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拉伸试样原始力学性能测量的讨论

来源 :物理测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r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拉伸力学性能因拉伸温度和拉伸速率的改变引起测试不确定性,导致在一个温度一个应变速率下的拉伸试验结果,一般不是被测金属的原始力学性能.拉伸试验新技术体系表明,越快的拉伸应变速率,“力学性能-拉伸应变速率”曲线上的力学性能越接近原始力学性能.存在充分快的拉伸应变速率,在“力学性能-拉伸应变速率”曲线上能获得原始力学性能.同时给出了确定这个能获得原始力学性能的充分快应变速率的方法.
其他文献
铜/铝摩擦焊广泛用于电力行业接线端子的制作,其焊接质量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通过理论分析及试验方法探讨了超声波显微镜技术在铜/铝摩擦焊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可行性,同时进行超声显微镜检测试验,发现将超声显微镜技术应用在铜/铝摩擦焊检测中,检测灵敏度高、分辨率好、检测结果直观.
利用Algodoo软件对2019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相关内容进行模拟仿真,并在对模拟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将Algodoo软件融入本章教学的相关建议.
非调质钢18Mn2SiMo热处理采用920℃正火、300℃回火,具有较高的强韧性,但利用拉床拉刀加工的冲击试样V型缺口在-40℃冲击时韧性达不到技术要求.研究了线切割冲击试样V型缺口与拉刀拉制的V型缺口室温冲击和低温冲击值的差异.分析了拉刀缺口低温冲击值偏低的原因,提出了改善低温冲击值的方法,为改善18Mn2SiMo钢低温冲击性能提供参考.
对60Si2Mn弹簧钢进行了疲劳寿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疲劳寿命较低,未达到标准要求(不低于20万次).采用化学成分检测、断口扫描观察、能谱分析和金相检验等方法,对疲劳试验中断裂弹簧进行了分析、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钢丝表面微裂纹是导致弹簧疲劳断裂的直接原因,该裂纹是由于母材表面存在轧制缺陷,经过拉拔表面产生硬化组织,由于塑性不足,产生微裂纹;钢丝近表面存在超尺寸夹杂物,该夹杂物属于连铸过程中典型的外来宏观夹杂物,间接加速了弹簧疲劳断裂.
介绍了棒材表面红外探伤系统的组成以及可能影响检测可靠性的各种因素.根据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棒材红外探伤的应用实践,分析了影响因素的产生原因以及避免或削弱的方法和措施.实际应用证明,只要使用和操作得当,棒材表面的红外探伤是稳定、可靠的.
从汽车稳定杆用钢的实际应用需求出发,采用轴向应变控制方法,应变循环比R为-1,试验频率为0.1~1.0 Hz,疲劳试验加载波形为三角波,轴向总应变幅范围设定为0.35%~1.2%,测试了55Cr3弹簧钢低周疲劳性能,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计算,得到55Cr3弹簧钢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应变-寿命曲线和过渡疲劳寿命;通过拟合Basquin和Coffin-Manson公式,获得了55Cr3弹簧钢的低周疲劳寿命预测公式,拟合R2值大于0.9.通过疲劳断口分析,55Cr3弹簧钢断裂起源于试样表面,且存在多处裂纹源,
通过金相显微镜组织观察、扫描电镜微观形貌观察以及X射线能谱仪成分分析等手段对洗衣机内筒用430不锈钢锈蚀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样表面锈蚀是由于钢板冲孔处变形程度大,导致试样表面的钝化膜减薄或者破坏,严重降低了不锈钢的耐蚀性,由工况环境中的氯离子活化作用进而引发锈蚀;缺陷处锈蚀程度的不同,其表面铬铁氧化物中氧含量也不同.在生产过程中应避免试样长期处于潮湿介质中,可有效防止残留氯离子破坏表面钝化膜,显著降低锈蚀缺陷的发生.
科学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重要工具.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在科学方法教育上有着20多年的历史,我们通过实践提炼出适合初中学生使用的17种科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探究和学习中,同时也作为日常检测和中考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所规定的科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检测题型.
基于ARCS动机模型理论,将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与高中“物理学史”校本课程教学相融合,搭建高中物理学习动机激发策略基本框架.在高中物理新课标与核心素养下,以“探索力学的发展史”一课为例,将翻转课堂理念与ARCS动机模型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阐述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引起和持续产生注意力(Attention),怎样建立教学目标、内容及与学生的相关性(Relevance),如何培养学生自信心(Confidence),怎样促进学生满意度(Satisfaction),以期对教师激发高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
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电机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使用岛津电子探针波谱仪的点分析、线分析和面分析功能对钕铁硼磁性材料微区的基体相微观特征、化学组成和分布以及晶界扩散以提高矫顽力的工艺方法进行了直观地表征,可为磁体制备新技术和微观机理的阐述提供数据参考,对生产工艺的技术改进、质量管理和失效分析等整个过程可予以有效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