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紧密的学科。劳技课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劳技课的理论知识是人们对生产实践知识的集中总结、概括和升华。因此,教师在劳技课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坚决反对和摒弃脱离实践的纸上谈兵。本文从劳技课教学资源整合的角度,就近几年老自己的一些做法谈几点体会,以供大家商榷。
[关键词] 劳技课 劳动基地 特色 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
一、劳技课教学资源的整合
1.分年级整合设计劳技实践课内容
如在一、二、三年级时,安排“认识花草树木”、“我和植物做朋友”、“我看哥哥姐姐来劳动”等简单易行的活动,让学生适应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劳动基地里的花草树木、土壤、昆虫、学长的劳动探究情况;四年级时,带领学生参加劳动,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安排“走进植物王国”、“我的巧妙种植方法”等主题活动;五年级时,带领学生以劳动基地为平台进行科学探究,安排“我的小实验”“我的小课题”“我的小论文”等主题探究活动;六年级时,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式日趋成熟,情感日益丰富、开始关注家庭、社会的种植及绿化问题,本阶段我们安排“我家与植物”、“社区绿化知多少”、“社区花木的种植调查”、“我为绿化家乡献力量”等活动。
2.分年级整合开发劳技实践课内容
可以根据自己年级的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家长资源进行整合设计活动,
一年级 观察植物的外形 能用话来表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二年级 观察植物的生长 用简单的画或话来描述植物的外形、特征等。
三年级 植物、昆虫相互间的关系 制作植物、昆虫标本,并开展读常识类书籍的活动。
四年级 植物、昆虫与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写观察日记,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五年级促使植物生长的各种方法 做对比实验,比如月季扦插、菊花摘顶,发芽时的掩光法等,并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小论文。
六年级研究土壤成分、光照强弱等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以及进行无土栽培中的水培和基质培的实验。 对比不同的改良土壤的方法,从发芽率和出苗时间和株数的不同,研究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方法,作好记录,并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小论文。
3.劳技课的课外实践活动整合
除了一些知识性较强的内容,如有关于肥料的认识,玫瑰花的扦插、叶子的输送养料、蒸发、光合作用,菜粉蝶的生长发育过程等在教室里组织教学之外,大部分教学时间都是在劳动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我们根据季节转换和种植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变换教学内容。如一位老师一次带领学生观察西红柿时,发现“同样的温度下,为什么另一个品种的西红柿没有提早开花呢?”老师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调整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在边实施,边借鉴、边开发的过程中,让我们的活动内容不断调整、生成、充实。
二、劳技课教学模式的整合
1.引导——对话式教学模式
在劳动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由于瓜果蔬菜的种植等知识技术学生平时从未接触过,知之甚少,此时我们多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以期可以高效地传授知识、交流信息。但这种知识、信息的交流不是传统的、单向的,而是立体的,生成的。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初步总结出“引导——对话式”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创设对话情境——师生互动交流——思维拓展延伸”。
2.开放——互动式教学模式
开放——互动式模式重视以教材为中介,师生共同讨论、质疑、评价,教师、学生、教材处于立体开放的系统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探索,我们初步总结出“开放——互动式”模式劳动实践课课堂教学结构应由以下几个主要步骤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讨论交流、效果评价、回归目标。
3.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于劳动实践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更适宜于运用此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的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通过研究和探索,初步建立了以劳动基地为依托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体系,形成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模式和方法。
三、劳技课多学科领域拓展的整合
以学校的劳动基地为依托,学校、教师、学生均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与发展。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增长了知识、习得了技能、提升了情趣、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锻炼了能力。
1.引导学生向熟悉的空间拓展
为了引导学生多元化有层次地去探究,我们引导学生拓展空间,进行家庭种植实验,走进自己熟悉的社区,走向社会去探究。
如走进劳动基地大棚,观察在大棚里进行无土栽培实验:通过三个阶段的不同实验(第一次应用水培方法,第二次进行改进版的营养液栽培,第三次进行柱式无土栽培)不断地改进栽培方法和基质,得以实验成功。由此鼓励推广到家庭的无土栽培,给社区写绿化建议书,建议将楼顶、阳台、墙体等都作为新的绿化点。
2.引导学生向所学的课程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采用向学科渗透拓展的方法,对每一个活动大主题,都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出小主题。教师采取向学科渗透的方法,将大主题进行分解,如关于社区绿化实践,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拓展:
(1)向数学学科渗透的活动——调查社区绿地面积
关于调查社区绿地面积的主题,主要开展如下的活动。其一,实地测量绿地的长和宽,计算出大致的社区绿地面积,了解能用哪些数量指标来描述花坛的分布情况。其二,绘制初步的社区绿地分布图。
(2)向美术学科渗透——制作植物标志牌
在活动中,先由小组成员交流搜集到的植物相关资料,再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制作植物标志牌的方式,以及图案的设计方法,最后动手制作个性标志牌。
(3)向科学学科渗透——了解植物生长特点
在三年级的科学课程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常见植物的生长特点,我们结合这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查阅植物学书籍,如植物图鉴、网上图片,进行对比辨认,从而认识更多的植物生长特点。
(4)向语文学科渗透——社区绿化建议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与队员、老师、亲友、邻居的调查、考察、访谈,了解社区的绿化现状。然后写活动总结,撰写建议书,建议社区进行立体绿化的方法的推广,将楼顶、阳台、墙体等都作为新的绿化地点。
四、结论
