾平凹虽然小说的名声更大,但我个人觉得他的散文抵达的地方是在他小说的前面的,所以对于贾平凹先生的书,我更偏爱他讲演或者自序一样的东西,里面有一种健康感和通透感,就像一个得道的老和尚,没有去谈经说禅,但很多时候是露着机锋的。
在他们之外,还有很多作家都在奋力前行,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但除了一些优秀作家,整体而言都鲜有大智慧。我读到的作品,几乎没有像经典大师的作品一样,开启过人的心智,对于我们进行通达的生命思考,几乎启发意义不大。那么,原因何在呢?我想,这几代作家,生活相对都是平静的,人生阅历相对来说是简单的,即使参与和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变化,但一贯以来的文学教育使得这些作家游离于时代之外,热衷于做一个纯文学作家,融入社会的程度不深,没有意识看到,或者没有能力看到这些变化,时代的力量不能叠加在自己的作品中时,单靠个人的那点才能去写作,是远远不够的。
复制之外,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幽光
杨献平:就当下而言,散文是一种非常尴尬的文体。文体歧视自古就有,但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眼下的散文已经进入了某种窠臼,即复制性的创作至今占有相当比例,也可能是最受欢迎的。我的看法是,中国的文学好像最缺乏的是原创性,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王冰:说到中国散文的文体,肯定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明白,这是一门大学问,因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除了诗歌,就是散文,我们说中国的诗文传统,而不是其他的传统,就是这个意思。以前我参加文学研讨交流,不少专家开头一句话就是“散文没有理论,不好谈”。每次听到这里,我都想插话反驳几句,但本着尊重的原则,最终都是不了了之。听多了,我便写了一篇文章,名为《散文无理论?》,这篇文章主要的意思是,说“散文无理论,小说有理论”的人,有一个判断的前提,就是把中国五四以来一百年的文学当成了中国文学的全部,将自己所有理论的原点和出发点,划定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百年,没有看到中国文学三千年的大传统。如此一来,不少人肯定就觉得中国散文比起中国小说没有什么理论,就不断在各种场合歧视了中国散文的文体,这真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歧视,这既显示了这个人的无知,也教坏了不少更年轻的作者。因此,谈到散文的文体,确实是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一番。
杨献平:曹丕的《典论》,刘勰的《文心雕龙》似乎都是比较早的散文文论,不过,近现代以来,白话文之后,中国的散文理论是薄弱的,但我有一个看法,理论永远跟在作品后面而产生,而不是先建立一整套的理论,再来书写。“文无定法”是一个绝对的真理。而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主流,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等,都是某个文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即高峰之后,便出现无路可走,无可突破的现象,转而又被另一种新的文体所替代,但无论是哪一种文体,都是互为渊源的。当散文和诗歌分别走下时代的峰顶,小说跃居第一,也是有原因的。小说起初是大众的艺术之一,是和说唱联系在一起的。当现代的曙光突破浓雾,文章不再专属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进而转向了普罗大众和芸芸众生,其性质无疑是文明和文化的一大进步。今之世界和我们的中国,小说的受尊崇是有其历史和社会基础的。 王冰:是的。其实献平你提这个问题的意思我懂得,但表述上说得不太准确,当下的散文创作并不是文体尴尬,而是作家尴尬。文体没有好坏之分,也不会有窠臼,是写作者趴在一个文体的泥坑里,怎么也爬不出来。一个散文写作者,不必纠结于所谓的文体的禁锢,因为散文同任何一种文体一样,都要带着脚镣跳舞,但散文的脚镣要宽松得多,有能力跳得好的,尽可以去伸展自己的拳脚。
