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除法计算教学探究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123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义乌市江滨小学,义乌322000)
  【摘 要】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教学在新教材四年级下册占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小学生在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时,错误率往往很高,部分学生由于在小数计算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导致他们在解方程、解应用题等实际操作中也会遇到困难。这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成了制约学生进一步提升数学能力的“瓶颈”。由此看来,切实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小数乘除法
  学生在做小数乘法、小数除法时觉得很痛苦,因为他们错误百出,计算的正确率很低。学生在学习小数乘除法时常见错误有哪些?原因是什么?如何提高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正确率?以下是笔者的分析与归纳。
  一、学习小数乘除法时的常见错误
  1. 抄错。把“×”写成“÷”,或者“÷”写成“×”;把数字“5”抄成“3”或“6”抄成“0”;把“0.57”写成“0.75”,横式上不写得数,或者把竖式中的得数抄到横式时抄错。
  2. 计算过程不准确,试商不够熟练。以往的学生绝不可能出现余数比除数大,还不断商的情况,如:75.5÷25商成2,余数是25,继续商1,商就成了21点几。
  3. 不够商时用“0”占位出现错误。很多学生对商中间有0的除法大为头疼,商中间要商“0”的不会商“0”。从被除数中放下一个数字之后还不够除时,没有及时商0,而是又放下一个数字或直接添0继续除。
  4. 由于不规范做题而引起的错误。计算小数乘除法时,部分学生往往借助于原有对整数乘除法的计算经验,不愿按部就班地计算;喜欢口算,或者书写不规范,导致看不清楚数字,引起各种错误。
  5. 小数点位置处理错误。计算乘法时错误地采用了小数点对齐或只考虑了一个因数的小数位数,而在除法计算中则是被除数没有跟着除数一同扩大相应的倍数,或是商的小数点没有对齐移动后的新小数点,尤其是当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时没有及时商0与点上小数点等。
  6. 学生的计算水平不理想,加减运算、乘法口诀经常都会出现错误。
  7. 新旧知识迁移过程中出现错误。如口算4.5×0.01=?4.5÷0.01=?这两题时,常常有学生将答案写反了。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学生对于小数乘除法的算法不明确。
  二、造成小数乘除法计算错误的原因
  1. 由于知识点掌握不清而造成的错题。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是建立在整数计算的基础上的,是由“数位”、“个位”、“相加”、“满十”、“前一位”、“进一”等一系列数学概念组成的。如果概念不清,就无法依照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等数学知识正确地计算。
  2. 学生的心理原因。小学生感知事物特征时往往较为笼统,因此,将数字或小数点抄错的事经常发生。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如果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现象。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数据较多,学生往往出现漏抄的现象。而且,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小数位数较多或算式的外形显得过复杂时,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不耐烦,不能认真地审题,也不再耐心地去选择合理的算法。这样,错误率必定会升高。
  3. 思维定势的作用。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的学习。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计算方面,则表现为原有的计算法则或方法干扰新的计算法则或方法的掌握。例如,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开始总有一些学生不是将小数点对齐,而是将小数的末位对齐,这是受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影响而产生的负迁移作用。
  三、提高小数乘除法计算正确率的建议
  针对当前小数乘除法计算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数乘除法计算正确率提以下几点建议。
  1. 坚持每天的口算练习
  小数的乘除法計算,经常需要通过笔算才能算出最终答案,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极为复杂,学生经常出错。口算与笔算之间呈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比如笔算67×4.3的过程,可以分解为67×3、67×4,再进一步分解为7×3、6×3、7×4、6×4,参照竖式计算过程,还可以继续分解下去。倘若其中任何一道口算出现错误,整道笔算也就错了。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笔算过程就是笔录口算的过程。学生的口算能力越高,其笔算能力也会越高。
