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冯至《里尔克——为10周年祭日作》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jth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30岁的时候,开始认真地阅读中国现代作家冯至20世纪40年代写就的一系列作品,他的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他翻译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和其他诗作,他的研究论文《里尔克——为10周年祭日作》和论著《论歌德》。从那时起,冯至这个时期的作品、译作和研究文章,就常常是我阅读的对象,直到今天。作为一个文学专业的研究者和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青年,文学作品从我识字开始就一直接触,但没有哪个作家像20世纪40年代的冯至这样,成为我时常咀嚼和品读的对象。
  对冯至的这种阅读,最早的动机是从文学研究开始的。当时,我刚刚完成全部学业留在北大任教,从事一个叫“40 50年代转型期作家研究”的课题。冯至是我的研究对象。但这种阅读却不仅仅是专业性的,我感到有些在人生经验中遭遇的思想与情感的困惑,在这样的阅读中能够得到无名的疏解。在完成那个课题之后,冯至依然是我不时阅读的对象,那是一种学术研究之外理解自我和人生的需要,而冯至的作品也常常能够满足我的这种需求。后来我读到他这样的话:“我不是学者,没有写过~定水平的学术著作。但我一生没有停止过读书,也经常写作。我读书,有如饥渴时需要饮食,却不曾像营养学家那样分析饮料和食品的成分;我写作,不过是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人们说这是文学创作。”冯至说自己不是学者,自然是谦辞,但我却觉得他说出了学术研究的真谛。学术研究的对象未必都是自己喜欢和认同的,但如果学术工作不能和自己的精神需要、生命历程发生关联,那么研究也不免是空洞而且缺乏持久的内在动力的吧。
  回想起来,20世纪40年代的冯至能够对我产生这样大的吸引力,文字的流丽、优雅造就的特殊美感是很重要的原因。同样的诗句,读完他翻译的版本再读其他人的译本,感觉便不那么完美。这使我意识到文字和形式本身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他展示给我的一种独特的生命智慧和生命哲学阐释。那时我正从青春期步人中年,青春期时常遭遇的矫情和混乱情绪似乎要告一段落,而未来的生命如何展开却并没有清晰的考虑。冯至却告诉给我一个生命展开的图景,告诉给我另一种人生体验的可能性。
  我从他翻译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理解了怎样对待“寂寞”,怎样独自“担当”自己的生命而成为一个“新人”;我从他的《+四行集》中懂得了如何对待烦忧——“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如何敬畏生命——“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如何接受平凡——“好像宇宙在那儿寂寞地运行,但是不曾有一分一秒的停息,随时随处都演化出新的生机,不管风风雨雨,或是日朗天晴”,如何包容世界——“我在深夜祈求,用迫切的声音: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我也从他的《论歌德》中,去理解什么是生命的“蜕变”、反否定精神和向外而又向内的生活……
  那些语言有一种神奇的抚慰和舒解作用,启发我更深地沉浸在生命自身的内在体验中。文字越是单纯,就越像是反复抚摸后的石铁,有一种沉静的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的光泽。我常常在这样的文字中安静下来,也从此慢慢摆脱青春的烦扰,步入自己的中年期。
  二
  这其中,冯至那篇评述诗人里尔克的短文《里尔克——为10周年祭日作》,是我读得最多也认为最经得起咀嚼的文章。这篇文章写于1936年,那时冯至刚刚结束他在德国的留学生涯回到中国,开始步入他的20世纪40年代;那一年正逢里尔克逝世10周年,冯至写下这篇纪念文章,向中国读者最早比较全面地介绍里尔克。让我着迷的,其实不是里尔克本身,而是冯至关于生命、关于诗歌、关于不同生命阶段的精神境界的描述。
  关于里尔克如何跨越了早年的浪漫派风格而步人中年写作,冯至这样写道:
  在《祈祷书》里处处洋溢着北欧人的宗教情绪,那是无穷的音乐,那是永久的感情泛滥。在这无穷的音乐与永久的感情泛滥中德国18世纪末期的浪漫派诗人们(他们撇开了歌德)已经上演了一番无可奈何的悲剧。他们只有青春,并没有成年,更不用说白发的完成了。但是里尔克并不如此,他内心里虽然也遭逢过那样的运命,可是他克制了它。在诺瓦利斯死去,荷尔德林渐趋于疯狂的年龄,也就是在从青春走入中年的过程中,里尔克却有一种新的意志产生。他使音乐的变为雕刻的,流动的变为结晶的,从浩无涯涘的海洋转向凝重的山岳。他到了巴黎,从他倾心崇拜的大师罗丹那里学会了一件事:工作-工匠般地工作。
