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金山的渔人码头在中国旅游者中大名鼎鼎,几乎每本赴美指南中都有介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一位商人为了方便自己做木材生意,在这里修建了一个170平方米左右的码头。码头建成,劳工自然来,廉价的餐馆与酒吧也纷纷在那里生根,大家互相服务。那一时期,活跃在渔人码头的大多是意大利移民,他们去美国的初衷是“淘金”,梦醒之后这些意大利人面对现实,凭着自身拥有的捕鱼捞虾技能生存下来。 旧金山附近沿海盛产螃蟹、虾、鲍鱼、枪乌贼、海胆、鲑鱼、鲭鱼和鳕鱼。意大利渔民们每天凌晨3点出海,下午返回码头。数量众多的船齐发齐归,场面很是壮观,好奇的路人便去观看他们当天的收获,向他们购买新鲜的鱼虾。渐渐地,码头边上就自然形成了固定摊位,除了生鲜,渔民还会把螃蟹、鲜虾煮熟后卖给游客。久而久之,渔人码头变成了水产品的集散中心,“渔人码头”四个字便远近闻名。 动听的故事使人有了略带狂野和美味的遐想。女儿刚到美国时,就和老师们去了旧金山,为了省钱,带了很多熟肉和面包。可能是一路吃干粮的原因,女儿对在旧金山渔人码头吃的那顿海鲜津津乐道,一再向我提起大蟹的美味,讲一次口水流一次。 旧金山的商业繁荣使停车成了大问题——又贵又难。好不容易停下来,融入渔人码头的人流中才知道,所谓露天吃海鲜原来就是国内常见的大排档,我不禁暗笑。美丽城市旧金山的路边摊以一种潇洒奔放的形式激起了世界游人的猎奇心理。不雅的路边吃东西的方式,换一个地域换一种说法竟变成了流行和时尚,有意思。 渔人码头的标志是一只巨大的蟹,我们在挤挤挨挨的海鲜摊中穿行,兜了一圈又一圈。有人高声歌唱着,有人大声招揽着,油腔滑调的小贩我们在国内见多了,故唯恐避之不及。后来找定一个墨西哥人的摊位,这位摊主很沉默,东西很新鲜,见他从保鲜盒中拿出半熟的大蟹,似乎是海里捞起来后速冻的,然后当街放到沸水锅中再煮,没多久捞出来放在冰块上晾着展示。 这种“首长黄道蟹”(Cancer magister)又名“邓杰内斯蟹”,得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老镇邓杰内斯。通常栖息于从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到美国加州的圣塔克鲁兹蔓草丛生的水底。它肉质鲜美,是东北太平洋沿岸重要的商业蟹类。单是加州中部 (旧金山、蒙特利地区) 的渔场,一年平均便可捕获900多吨。 对于这种蟹的物种保护做得非常好,商业捕蟹仅限于尺寸为15.9 厘米或更大的雄蟹,而雌蟹即使捕到也须立即释放,以确保螃蟹一年至少有一次繁殖季。捕蟹季通常开始于12月1日,届时蟹壳已经长硬,壳内也已经长好结实的肌肉。 渔人码头满街的大蟹价钱差不多。沉默的墨西哥人将蟹拆开,大蟹脚用木棍敲碎,他闷头干活,不像那些摆噱头的人那样哼着山歌敲蟹脚,捧着失去音乐感的一大堆蟹,遗憾感爬上心头。 路边摊上,几乎每个人都小心翼翼捧个拙朴的面包,盖子掀开,原来这酸面包是当碗用的,里面装的是海鲜汤。这种美国浓汤以蛤蜊为主要材料,配土豆和洋葱,奶油糊状,非常美味。汤喝完吃面包。那个酸面包的皮韧性十足,能撕开吃完也是本事,看上去大多数人最后都放弃了这个碗。炸鱿鱼须仿佛是日式的,蘸甜面酱,也好吃。蔬菜色拉上放了很多蟹肉和剥了壳的鲜虾。在渔人码头,海鲜是当然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