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灵活地使用教材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k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是初中学段操作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也是较难成功的实验。因为该实验要涉及到多种环境因素,稍不注意实验是较难成功的。为了对该实验实施突破,笔者依据本校的实际教学设备和农村学生的学情,灵活地将教材中的实验过
  程改变一下,经过师生的一致努力,结果是我所教的初一年级6个教学班的分组实验全部获得成功。现把当时真实的实验情况总结出来,供同行们参考。
  
  1 课前准备
  
  一个实验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与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关系极大。作为教师,在实验课前务必要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能够确切地把握好实验的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这个实验,笔者在实验前主要做了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1)课前预习:教师在上一节课授课结束时,交代学生下节课要在实验室里让他们做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请他们在课后认真地预习一下教材,仔细动脑分析教材中各步操作的原理和方法,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2)选取材料方面:实验前两天,笔者在校园内选取二种材料,即菠菜和小油菜(校内教师自己播种的),并将它们移栽到花盆中(共12盆,每种6盆)。为增强说服力,在移栽的过程中,让各班的生物科代表参与动手移栽并用黑色塑料袋将花盆罩住进行暗处理的操作,同时在黑色塑料袋上贴上标签注明采集的时间及采集植物的种类(移栽后的花盆放置在实验室中)。
  (3)暗处理的时间:当移栽后的材料经暗处理约一昼夜时,摘下一片叶,经酒精脱色滴加碘液后发现,仍有部分叶片呈现蓝紫色。这是由于当时做实验时,正处于冬季,气温较低,植物的呼吸作用较弱,叶片内的淀粉没有消耗完;约二昼夜时,摘下一片叶,经酒精脱色滴加碘液后,发现了叶片全部呈现棕黄色,无蓝色出现。通过实验教师也发现用菠菜比小油菜实验效果要好些,因为菠菜的叶片比小油菜薄。
  (4)脱色所需的酒精问题:做预备实验时,为了有效地对材料进行脱色,笔者选用2个50 mL的烧杯,一个烧杯中倒入的酒精约为容积的1/3,另一个烧杯倒入的酒精约为容积的1/4,结果发现盛有1/3酒精量比较适宜,烧杯中的叶片褪色较彻底。而盛有1/4酒精的烧杯,叶片褪色不彻底,烧杯中酒精残留量较少(叶片的大小要适宜)。
  (5)碘液的配制:做预备实验时,将事先配制好的碘液分成3份:在一份碘液中稍微再加些固态碘,使其浓度增大;向另一份碘液中再加入适量的酒精进行稀释,使其浓度降低。实验时发现,当碘液的浓度稍高时,叶片呈现蓝紫色;当碘液的浓度稍低时,叶片呈现蓝色不太明显。为了与教材的知识相吻合,实验时只好选用最初配制好的碘液进行实验。
  
  2 课堂操作
  
  初一年级每班平均有40人,在实验室实验时,将每班均衡分为八个实验小组,由小组长具体负责,小组内分工明确、团结协作。为了增强实验的可信度,让学生能体验实验的过程,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前,笔者有意识地让各班的班长和科代表一起到最初移栽菠菜的地方去随机拔下一定数量的菠菜,以便在实验时做对照实验。进入实验室后,教师先让科代表叙述在课前是如何进行实验材料的采集及如何进行暗处理的具体过程,再让班长叙述自己取菠菜的时间和地点。然后,教师安排每班的4个小组的学生做暗处理后的叶片,另4个小组做刚从地里取出的菠菜的叶片。待各小组分工明确后,教师安排学生认真地读书、讨论,然后参照教材89—90页的要求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让各小组长认真地负责各自的小组,分工明确,团结协作,遵守实验的纪律。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都非常地投入,他们一边实验一边认真地观察并随时记录实验的情况。笔者在学生做实验时主要进行巡视、指导、释疑,约25 min的时间,各个小组的实验全部结束。教师让各小组的组长将实验后的叶片清洗后展示给大家看。学生们都惊奇地发现:做暗处理后叶片的4个小组,将叶片脱色滴碘后,叶片呈现棕黄色;而做新取的菠菜的4个小组,将叶片脱色滴碘后叶片全部呈现蓝色。针对实验现象的不同,教师让学生讨论并解释造成此现象的原因,然后安排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实验的情况,并认真地完成实验报告。学生按这样的实验方法进行操作,使一节本来较难成功的实验课顺利地被突破。
  
