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校本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bianyidiany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改革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亮点,触及到课程结构的调整。那么什么是校本课程呢?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各校响应课程改革号召,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但因为校本课程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无经验可谈,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师生对语文校本课程难免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地看作是学校自编教材,这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误解。
  误区二:部分师生认为校本课程课与高考无关,此课可上可不上,因此有些班级的校本课程课形同虚设。
  误区三:部分教师把语文教材(人教版)和校本课程进行区别对待。
  如何走出这些误区?笔者结合语文校本教程的开发和教学方式谈谈自己的一点建议。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行打破了“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的不良现象。校本课程的开发恰恰大多数集中于体验型、表现型、实践型和操作型的课程领域,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这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必然。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从根本上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
  其次,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和选择是多元化的,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我们现在的高中学生都是“90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宽松的环境让各种知识遍地开花,也让他们对学习有了更多需求和不同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编辑语文校本教程时,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凡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努力挖掘、开发利用好校内的、当地的、当时的语文课程资源,把它们有计划、及时地引入到语文校本课程教学中,这样可以大大加强语文校本课程与时代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第三,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改变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并不仅仅是文本教学,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会观察思考、学会获取信息,学习恰当地表达,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校本课程经历了十多年的变化与发展,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模式,归纳起来有两种,一是专题模式,二是活动模式。
  专题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是采用横向拓宽的方式整合多方面资源,进行整体性、结构化的持续研发,从而形成可供选择的系列课程。如我们学校高一年级开发了《盛唐诗歌精神》的校本课程,以开展主题鉴赏活动让学生走进盛唐,走进杰出诗人与经典诗作,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盛唐气象,领略到唐诗的精髓与真谛。
  活动模式的校本课程是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特色的,形式活泼,新颖有趣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寝室等场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总之,要走出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误区,教师既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更要努力寻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生长点,合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开发形式多样的语文校本课程,以满足学习个体的不同发展需要,让语文校本课程充满生命的张力。
其他文献
归谬,也叫引申,是由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具体言之,即先假设对方的错误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是不能成立的。这种论证方法可以说“古有之,外有之,今盛之”。  在唐代,有一些权贵嫉恨诗人李贺,便以其父名李晋肃(“晋”与“进”同音)为由,反对他考进士,韩愈在《讳辩》一文中对此予以反驳:“父名晋,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仁乎?”一
期刊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有身体诉说的传统,中国以儒释道为基本的传统文学中,专门描写人的身体的也很多,《世说新语》中大部分篇幅所描写的“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可谓是中国古代小说形体描写的集大成。……此类连绵不绝的身体言说,在中国文学描写中极为常见。  而鲁迅在这方面是深得中国文学身体诉说的传统的,其作品不乏关于身体的语言。他说:“人的皮肤之厚,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着那后面,在比密密层层地爬在
期刊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9年起在河北全面铺开,新课标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性质,给以往的枯燥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语文更具人性化与亲和力,让语文课堂更有人情味更具形象性。这无疑是广大师生所期待的,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是基础    中语会会
期刊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终于走出了作文批改中封闭式的误区,终于找到了一种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文批改方法——“三三制”作文批改法。  这是一种分组批改作文的方法。因为每个小组由三个学生组成,每个学生每次批改三篇作文,每篇作文经过三遍不同学生的批改,其实施步骤如下:  一、建立组织。在第一次“三三制”批改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批改小组,每个小组由邻近的三个学生组成,设立组长一人。  
期刊
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呢?我认为良好的读写习惯对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这样看来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一.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古人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今人徐特立又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实践证明运用多种感官读书实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良好习惯,
期刊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日常教学中我思考最多的就是在必修课课时少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面对新课程改革,既要能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要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课程安排,合理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预习、复习、自学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外学习时间,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把自己的一些做法归纳总结,力求有利于课堂教学。  一、
期刊
人们常说:登山望景,喜欢山高谷深,重峦叠嶂;阅读文章,喜欢波澜起伏,波谲云诡。若使文章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巧设悬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中叠起的悬念,就像一块强有力的磁石,往往能紧紧吸引读者目光,大大吊起读者胃口,产生摄人心魂的艺术效果。下面就例谈几种设置悬念的方法:  一、题记设悬,引人入胜  题记以悬念的形式出现,就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引发读者想象的美妙意境,刺激读者迫切的
期刊
新课改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理念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同时,也比较容易进入一些误区。高中语文新课程主要特点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作为高中的学生应该怎么
期刊
作文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头戏,最近几年考查的一直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讲究审题,扣题,学生要想得高分首先要做到不偏题,不离题。结构再合理,语言再华美,一篇作文要是偏题也得不了高分。一篇文章如何做到有“心”而不偏“心”呢?  首先,审题要准确,要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新材料作文的要求都是“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角度可能会有多种,但是我们要找到最切题的角度。新材料
期刊
一、课前备课要充分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不少教师在备课时照抄照搬教学参考书,这样是很省力,但效果决不会好。教学参考书,顾名思义,是仅供钻研教材时参考的,不是供教师照搬的,怎样备好课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备教材。就是要认真领会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2.备学生。每个班级学生各自情况都不尽相同。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能力素质,从而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