说到文学的复制性,这是必然的,是文学在传承的表现之一。没有人一出生就会写散文,写小说,肯定要学起来,这就是重复的部分。人思考的路径也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站在前人思考的肩膀上的,沿着别人的路去探索很正常,如果太脱离,也许就成了疯子。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巨大传统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点光亮。我们总说思想的幽光,幽光这个词我一直很喜欢,就在于每个人只能提供那么一点,多了肯定没有,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无论他多么有天赋,如何优秀,他一生只能写出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其他的都是对这部作品的复制,这是每个人的宿命,谁也摆脱不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限,每一代作家也有自己的大限,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每一代作家只负责抒写自己的时代,他怎么也写不了别的时代的作品,就是他硬着头皮,努着劲去写,肯定也写不好。因此,能在作品中透着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的一点幽光,已经是很不错的原创了。
杨献平:你说的复制性,其实不是我要表达的意思。文章一途,盖因作者秉性、文化修养和成长环境等使然,同样的题材,每个人写都是不同的,这是先天性的。我说的复制性包含了投机取巧的意思在内,也针对已有材料、观点、论据等等主要因素的复制和再利用。当然,沿袭大师的话,或者拿已经证实了的真理来证实,当然是必须的。我说的是过度依赖,甚至执着地依赖于他人的提供和发现,这现在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一个写东西的人,就像没有自己的原创首唱歌曲的歌手一样,老是翻唱别人的,唱得再好,也还是一个翻唱歌手而已。科学家和学者更是如此。
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学传统都是不可割裂的。而此前的一个现象便是,文体之间关起门来谈自己。小说当然可以,诗歌也可以。唯独散文这个文体不可以。散文是一种敞开和吸纳、改进与包容性质最强的文体。如果用大地来比喻散文,她的发展的根本就在于她的无限包容与“纳入”。
王冰:说到这里,说个题外话,就是很多前辈在谈到散文的时候,总是纠结于散文的真假问题,说什么散文就是讲真话,抒真情,只要把心中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情写成文字就是散文了,这话是不是骗人,我不能胡乱猜测,但是,如果台下的某位初学写作者真信了,并且按照这点去做了,照我的想法,他或者她永远也甭想成为优秀作家了。因为散文是门艺术,艺术是讲究技术的,它要写的不是谈情说爱的悄悄话,何况悄悄话,我觉得超过百分之五十也是假话,因此写好了是真问题,真与假真不是一个真问题。
杨献平:这个观点我同意。真和假,都不是真问题。更重要的是“真诚”。如果仅仅把散文作为一种真实的情感及其事物状态的传达和呈现,那么散文的局限性就非常大。既然作为文学,作为艺术,真实和太过真实恰恰是文学艺术的大忌,或者说是限制其创造性与创新力量的羁绊。
凡是大的作家诗人,必定是窥破时代本质的人
杨献平:散文家、小说家或诗人,其实都是其所在时代的“产物”,那么,如何更好地书写与创造性地呈现“时代的个人经验”和“个人的时代经验”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可惜,我目前看到的,历史的东西太多,站在他人的资料上生发的太多。我们的诸多散文从业者,似乎还没有真正地发现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时代对个人的种种烙印,甚至镌刻与裹挟,塑造和裂变等。近年来,散文的生态似乎更加荒芜和沉寂。新的写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取巧和炫技的多,真正地能够置身于时代,并从时代开掘新的题材和书写对象的少。
王冰:其实从新文化运动起,散文就开始沉寂了,因为那个时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头等大事,在那样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散文传统中,个体化写作中载道和言志的功能被削弱了,时代要求文学要将主题首先定位于救亡图存。那时候的知識分子普遍认为,中国要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必然是要将自认为已经腐朽的东西彻底清除,当然包括中国传统中所讲的道。内容都不要了,与之匹配了几千年的这个文学样式的衰老也是必然的了。散文又不同于小说,小说,在西方文学中是较为成熟的一种文体,但在中国几乎是个新东西,除了明清小说中那些数得过来的篇目之外,几乎没有太多的东西,所以小说家身上的负担就轻很多,他不用卸下传统的包袱就可轻装上阵。散文不是,中国的基因和血液对诗文传统的影响深重如泰山,扔也不是,留也不是,于是就左右摇摆,犹犹豫豫,一下就过了一百年,所以中国散文是现在这个样子,也是一种必然。中国散文在其发展过程中,众多散文家既想使之具备西方现代性的特色,又想保留中国传统散文的因素和样子,所以越写越四不像,在如此的境况中,沉寂是肯定的。