以学校的劳动基地为依托,学校、教师、学生均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与发展。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增长了知识、习得了技能、提升了情趣、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锻炼了能力。
[关键词] 劳技课 劳动基地 特色 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
一、劳技课教学资源的整合
1.分年级整合设计劳技实践课内容
如在一、二、三年级时,安排“认识花草树木”、“我和植物做朋友”、“我看哥哥姐姐来劳动”等简单易行的活动,让学生适应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劳动基地里的花草树木、土壤、昆虫、学长的劳动探究情况;四年级时,带领学生参加劳动,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安排“走进植物王国”、“我的巧妙种植方法”等主题活动;五年级时,带领学生以劳动基地为平台进行科学探究,安排“我的小实验”“我的小课题”“我的小论文”等主题探究活动;六年级时,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式日趋成熟,情感日益丰富、开始关注家庭、社会的种植及绿化问题,本阶段我们安排“我家与植物”、“社区绿化知多少”、“社区花木的种植调查”、“我为绿化家乡献力量”等活动。
2.分年级整合开发劳技实践课内容
可以根据自己年级的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家长资源进行整合设计活动,
一年级 观察植物的外形 能用话来表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二年级 观察植物的生长 用简单的画或话来描述植物的外形、特征等。
三年级 植物、昆虫相互间的关系 制作植物、昆虫标本,并开展读常识类书籍的活动。
四年级 植物、昆虫与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写观察日记,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五年级促使植物生长的各种方法 做对比实验,比如月季扦插、菊花摘顶,发芽时的掩光法等,并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小论文。
六年级研究土壤成分、光照强弱等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以及进行无土栽培中的水培和基质培的实验。 对比不同的改良土壤的方法,从发芽率和出苗时间和株数的不同,研究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方法,作好记录,并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小论文。
3.劳技课的课外实践活动整合
除了一些知识性较强的内容,如有关于肥料的认识,玫瑰花的扦插、叶子的输送养料、蒸发、光合作用,菜粉蝶的生长发育过程等在教室里组织教学之外,大部分教学时间都是在劳动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我们根据季节转换和种植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变换教学内容。如一位老师一次带领学生观察西红柿时,发现“同样的温度下,为什么另一个品种的西红柿没有提早开花呢?”老师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调整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在边实施,边借鉴、边开发的过程中,让我们的活动内容不断调整、生成、充实。
二、劳技课教学模式的整合
1.引导——对话式教学模式
在劳动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由于瓜果蔬菜的种植等知识技术学生平时从未接触过,知之甚少,此时我们多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以期可以高效地传授知识、交流信息。但这种知识、信息的交流不是传统的、单向的,而是立体的,生成的。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初步总结出“引导——对话式”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创设对话情境——师生互动交流——思维拓展延伸”。
2.开放——互动式教学模式
开放——互动式模式重视以教材为中介,师生共同讨论、质疑、评价,教师、学生、教材处于立体开放的系统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探索,我们初步总结出“开放——互动式”模式劳动实践课课堂教学结构应由以下几个主要步骤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讨论交流、效果评价、回归目标。
3.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于劳动实践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更适宜于运用此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的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通过研究和探索,初步建立了以劳动基地为依托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体系,形成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模式和方法。
三、劳技课多学科领域拓展的整合
以学校的劳动基地为依托,学校、教师、学生均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与发展。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增长了知识、习得了技能、提升了情趣、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锻炼了能力。
1.引导学生向熟悉的空间拓展
为了引导学生多元化有层次地去探究,我们引导学生拓展空间,进行家庭种植实验,走进自己熟悉的社区,走向社会去探究。
如走进劳动基地大棚,观察在大棚里进行无土栽培实验:通过三个阶段的不同实验(第一次应用水培方法,第二次进行改进版的营养液栽培,第三次进行柱式无土栽培)不断地改进栽培方法和基质,得以实验成功。由此鼓励推广到家庭的无土栽培,给社区写绿化建议书,建议将楼顶、阳台、墙体等都作为新的绿化点。
2.引导学生向所学的课程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采用向学科渗透拓展的方法,对每一个活动大主题,都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出小主题。教师采取向学科渗透的方法,将大主题进行分解,如关于社区绿化实践,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拓展:
(1)向数学学科渗透的活动——调查社区绿地面积
关于调查社区绿地面积的主题,主要开展如下的活动。其一,实地测量绿地的长和宽,计算出大致的社区绿地面积,了解能用哪些数量指标来描述花坛的分布情况。其二,绘制初步的社区绿地分布图。
(2)向美术学科渗透——制作植物标志牌
在活动中,先由小组成员交流搜集到的植物相关资料,再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制作植物标志牌的方式,以及图案的设计方法,最后动手制作个性标志牌。
(3)向科学学科渗透——了解植物生长特点
在三年级的科学课程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常见植物的生长特点,我们结合这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查阅植物学书籍,如植物图鉴、网上图片,进行对比辨认,从而认识更多的植物生长特点。
(4)向语文学科渗透——社区绿化建议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与队员、老师、亲友、邻居的调查、考察、访谈,了解社区的绿化现状。然后写活动总结,撰写建议书,建议社区进行立体绿化的方法的推广,将楼顶、阳台、墙体等都作为新的绿化地点。
四、结论
以学校的劳动基地为依托,学校、教师、学生均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与发展。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增长了知识、习得了技能、提升了情趣、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锻炼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