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通感的认知比较与翻译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汉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通感用法,现阶段的研究表明,通感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认知思维方式。本文对英汉两民族使用的通感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英汉通感的使用既有共性也存在个性,并探讨了通感的翻译。
  关键词:通感 共性 个性 直译法 异化法
  
  一、引言
  
  通感作为修辞手法在英汉民族中都其有很长的历史,以往对通感的研究都是把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自从Lakoff 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创建后,人们对通感的研究有了新的视角——认知视角。这是通感研究的一大发展。
  钱钟书先生把“Synaesthesia”翻译成为“通感”,并在《七缀集》中谈到“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而、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部分界限。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中经常出现。”也就是说,作用于某一感官产生的感受可以用其他感官的感受来表现,说明人类各种感官是相互连通的,对某感官产生的感觉可以引起其他相关感官的反映,于是就产生了通感的表达手法。
  
  二、英汉通感的共性
  
  (一)英汉通感的认知本质
  认知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通感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它利用人类已有的某种感官经验去解释另一种感官经验,因此,人类能够利用更熟悉或更容易理解的经验去理解陌生的或难以理解的经验。人在与客观世界的长期接触中,积累了大量的关于五大感官的经验,这些经验储存在大脑中,当某一刺激物作用于某感官,由于感官的互通性,人类的其它感官也产生了某种体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外壳,人类的多种体验相融合,就产生了通感的表达。
  因此,可以说通感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之一,属于人类的认知思维。中英两民族的人民有着共同的认知方式,反映在语言上,使得英汉这两个地理位置相距甚远,文化风俗迥然不同的民族,在通感的运用与发展中呈现出异曲同工的特点。
  (二)英汉通感的生理-心理基础
  Ullmann对2009个通感用例的调查发现,感觉的移动方向呈现由较低级转向较高级感官。多种感官由低级、简单到高级复杂依次为:触觉、温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也就是说,通感是按照此规律映射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经常说诸如“响亮”“芳名”“热闹”等,而不是反过来说。英汉两民族在通感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共同的感官映射方向就是归因于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1.听觉映射到视觉
  从视觉中可以得到听觉的感受就像听到了声音。英汉语言中都有很多这种通感用法。比如,“The sun blares like a brass”是把灿烂的阳光比作铜乐声,是视觉引起了听觉的反映。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法,如:“只剩下寂静的蓝狂热的蓝”(黄葵《海》)。
  2.触觉映射到听觉
  英语“cool the sound”是用触觉来表达听觉的感受;汉语“那显着摇摆的节拍,像给人捶腿似的,却是非常舒服的”(张爱玲《谈音乐》)。句中的“节拍”是听觉范围,“舒服”属于触觉范围,表达了听音乐是美好的感受。
  3.味觉映射到听觉
  英语用“sweet voice”来形容一个人声音动听;汉语则用“甜美的声音”,这里味觉进入了听觉的领域,形成了味觉到听觉的映射。
  4.嗅觉映射到听觉
  听觉可与嗅觉相通,让人闻起来芳香。“His voice was a censer that scattered strange perfume.”与“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可谓是相映成趣,使人闻声如闻其香。
  5.触觉映射到视觉
  “sour look”和“warm color”等都是视觉引起了触觉感受;汉语如“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碧野《天山景物记》)用柔嫩描述山色,把视觉效果转移给触觉。
  6.味觉映射到视觉
  “She had a sweet smile on her face”就是用“sweet”这一表示味觉的词来描写“smile”这一表示视觉的感受。朱自清《春》中的句子“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用表示视觉的“桃儿、杏儿、梨儿”表达味觉的花香,是味觉向视觉的映射。
  7.味觉映射到嗅觉
  英语“Smell how it tastes.”用表示味觉的“taste”映射到表示嗅觉的“smell”中去;汉语中“香甜”和“甜美的香味”都是类似的表达手法。
  8.嗅觉映射到视觉
  “Her face is fragrant with a delicious smile.” 是用“fragrant”(芳香)来形容“smile”笑脸;李白的《雪》中描写到“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春风”属于视觉范畴,而“香”属于嗅觉范畴,是用嗅觉表达视觉。
  从以上例子可以总结出中英两民族使用通感时其映射方向都是有规律的,是相似的。
  
