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NSS的益新煤矿工业广场地表变形监测研究

来源 :山西煤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k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鹤岗矿区益新煤矿工业广场地表已出现影响安全生产的严重变形.为了保证工业广场在设计生命周期内的正常使用,通过对益新煤矿变形监测需求、可选技术方法等进行多方面分析,采用高精度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实时监测技术建立了工业广场变形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由2座基准站和12座监测站组成.通过2018年8月1日至2018年12月2日连续4个月的监测发现,益新煤矿工业广场地表以新副井和东北部为中心均存在变形,整体平均向东北方向水平移动16.7 mm,平均沉降21.1 mm;东北部监测站XY11变形最大,最大水平移动为63.1 mm,最大沉降为69.8 mm.
其他文献
液压系统是煤矿掘进机的主要动力系统,对于保证掘进机的工作效果较为关键.随着掘进机工作负荷的不断增加,液压系统面临的工作压力也在随之提升,导致液压系统出现故障的概率随之增加.本文从煤矿掘进机液压系统运行原理分析入手,研究了煤矿掘进机液压系统常见的故障类型,并针对性提出了煤矿掘进机液压系统常见故障维修措施.
为解决辛置煤矿在井下污水处理与排放中存在污泥等污染物堵塞排水管道、煤泥沉积水仓导致清仓周期短等问题,在310二采区末端应用“工作面→振筛机泥水粗分→沉淀池絮凝→采区水仓”长距离治污系统,淘汰了传统的“工作面→采区水仓”治污系统,提高了污水中煤泥的沉淀效率,清仓周期延长至50天左右,保证了回采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为解决西铭矿开掘施工地点局部通风机噪音大的问题,通过对局部通风机产生噪声的机理分析及对常用降噪措施的对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降噪改进方案,主要对井下局部通风机主机消音方式进行升级优化,同时采取了进风口加装弯头消音器和插板消音筒、在出风口加装锥筒式消音器等综合降噪措施,局部通风机噪声由120 dB(A)左右降低至80 dB(A)左右,降低了局部通风机噪声,改善了作业环境.
以脱硫石膏、气化渣和炉底渣为因素设计响应面试验,研究了三种固废不同占比的煤基固废充填体龄期强度及三种固废对充填体7-d(养护龄期为7 d)强度的影响效应,最后通过拟合回归得出脱硫石膏、气化渣和炉底渣的最优占比.结果表明:煤基固废充填体在养护龄期不大于7d时,其抗压强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长,在养护龄期达到28 d后,其抗压强度比7-d强度明显降低;脱硫石膏、气化渣和炉底渣对充填体7-d强度的影响均表现出负效应,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脱硫石膏、气化渣和炉底渣;脱硫石膏、气化渣和炉底渣的最优配比分别为脱0.2、
实体侧煤柱稳定承载是沿空留巷成败的关键.以高河能源W4302综放工作面为例,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观测的方法,对留巷不同阶段内煤柱的受力规律和破坏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注浆补强手段,并通过数值模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沿空留巷巷道全生命周期内经历了5个阶段,各个阶段内的应力加卸载路径不同导致煤柱失稳破坏程度不同,第一个工作面滞后阶段影响最大;煤柱塑性区的扩大导致锚索补强后锚固力较低,因此选用注浆补强手段较为适宜;采用注浆后,煤体强度提升为原来的1.5倍,塑性区范围减少0.5 m,顶板下沉量减少40%,煤柱
为了研究某矿8#煤层在综采条件下回采工作面底板的变形破坏规律以及受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影响的距离问题,运用沿080102工作面轨道平巷布置的由2个监测钻孔和8个应变传感器探头构成的应变实测系统,得到了随回采工作面推进各个应变传感器探头的应变量变化曲线,确定了工作面底板采动破坏深度范围为8.1~11.3 m,平均周期来压步距为8.2 m,并给出了采场底板垂深与采动影响距离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现场应变实测系统研究结果与工作面液压支架数字压力仪观测的周期来压步距相近.综采薄煤层采动底板变形破坏深度规律的研究结果
为了实现松软煤层长钻孔高效钻进及全孔下筛管,通过开展地面模拟实验和理论分析,对松软煤层风力排渣过程中不同风量、压力条件下煤屑在钻孔环状间隙内的变化规律和煤屑运动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环状间隙内,孔底至孔口的压力差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对于一定深度的钻孔,在环状间隙内单位长度下的压力损失基本为定值;在供风流量和给进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单位长度的压力损失基本为一恒定值,随着钻进深度的增加,压力损失不断累加;压缩空气自空压机输出至第一根钻杆间的压力损失较大,约占总损失的55%左右,压缩空气在钻杆内孔的压力
针对平朔集团井工一矿上覆残采工作面回采形成的动压会对下覆煤层巷道围岩稳定性产生影响的问题,本文在巷道生产地质条件调研和围岩地质力学测试与评估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和微震实测的方式分析了上覆残采工作面回采后底板岩层的应力状态和应力传递规律,总结出适用于井工一矿的底板强度破坏深度预测公式,并提出了下覆煤层巷道围岩加强支护方案和措施,为残采工作面的回采可行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针对区段煤柱留设宽度过大,造成矿井资源损失的问题,以韩家洼煤矿为研究背景,分别考虑巷道及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对煤柱影响的差异,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得到了煤柱中部弹性区宽度及两侧边缘极限平衡区宽度.运用FLAC3D软件模拟研究了超前工作面5 m围岩屈服破坏特征以及不同煤柱宽度垂直应力分布曲线,并结合现场观测所得巷道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对合理煤柱宽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得到:理论计算的合理区段煤柱宽度为11.8 m;超前工作面5 m时,12 m煤柱中部存在约3 m的弹性区;煤柱所受垂直应力总体上呈现为马鞍形,随着
煤炭企业提高煤质管理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原煤灰分、水分,提高原煤回收率,进而实现提升企业利润的目的.本文以磁窑沟矿10108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刻槽化验的方法,结合地质构造分析预测煤质指标;回采过程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原煤质量,统计销售煤质指标与前期刻槽化验结果,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煤质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源头上采取煤质控制措施,原煤发热量提高414 kJ/kg,水分降低0.33%,吨煤销售价格提高了10元,企业效益得到了提升.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条件矿井的煤质管理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