  2. 开发错例
  在教学小数乘除法时,让学生将每次计算的错题进行错例分析,记录在专用本子上。慢慢地,学生不仅学会改正错误,而且能有理有据地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形成了“找错——思错——纠错”的好习惯。如一个学生的错误记录本:0.86×5.4=464.4(分析:我认为把两个数同时扩大100倍,把原来的题目改成86×540,只要把求得的积缩小100倍就行,与商不变规律混淆了。)学生的错误是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教师不仅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还要敏锐地发现学生错误背后的原因,挖掘学生错题的价值。学生在错例资源的利用中发挥潜能,从而掌握解题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我监控、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指导与培养学生工整规范的书写习惯
  在平时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演算(打草稿)时非常草率,不仅线条歪斜,字迹潦草,而且整体凌乱,歪歪倒倒,上下左右之间根本没有对齐。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演算时也要做到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不能让学生养成在草稿本上就可以草率马虎的坏习惯。为此,笔者在笔算时要求学生把竖式写在作业本上,并提出列竖式(数位必须对齐,字迹必须清楚),以便有效地进行指导。而对学生来讲,由于横式、竖式都成为作业要求,认真程度大大提高。
  4. 指导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与能力   小学生在面对小数的计算时,往往有别于整数的计算——因为受制于生活经验的欠缺,导致他们缺乏相应的小数计算方面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所以无法及时判断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为了提高学生小数计算的信心和兴趣,提高学生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水平,教师要重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像在计算“1.75×3.3”时,如果学生能够在笔算之前,先按“2×3”进行估算,判断出结果为“6”,那么即使在竖式计算时发生了小数点位置方面错误的问题,学生也能够马上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而在进行“0.45÷0.75”的除法计算时,学生应该先判断“0.45”小于“0.75”,得出商一定小于“1”,商的个位上一定是“0”的估算,那么学生也可以避免出现小数点位置方面的错误。
  5. 指导与培养学生“及时检查”的好习惯
  在进行“规范笔算”和“算前估算”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及时验算”的好习惯。提倡“及时验算”,是因为学生当场检查,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且当场验算时,原来的算式草稿就在手边,可以借助原来的算稿进行对比检验,效果会更好。培养“及时验算”的习惯时,既要保护好学生的计算信心,又必须让学生明白及时验算是一种科学态度,没有经过验算的结果是绝对不应该成为最终结论的。当然,这也需要教师率先垂范,教师在计算教学时也必须完整地演示验算的过程,还有教学验算的方法和技巧。只有教师言传身教,学生才能从模仿起步,并逐渐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
  计算能力是学生所有数学能力中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今后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師万万不可以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有所疏忽。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从细节抓起,不仅要致力于学生计算的法则与技巧的学习与掌握,更要着眼于学生计算品质的培养与发展,耐心细致地指导与养成学生的估算意识、书写品质和验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小学生逐步提高小数乘除法计算的能力与水平,才能帮助他们逐步克服对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畏惧与厌恶,消除他们计算时的烦躁,纠正粗枝大叶、马虎草率的坏习惯,大幅度地提高小学生小数乘除法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完成“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总之,细节决定效果。教师眼中不能够只有“大纲”,更要有“细节”。教师只有借助细节,抓好细节,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圆满地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