  三、英汉通感的个性
  
  英汉两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人类的认知方式虽然有共性,但是差异却始终存在。
  (一)文化差异
  在人类五大感官的体验中,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同一种感官感觉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英汉两民族也不例外。在汉语中,“酸”除了表示味觉上的感觉外,还可以表示“吃某人的醋”的意思。如“一副酸溜溜的模样”“他的话听起来酸溜溜的”。而在英文中,与汉语“酸”对应的是“sour”,“a sour face”的意思是“一副愤怒的面孔”和汉语中的意思完全不同,这是由于汉族特有关于“吃醋”“醋意”的历史典故,而英语民族则对“sour”一直存在着“愤怒”的心理感受。
  (二)思维差异
  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从具体形象中把握抽象意义,擅于用形象方法来表达抽象事物。而西方人则是注重抽象思维和人的主观分析、概括和抽象能力,因而呈现出抽象性特征。这种直接与间接、形象与抽象的思维差异,使得英汉通感呈现出写实与虚幻的迥然不同。汉语通感通常是较具体形象化的,而英语通感则是比较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比如“Grey peace pervaded the wilderness-ringed Argentia Bay in New found land,where the American ships anchored to await the arrival of Winston Churchil.”此句中,作者用表示视觉的“grey”去描写表示听觉的“peace”,是有意识地运用通感进行艺术构思,这是抽象化了的通感。而汉语中的通感,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中,“清香”是嗅觉,“歌声”是听觉。“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都有一种淡淡的、隐约的感觉。这样,两种感官就自然地连接在了一起,通感的表达就产生了形象生动的效果。
  
  四、翻译
  
  从上文分析可知,英汉通感既存在相同点,也存在在不同点,所以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笔者根据英汉通感的异同提出在汉译英时适合采用直译法,而英译汉时则宜采用异化法。
  由于英汉两民族有着共同的认知思维方式和生理及心理基础,这就为直译法提供了基础。汉语里的通感用法的表达形象生动,采用直译法既能传达原文的修辞风格、保留原文的审美体验,又便于译语读者的理解。下面就以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为例加以说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采用通感的手法,将嗅觉和听觉巧妙地融合起来,形象生动地描画了一幅月光下的荷塘和谐美好的图画,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采用直译法翻译成英文是“A breeze stirs,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译文既保留了原文的通感手法,把读者的感官融合在一起,又栩栩如生地表达了原文的审美意境,达到了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感官上体验的一致性。
  在英译汉中,笔者主张采用异化法。异化是以外族语为中心,在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主义的压力下,接受译出语文本所承载的异域文化的思维、认知、审美和言语以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置身于另一种文化之下。文学之所以成其为文学,是因为它具有审美或诗学功能。诗学语言的目的决定了在这一语言形态中,语言媒介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手段,它本身就是文学家或艺术审美的目的。也就是说,诗学性的文学语言追求的不是“透明”的表达,而是“不透明的、前景化或陌生化”的表达,其目的主要在于使日常感知的世界“变得陌生”,用不同寻常的表达,给读者一种新鲜、奇异的感觉享受。我们知道,英语中通感的用法偏抽象性,这也是作者主动创造的一种“陌生化”的诗学审美价值。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采用异化法才能准确传达作者创造的那种陌生化的审美价值,给译语读者带来新奇的审美感受,才能忠于原文的审美要求。又由于人类思维的共性和心理及生理的共性,译语读者在体验了译文通感语言的新奇意象之后是可以理解作者的意图的。
  “The children’s bright laughter could be heard throughout the house.”此句中,作者把听觉的“laughter”用视觉的“bright”表示,产生了新奇的艺术效果,如果翻译成“整个住宅中都回荡着孩子们咯咯的笑声。”即采用了归化译法,则原句中的通感就消失了,因为,译文中的“咯咯”与“笑声”同属于听觉范畴。若采用异化法,把“bright laughter”翻译成“朗朗的笑声”,“朗朗”属于视觉范畴,既保留了原文的通感用法,又传达了原文新颖的表达,会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从上例可以看出,直译法和异化法不是完全相异的,有时候直译法的翻译等同于异化法的翻译,两者的区别在于直译侧重的是原文的语言特点,而异化涉及的范围比直译要广的多,如涉及到语言的风格、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诗学传统等诸多方面,而且直译是翻译方法,而异化是翻译策略,方法是在策略指导下的具体做法,所以是异化法指导直译法。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汉语通感形象生动,采用直译法可以传达原文的美感与价值。而在英译汉中,英语偏抽象,作者意图创造的诗学的“陌生化”审美价值只有通过异化法才能地道、真实地展现到译文读者眼前。
  
  五、结语
  
  本文比较了汉英语言中通感用法的异同,认为通感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汉英语言中通感存在共性。然而,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使得汉英语言在通感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差异。汉英通感互译的指导原则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Ullmann,S.Language and Style[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64.
  [2]包通法.美学认知中的通感与翻译[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3]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1.
  [4]王东风.连贯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5]王君.“大同小异”:通感修辞格的英汉对比[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李丽 牛新生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外来词的借用中有一种有趣的借用现象,即原为A语言的词被B语言借走,经过一段时间后重归“故里”,又回到A语言中,这种现象被称为“双向借词”。本文主要讨论了双向借词的内涵、词义演变以及双向借词的性质与功用。双向借词的词义演变不仅反映词义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还彰显了汉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在思维心理、语言运用心理等文化认知观念的互动。  关键词:词汇 双向借词 词义    一、双向借词的内涵  (
趋向动词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小类。学界主要从性质、范围、句法功能、语义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Trend verbs are a special category in mode
根据短语是否常用以及其组成部件能否独立使用,语文词典通常有四种立目方法。经考察,《现代汉语词典》四个版本对短语及其组成部件的处理方法除了随这些短语的功能变化而有所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