杨献平:说到底,文学是经验性的东西,或者说,经验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导作用一直很强。凡是大的作家诗人,必定是窥破时代本质的人,也必定是与时代有着紧密联系,并且能够置身其中,也能够时刻逃逸出来登高俯瞰的思想者和智者。一个深陷其中,而不知所措,不明其意,又勉强写作的作家及其文本,可能是没有力量的。由此,越是在迷离之中,越是需要清晰的光照,而这光照的来源,一是要融入其中,才能找到架设“光照”的最佳位置;二是要不断地去觉悟,而觉悟的前提,则是不断地学习,时刻保持对新事物和新技术的敏锐性;三是要有一双放大性和精确性很强的眼睛;第四,要具备超强的分析和整合能力。纳博科夫把文学也称为一种科学,我觉得他很独到,也很到位。另外一点,真正的写作者,是不考虑读者的。读者或许只有一个,或许只是他自己和他内心、灵魂当中的某个人。
王冰:对于时代而言,不论谁想不想,都在其中。对于时代的认识,却要看认识时代的自觉——是做一个自觉者,还是一个梦游者?每个人对于时代的认知以及认知程度都是很不一样的,这决定了一个作品的时代感。有时候我想,一个写作者,他不是不想开掘新的题材,只是他没有能力发现罢了;他不是不想抒写,只是没有能力抒写罢了。而且,某些前辈们做文学的样子,让他们自然地认为,我要远离时代,做一个远距离的观察者,才能写好作品。其实这也需要一种能力——有的人远离了,反而看得更模糊,直至彻底失去了时代的镜像,只剩下了一片臆想的文字。
杨献平,河北沙河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匈奴秘史》《南太行前传》,散文集《生死故乡》《作为故乡的南太行》《沙漠里的细水微光》等。现居成都。
散文这种古老的文体于当下越来越尴尬,文体上的自我束缚与历史和资料性的再生成及其再利用,文体的固化即探索性和实验性的缺失,特别是原创力的萎缩、思想和艺术性的浅薄、难以出新,等等,都使得散文这个文体显得面目可疑,且出现了萎靡、守旧与锐意不足的问题和现象。如果说“有高原无高峰”的评价不仅仅是针对散文,不少青年读者形成的散文约等于“中老年人回忆录”,散文“就是写过去的事,尤其是过去农村的事”的固化思维,则使这种“文体尴尬”无可遮掩。对于散文创作如何走出困境,如何获得丰沛的原创力和鲜明的时代性,我们特约王冰、杨献平两位老师就此展开对谈,希望对广大有志于散文创作的作家有所启迪。
当下散文创作呈现出丛林密布却无高树的局面
杨献平:王冰兄,你是较长时间关注当下散文写作及其发展的专业研究和评论家之一,从你个人的角度看,当下的散文写作有哪些具体特点?或者也可以谈谈散文写作于当下时代的自我位置与方向问题。
王冰:谈到这个问题,我的思维似乎停滞了一下,之所以一下子短路,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思维的短路,恰好说明散文创作从新时期初期走到现在,越来越呈现出丛林密布却无高树的局面,使我一下想不起谁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散文成就,如此一来,形成了我对散文多元但零散的印象。记得我曾经跟范晓波、谢宗玉兄谈起过,都认为当下的散文在众多散文作家的努力下,是处在高地的平坦处的,但都没有形成高峰,都优秀,却都不突出,这显示了散文作家集体走到高处,却难以继续前行隆成一座座高山的无奈,这是当下散文的基本状况。
很长时间以来,散文的创作基本上是停滞不前的。一是散文写作者因为自身思想的停滞和贫乏,带来的散文作品思想浅陋和贫乏。二是很多作家没有将散文首先作为一门艺术去认真对待,不注重艺术形式的选择和练习,简单到武断地认为,只要将自己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散文,这怎么可能呢?我曾经屡次谈到过这个问题,说文学是门艺术,艺术首先是一门技术。三是内容的粗疏和陈旧,我曾经在各地跟文友交流时说过,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到现在都一百年了,竟然还有省级刊物在发表一些“春夏秋冬”每个字作为一个小标题的所谓散文,我想连中学生作文也不会这样写了吧,我不知道是编辑的问题,还是作者的问题,又或者是互相影响,形成恶性的死循环。
杨献平:你曾经写过一本书《集体的光亮与个体的无名——“现代性”景深中近十年来中国散文创作图谱》,之所以用这个题目,就是上面说的这个意思吧?