  3 实验感悟
  
  实验是科学的基础。就目前而言,若要使初中学段的生物学科能受到学生们的青睐,教师就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而实验教学恰好能够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良好的契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挖掘教材,重视实验课的开设并立足上好每一节实验课。在上实验课时要让学生们积极地动手操作以培养学生们的实验技能并体验实验的快乐。因为上实验课,教师不仅能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相接轨,而且也能使课本知识实践化,更能加深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知识消化和吸收的效率。
  对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以往之所以不成功,其关键的问题是在以下的两点上没有把握好:一是暗处理的时间上,二是对部分遮光的叶片在光下的控制问题上。前者涉及到植物的呼吸作用,因为绿色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而绿色植物呼吸的速率要与环境中的诸多因素有关,尤其是温度因素。因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的速率逐渐增加;后者这个环节要受到光照的时间、光照的强度、气温等诸多的因素的影响。这是由于叶片内叶脉的交错和相互贯穿。当绿色植物的光照时间较长时,黑纸下的叶片也会有淀粉的流入,直接会对实验造成影响。而光照的时间较短时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的淀粉不足又会使实验的现象不明显。
  笔者在去年做这个实验时基本上没有能成功,其关键就是在处理以上的两个环节上没有把握好。所以,今年笔者抓住此实验的本质所在,即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产生淀粉,将这个实验灵活地改变做法,即通过两天的时间让绿色植物进行暗处理以充分耗尽叶片内原有的淀粉,新鲜的菠菜叶片内有充足的淀粉。结果学生们都尝到了实验全部成功的喜悦。虽然说,这次实验没有在同一叶片上做光下对照这一环节,但教师却有意识地安排班长和科代表在上课前去采集菠菜这个环节,安排这个环节不仅能弥补教材中对部分叶片遮光与光下操作这一环节的不足,更能对实验起到对比作用,再加上学生陈述实验材料获取的经历,更加大了实验的可信度。
  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实验成功的体验,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时,一方面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务实求实;另一方面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限制,要依据学生的学情和所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可以机动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此外,还要重视实验课开设并加大实验的力度,尽力上足分组实验。因为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实验技能,还能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群体合作意识,而且更能使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其他文献
摘要:公寓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高频场所,更是学校开展思想教育、延伸教育战线的重要阵地。作为展现学校校风、学风的窗口与载体, 学生公寓在大学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公寓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学生公寓育人新思路,并详细分析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在公寓育人机制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为高校构建学生公寓育人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公寓
多媒体教学是时代发展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多媒体网络是指由教师机、学生机、服务器和控制台联网而成的个人计算机系统,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点对点、点对面的通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可以向每台学生机传播教学信息之外,还可以通过教师机观察每一台学生机屏幕信息,以达到对教学的反馈和监控;学生可利用教师设计的教学软件自主学习,学习时碰到的问题可通过网络向教师或其他同学提问,并进行
摘要:信息时代下,移动学习成为新兴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的教育资源。从农村初中生的角度出发,探索基于手机网络的移动学习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外学习中应用的可能性,并结合农村初中生家长与英语教师的意见,探索家长与教师如何对学生的英语移动学习进行监管引导。分析农村初中生在英语移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农村初中生提高英语移动学习效益提供借鉴。  关键词:手机 网络英语 移动学习 农村初中
1 原实验存在的问题    ①教材中仅仅给出S02对植物危害的介绍,并没有对SO2危害植物进行探究,使得学生对SO2危害性认识不足。  ②很多教师在探究SO2对植物的危害时,也往往是用Na2SO1与稀盐酸反应制取SO2,不利学生充分认识空气中SO2的来源。  ③探究SO2对植物的实验时,往往耗时较长且实验效果不理想。  ④实验时教师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的水吸收SO2,探究酸雨的性质,但水不能与S02
摘要:通过对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和阳明心学的观点进行比较,对阳明心学的“心即理”“致良知”等观点进行了简要概述。简述了两位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哲学家通过教育与引导的方式共同面向同一目标——善。只有实现真正的灵魂转换,才可能抛弃原有的思维习惯,去看到原来看不到的善。两者皆有通过引导和教育改变自己惯性的、被眼前所蒙蔽的思维,从而转向善。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每个人的心中都含有宇宙的最高原理,人人都可以成為
摘要:“洗”是汉语中常用的基本动词,在词汇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洗”有由单音节动词向单音节构词语素变化的趋势,且构成了许多新词。这些词反映了比喻义产生的三个阶段:并驾齐驱阶段,如“洗手”短语义和比喻义并行;仪式性引申阶段,即比喻义的出现必须有其他语义成分作为背景,如“洗耳~听”;虚拟式引申,构词语素的一般义消失,只留下比喻义广泛使用,如“洗脑”。在充分描述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比喻义的生
摘要:“了”是现代汉语学界的一个热门研究对象,“了”的定义和划分数不胜数。以吕叔湘先生对“了”的划分为标准,并以贾平凹《读书示小妹生日书》一文中的14处“了”为例,来简要讨论“了”的语法意义。论证“了”并非单纯表示过去,不是完成体和完整体的标记;探讨“了1”和“了2”各自的语法意义;通过“了”的习得先后、难易顺序研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该如何安排“了”的教学顺序。  关键词:了
1 同课异构的涵义  同课异构一般是指由不同的教师选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认知水平,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并亲自执导上课,以体现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展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在讨论交流中教师们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达到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的目的。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就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苹果,
摘要:探讨大学生越轨同伴交往对其问题性网络使用的作用路径,以及非适应性认知与意志控制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以481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象,测量其越轨同伴交往、非适应性认知、意志控制及问题性网络使用情况并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越轨同伴交往、非适应性认知、意志控制及问题性网络使用两两显著相关;越轨同伴交往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行为;非适应性认知在大学生越轨同伴交往与问题性网络使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2008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考试于5月11日在全国各考点进行。笔者对2008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试卷遗传部分进行了统计分析。今年遗传部分试题单项选择集中于42题~56题,和多项选择的第109题,共16题,总分17分,占卷面分值的11.6%,比2007年试题数及分值略有增加。下面就2008年遗传试题进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