  冯至关于18世纪末期德国浪漫派诗人的描述,几乎可以直接移用来描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歌和知识界的普遍情绪。“无穷的音乐与永久的感情泛滥”,更是我自己对青春期的切身体验。相信每一个在青春期拿起笔写作的人,都对这样的情绪感同身受。我最早投入文学阅读和自发地写作,始于初中时期。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新时期”弥散的文学浪漫主义氛围里,我周围有许多文学爱好者——我的姐姐们、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和我的几个能够互换书籍的文友。我从那时开始读泰戈尔的《飞鸟集》,读屠格涅夫的散文和小说,读19世纪的司汤达和罗曼·罗兰,也读中国“朦胧诗”和现代文学作家的作品……并且模仿他们开始写诗和散文。当然,写得最多的是日记,那种无病呻吟的情绪和意识流水账记录,我一直坚持到北大研究生毕业。高考毕业时选择北大中文系,也就是为了这种爱好。那是真正的“感情泛滥”,身陷青春期的混乱情绪中,文学能召唤我的是情绪的共鸣,而我用笔写下来的,也是无穷的音乐般的情绪汹涌的印痕。那时,我也曾努力参加北大学生的文学社团活动,并投过几次文学竞赛的稿件,可惜都被退回,评语是“感情无节制,文字不讲究”。所以,我这种不入流的写作是真正的“抽屉文学”。但这并没有彻底打击我的文学热情。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感受,阅读有共鸣的文学作品,对我像是稳定自己生命的某种仪式。
  但是,我并没有学会如何控制這种情绪和书写文字的技艺。所以,冯至所说的从青春走人中年的过程中,“使音乐的变为雕刻的,流动的变为结晶的,从浩无涯涘的海洋转向凝重的山岳”,这种不仅是写作也是生命的“新的意志”,对我是全新的意识。特别是我正逢生命的转折期,努力地要“告别青春”但又似乎总也无法摆脱情绪的困扰,冯至的这种描述正如他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的前言中所说,对我是“对症下药”,是“恰逢其时”的疏导。   于是,这些句子对我有着某种神奇的魔力:
  一般人说,诗需要的是情感,但是里尔克说,情感是我们早已有了的,我们需要的是经验:这样的经验,像是佛家弟子,化身万物,尝遍众生的苦恼一般。他在《随笔》里说:“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觉乌是怎样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我们必须能够回想:异乡的路途、不期的相遇、逐渐临近的别离——回想那还不清楚的童年的岁月……想到儿童的疾病……想到寂静、沉闷的小屋内的白昼和海滨的早晨,想到海的一般,想到许多的海,想到旅途之夜,在这些夜里万籁齐鸣,群星飞舞——可是这还不够,如果这一切都能想到。我们必须回忆许多爱情的夜,一夜与一夜不同,要记住分娩者痛苦的呼喊,和轻轻睡眠着、翕止了的白衣产妇。但是我们还要陪伴过临死的人,坐在死者的身边,在窗子开着的小屋里有些突如其来的声息。……等到它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那才能以实现,在一个很稀有的时刻有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在它们的中心形成,脱颖而出。”
  这不只是在谈论诗歌的技艺,我更把它看作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理解生命的途径。我们需要表达的不是个我的“情感”,而是普遍的广大的“经验”,是这样的经验:“像是佛家弟子,化身万物,尝遍众生的苦恼一般。”这是一个忘掉“自我”而进入“世界”的过程。我懂得了真正的成熟和深刻,不是炫技般地展示一己之我的喜怒哀乐,而是把自己看作与万物同等的存在,用“心”去体会、感受、领略世界上的人与物。这样一个忘掉自我的过程,让更大的世界进入我的视野。我似乎获得了某种“闲暇”来体会燕园的春花秋月和四季轮换:在初春的时候,坐在未名湖边体会春水的涤荡,坐在花草丛中观看一朵花的美好,它们如何自内而外地静静开放时的热烈;在深秋的某些天,会看见蓝天的高远和开阔,银杏的黄叶在温暖的秋阳下缓缓坠落时的静谧…..这是真正的诗意,可我不再急着要把它们用文字写下来。我好像是从那时起就不再写日记了,内心却感受到了一种余裕和从容。
  冯至描述了里尔克在《布里格隨笔》中写到的那个过程:先是“观看”,然后是“回想”,比“回想”更深的是“回忆”,比“回忆”更深的是“忘记”,“直到它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他说,那才是“第一个字”形成的时刻。冯至的《十四行集》就是这样写出来的。规整的诗歌形式,箴言一般的文字和内在的情绪韵律,使这本只有27首十四行诗的薄薄的小册子,让我百读不厌。