其他文献
据《江南都市报》报道:2010年9月19日,江西九江市三名小学生相约跳楼,被送到医院急救。据了解,这三个女孩都才10岁左右。当日上午,因为没有写完学校布置的作业,三个女孩都没有去上学。她们在家赶了一天作业后,还是无法完成。一想到“跳楼,就可以不用写作业了!”于是,三个女孩决定一起跳楼。  这起事件折射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挫折教育。  每个孩子
经常有家长对孩子说“压力也是动力”。可是并非所有的压力都能变成动力,那些不能变成动力的压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起到负面作用。  马来西亚有位名叫张世明的华裔“神童”,天资特别聪慧,12岁就跳级读上了大学,15岁就到美国读博士。这件事曾在马来西亚引起过巨大轰动。然而,张世明在1997年博士毕业后,由于压力过大,不仅变得孤僻寡言,还患上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在与病魔纠缠了近5年之后,年仅31岁的他过早
讲传统故事:    从前,有一位富翁,年近五十。方得一子。老来得子。能有不爱之理?在富翁眼里,儿子就像天赐的“无价之宝”,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乐得合不上嘴。对儿子他是迁就放任,从来不管不教,任其为所欲为。  过了几年,由于父亲的娇惯,孩子慢慢滋长了一些毛病,不许有人管,只要一不高兴,不是张口骂人。就是动手打人,简直是强横霸道,无所不为。那富翁还觉得挺好玩,心想:孩子长大了肯定吃不了亏。所以。他从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简介    新加坡小学实行分班制,EM1是学习成绩好的班,EM2是中等成绩的,EM3则是成绩不好的班级。文福、国彬和Terry三个好朋友都读EM3,被其他学生瞧不起,老师、亲戚和朋友认定他们是“笨小孩”。他们因此不喜欢学校。  Te r r y生活优越,喜爱依赖别人,做事没主见,逃避承担责任;国斌喜爱画画,母亲却认为这会影响学习成绩;文福需要照顾弟弟和帮母亲开档。他们三人都来
女儿梅根8岁的时候,我送她到市体育中心学习运动杂技。  这天,把女儿送进教室之后,我正好有空闲的时间,就站在外面隔着玻璃看孩子们上课。  “开始翻筋斗了!”教练大声喊道。  一群咯咯娇笑、活泼好动的孩子很快就排队站在蓝色席包的前面。梅根没精打采地走在最后头,趁人不注意,默不作声地溜到了队伍的末尾。窗外的我把她的小动作看在了眼里,心不禁往下一沉。看来,梅根有点惧怕这种运动,她似乎对自己没有信心。  
蒙难的天才    傅小石是傅抱石的大儿子,从小就聪颖过人。3岁时,参加了南昌举行的儿童健康、智力比赛。他面对陌生大人的提问,居然对答如流,从容自若,荣获了第二名。  傅抱石十分喜欢小石,从小就教他如何握笔、如何画画。有一次,傅抱石夫妇外出时,家里来了客人。父母回来后,小石告诉了他们。父亲问他是哪位客人,小石这才想起忘了问客人的姓名,可是他灵机一动,拿来一支空烟盒,然后翻转过来,在上面画出了客人的面
女儿打电话对我说,她跟常与她一起学习的阳阳有一些小纠纷,她觉得阳阳不对,让我帮她分析分析。  两个小孩在一起,既很高兴,又不可避免地有些矛盾、磨擦,这很正常。我先高度肯定了女儿遇到生活中的难题向我求解的做法,同时觉得她提出的是一个很常见、很有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讲道理时机,我对女儿说:“爸爸想就这个事,和你讲讲道理。”  女儿说:“爸爸,好啊!我最喜欢听你讲道理了。”  我问她:“你还记
【摘 要】计算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感受、体验,认识运算的实际意义,并利用问题的现实背景,经历、体会探索算法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体会计算的作用和价值,这也是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加强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机结合,把计算教学融入应用中,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计算,从计算中获得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用促算;以算激用;和谐交融
我的女儿卡瑞娜上九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她垂头丧气地回家来,招呼也没和我打一个就低着头走进了自己的房间。我觉得不对劲儿,就跟着她走了进去,想查明究竟。  原来,在昨天的世界历史课上,她的老师巴雷特夫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新作业。巴雷特夫人把全班同学分组,每四个人一组,围绕他们正在学习的世界文化做一份报纸。巴雷特夫人让学生们将自己希望与之分为一组的另外三个同学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卡瑞娜和米茜同桌,她们分
晚上,我像往常一样将女儿送上床,为她讲睡前故事,然后微笑着向她道晚安。也许是忙碌一天的缘故,我忘了吻她。  我刚走到门边,就听到女儿急切中略带责备地问道:“我的吻呢?”  我笑了,回身在她的额头上吻了—下,同时想起了这个“我的吻呢”的由来。  小的时候,我的家庭和睦。生活美满。但有一件事是我们家没有的,不过我从来没有注意到,直到那一天。  那天,我第一次在同学家过夜。到了晚上睡觉的时间,同学黛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