王冰:是的。虽然如此,确实也有很多作家在努力,想把散文写好,或者说已经写出了很好的散文,比如史铁生散文对于生命的体悟之深,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他的身体的残疾使得他对生命在很多时候产生了一种绝望感,这种绝望感细细地慢慢地打磨着他的生命,也锻打了他散文的质地,都是他散文走到高处的关键。比如贾平凹虽然小说的名声更大,但我个人觉得他的散文抵达的地方是在他小说的前面的,所以对于贾平凹先生的书,我更偏爱他讲演或者自序一样的东西,里面有一种健康感和通透感,就像一个得道的老和尚,没有去谈经说禅,但很多时候是露着机锋的。
在他们之外,还有很多作家都在奋力前行,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但除了一些优秀作家,整体而言都鲜有大智慧。我读到的作品,几乎没有像经典大师的作品一样,开启过人的心智,对于我们进行通达的生命思考,几乎启发意义不大。那么,原因何在呢?我想,这几代作家,生活相对都是平静的,人生阅历相对来说是简单的,即使参与和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变化,但一贯以来的文学教育使得这些作家游离于时代之外,热衷于做一个纯文学作家,融入社会的程度不深,没有意识看到,或者没有能力看到这些变化,时代的力量不能叠加在自己的作品中时,单靠个人的那点才能去写作,是远远不够的。
复制之外,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幽光
杨献平:就当下而言,散文是一种非常尴尬的文体。文体歧视自古就有,但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眼下的散文已经进入了某种窠臼,即复制性的创作至今占有相当比例,也可能是最受欢迎的。我的看法是,中国的文学好像最缺乏的是原创性,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王冰:说到中国散文的文体,肯定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明白,这是一门大学问,因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除了诗歌,就是散文,我们说中国的诗文传统,而不是其他的传统,就是这个意思。以前我参加文学研讨交流,不少专家开头一句话就是“散文没有理论,不好谈”。每次听到这里,我都想插话反驳几句,但本着尊重的原则,最终都是不了了之。听多了,我便写了一篇文章,名为《散文无理论?》,这篇文章主要的意思是,说“散文无理论,小说有理论”的人,有一个判断的前提,就是把中国五四以来一百年的文学当成了中国文学的全部,将自己所有理论的原点和出发点,划定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百年,没有看到中国文学三千年的大传统。如此一来,不少人肯定就觉得中国散文比起中国小说没有什么理论,就不断在各种场合歧视了中国散文的文体,这真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歧视,这既显示了这个人的无知,也教坏了不少更年轻的作者。因此,谈到散文的文体,确实是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一番。
杨献平:曹丕的《典论》,刘勰的《文心雕龙》似乎都是比较早的散文文论,不过,近现代以来,白话文之后,中国的散文理论是薄弱的,但我有一个看法,理论永远跟在作品后面而产生,而不是先建立一整套的理论,再来书写。“文无定法”是一个绝对的真理。而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主流,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等,都是某个文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即高峰之后,便出现无路可走,无可突破的现象,转而又被另一种新的文体所替代,但无论是哪一种文体,都是互为渊源的。当散文和诗歌分别走下时代的峰顶,小说跃居第一,也是有原因的。小说起初是大众的艺术之一,是和说唱联系在一起的。当现代的曙光突破浓雾,文章不再专属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进而转向了普罗大众和芸芸众生,其性质无疑是文明和文化的一大进步。今之世界和我们的中国,小说的受尊崇是有其历史和社会基础的。 王冰:是的。其实献平你提这个问题的意思我懂得,但表述上说得不太准确,当下的散文创作并不是文体尴尬,而是作家尴尬。文体没有好坏之分,也不会有窠臼,是写作者趴在一个文体的泥坑里,怎么也爬不出来。一个散文写作者,不必纠结于所谓的文体的禁锢,因为散文同任何一种文体一样,都要带着脚镣跳舞,但散文的脚镣要宽松得多,有能力跳得好的,尽可以去伸展自己的拳脚。
说到文学的复制性,这是必然的,是文学在传承的表现之一。没有人一出生就会写散文,写小说,肯定要学起来,这就是重复的部分。人思考的路径也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站在前人思考的肩膀上的,沿着别人的路去探索很正常,如果太脱离,也许就成了疯子。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巨大传统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点光亮。我们总说思想的幽光,幽光这个词我一直很喜欢,就在于每个人只能提供那么一点,多了肯定没有,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无论他多么有天赋,如何优秀,他一生只能写出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其他的都是对这部作品的复制,这是每个人的宿命,谁也摆脱不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限,每一代作家也有自己的大限,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每一代作家只负责抒写自己的时代,他怎么也写不了别的时代的作品,就是他硬着头皮,努着劲去写,肯定也写不好。因此,能在作品中透着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的一点幽光,已经是很不错的原创了。
杨献平:你说的复制性,其实不是我要表达的意思。文章一途,盖因作者秉性、文化修养和成长环境等使然,同样的题材,每个人写都是不同的,这是先天性的。我说的复制性包含了投机取巧的意思在内,也针对已有材料、观点、论据等等主要因素的复制和再利用。当然,沿袭大师的话,或者拿已经证实了的真理来证实,当然是必须的。我说的是过度依赖,甚至执着地依赖于他人的提供和发现,这现在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一个写东西的人,就像没有自己的原创首唱歌曲的歌手一样,老是翻唱别人的,唱得再好,也还是一个翻唱歌手而已。科学家和学者更是如此。
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学传统都是不可割裂的。而此前的一个现象便是,文体之间关起门来谈自己。小说当然可以,诗歌也可以。唯独散文这个文体不可以。散文是一种敞开和吸纳、改进与包容性质最强的文体。如果用大地来比喻散文,她的发展的根本就在于她的无限包容与“纳入”。
王冰:说到这里,说个题外话,就是很多前辈在谈到散文的时候,总是纠结于散文的真假问题,说什么散文就是讲真话,抒真情,只要把心中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情写成文字就是散文了,这话是不是骗人,我不能胡乱猜测,但是,如果台下的某位初学写作者真信了,并且按照这点去做了,照我的想法,他或者她永远也甭想成为优秀作家了。因为散文是门艺术,艺术是讲究技术的,它要写的不是谈情说爱的悄悄话,何况悄悄话,我觉得超过百分之五十也是假话,因此写好了是真问题,真与假真不是一个真问题。
杨献平:这个观点我同意。真和假,都不是真问题。更重要的是“真诚”。如果仅仅把散文作为一种真实的情感及其事物状态的传达和呈现,那么散文的局限性就非常大。既然作为文学,作为艺术,真实和太过真实恰恰是文学艺术的大忌,或者说是限制其创造性与创新力量的羁绊。
凡是大的作家诗人,必定是窥破时代本质的人
杨献平:散文家、小说家或诗人,其实都是其所在时代的“产物”,那么,如何更好地书写与创造性地呈现“时代的个人经验”和“个人的时代经验”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可惜,我目前看到的,历史的东西太多,站在他人的资料上生发的太多。我们的诸多散文从业者,似乎还没有真正地发现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时代对个人的种种烙印,甚至镌刻与裹挟,塑造和裂变等。近年来,散文的生态似乎更加荒芜和沉寂。新的写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取巧和炫技的多,真正地能够置身于时代,并从时代开掘新的题材和书写对象的少。
王冰:其实从新文化运动起,散文就开始沉寂了,因为那个时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头等大事,在那样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散文传统中,个体化写作中载道和言志的功能被削弱了,时代要求文学要将主题首先定位于救亡图存。那时候的知識分子普遍认为,中国要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必然是要将自认为已经腐朽的东西彻底清除,当然包括中国传统中所讲的道。内容都不要了,与之匹配了几千年的这个文学样式的衰老也是必然的了。散文又不同于小说,小说,在西方文学中是较为成熟的一种文体,但在中国几乎是个新东西,除了明清小说中那些数得过来的篇目之外,几乎没有太多的东西,所以小说家身上的负担就轻很多,他不用卸下传统的包袱就可轻装上阵。散文不是,中国的基因和血液对诗文传统的影响深重如泰山,扔也不是,留也不是,于是就左右摇摆,犹犹豫豫,一下就过了一百年,所以中国散文是现在这个样子,也是一种必然。中国散文在其发展过程中,众多散文家既想使之具备西方现代性的特色,又想保留中国传统散文的因素和样子,所以越写越四不像,在如此的境况中,沉寂是肯定的。
杨献平:说到底,文学是经验性的东西,或者说,经验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导作用一直很强。凡是大的作家诗人,必定是窥破时代本质的人,也必定是与时代有着紧密联系,并且能够置身其中,也能够时刻逃逸出来登高俯瞰的思想者和智者。一个深陷其中,而不知所措,不明其意,又勉强写作的作家及其文本,可能是没有力量的。由此,越是在迷离之中,越是需要清晰的光照,而这光照的来源,一是要融入其中,才能找到架设“光照”的最佳位置;二是要不断地去觉悟,而觉悟的前提,则是不断地学习,时刻保持对新事物和新技术的敏锐性;三是要有一双放大性和精确性很强的眼睛;第四,要具备超强的分析和整合能力。纳博科夫把文学也称为一种科学,我觉得他很独到,也很到位。另外一点,真正的写作者,是不考虑读者的。读者或许只有一个,或许只是他自己和他内心、灵魂当中的某个人。
王冰:对于时代而言,不论谁想不想,都在其中。对于时代的认识,却要看认识时代的自觉——是做一个自觉者,还是一个梦游者?每个人对于时代的认知以及认知程度都是很不一样的,这决定了一个作品的时代感。有时候我想,一个写作者,他不是不想开掘新的题材,只是他没有能力发现罢了;他不是不想抒写,只是没有能力抒写罢了。而且,某些前辈们做文学的样子,让他们自然地认为,我要远离时代,做一个远距离的观察者,才能写好作品。其实这也需要一种能力——有的人远离了,反而看得更模糊,直至彻底失去了时代的镜像,只剩下了一片臆想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