  2011-2012年间,我有机会在日本神户大学教书一年。海港城市清雅幽静的居住环境、关西地区美好洁净的山水和弥漫着历史幽灵的名胜古迹,对我是一种奇异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教育。在那里,我常常会想到冯至的诗句,想到他说的“像是佛家弟子,化身万物”的观看。在语言不通的环境里,“观看”变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需要,而异国的日常生活也常常是孤独的,但我不再感到“寂寞”。我每天有如此多的闲暇来观看周围的花草树木,体验日式山水的风景以及萦绕在古寺大佛之上的历史。在奈良的唐召提寺,站在高大的古佛和巨大的木制建筑下,一瞬间感受到众生的渺小和历史的绵长,我有一种无名的感动;穿行在京都比叡山雨后的云杉树丛中,草木的清香和水雾的包裹,使我感到一种透彻心肺的迷醉……这些感受和体验,让我再次有写日记的需要,我把它们写在了《西日本时间》这本书里。从那时直到现在,西日本的山水和风景就沉积在我的感官记忆里,并启发我去更多地理解自己生活其间的北京和中国。这也算是冯至教给我的一份生命礼物吧。
  三
  后来,我开始慢慢感觉到,仅仅是“观看”和“忘我”也是不够的。当对世界和人生的体验变得丰富之后,有另一种新的需要和意识在产生。我留意到在《里尔克》中,冯至这样写到晚年的里尔克:“这时,那《新诗》中一座座的石刻又融汇成汪洋的大海,诗人好似海夜的歌人,独自望着万象的变化,对着无穷无尽的生命之流,发出沉毅的歌声:赞美,赞美,赞美……”这是一种更高的综合,是主体在包容世界之后的一种新的创造。让那些进入内心的万物重新融合并创造为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比现实世界更高的精神王国。那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冯至在20世纪40年代完成《十四行集》的同期和之后,倾注全力研究的是杜甫和歌德。或许因为时代经验的差别,我总是难以进入冯至所描述的杜甫世界,但是对于他的歌德研究,特别是他在1948年完成的《论歌德》却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冯至关心的歌德是别样的,他关注的不是那个写《少年维特的烦恼》的青春歌德,而是那个完成《浮土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东西合集》的晚年歌德。他把这称为“人的教育”。有这样的句子让我觉得熟悉而亲切:“人生如旅行,中途总不免遇见一些艰险。最艰险的地方多半在从青年转入中年,从中年转入老年的过渡时期……在这行旅上,歌德却给人以一个好榜样。”冯至将这概括为人的生命作为“有机体”的“蜕变论”。他解释歌德的思想说:“有机的形体不是一次便固定了的,却是流动的、永久演变的”,于是“青年…‘中年…老年”的生命有机体想象和人生修养,便在这样的叙述中形成。如果说中年是“真实的生活者”,那么老年将是更高意义上的生命的完成与综合。在冯至那些阐述歌德生命哲学的文章中,我很喜欢那篇《歌德的晚年》,讲他对美的“断念”,对情感的“限制”和工作的“责任”——“在这寂寞的晚年,断念和工作,成为歌德生活的原则”,“从此只看见一个孜孜不息的老人在寂寞中不住地工作。”歌德就是在这样寂寞的工作中,完成了他一生都在写作的两部最重要作品《浮土德》和《威廉·麦斯特》(学习时代与漫游时代)。他创造了另一个包容了现实世界而又比现实世界更高的精神世界,而使此后的人们可以像他那样生活。这是“修养小说”的真义,也是最高的人文理想。
  但是,除了20世纪40年代的那些文字,我没有能够从冯至后来的创作和研究中读到更多的满足。他20世纪80年代也写过一些关于歌德的学术文章,并没有引起我同样的阅读兴趣。冯至自己也说,这些文章“虽然略有自己的见解,却总觉得不深不透”。在我读来,虽然有更细致全面的学术考辨,但不再有20世纪40年代那种文字上和内在情绪上的情致和感染力。这或许因为自己体验不到其中的深意,或许因为晚年冯至也没有完美地捕捉住那更高的生命的情态。在冯至的一生中,20世纪40年代怎么看都像一个奇迹,一次灿烂的精神爆发,就像他在十四行里写到的那样:“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在歌德生活的18世纪的德国,人文主义的理想乃是成为“完整的人”——“既不是像启蒙运动那样完全崇尚理智,也不是狂飙突进时期那样强调热情,而是情理并茂,美和伦理的结合。”这种古典的人文理想和生命修养的理念,我是通过冯至20世纪40年代的文字和精神状态才触摸到的。虽然对冯至晚年的作品有许多不满足,但在我看来,他仍旧是20世纪中国作家中少有的超越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人,因为他对那个“克服了青春的里尔克”和“古典式的歌德”做出了最多体认和阐释。他对我的许多启发都是由此而来。他不仅教会我如何看待文学,也教会我如何看待生活,每天每时去体认并领略生命的奥秘。这也是我常常感到有需要回到20世纪40年代的冯至,去阅读他的十四行诗,他的里尔克和他的歌德的原因。
其他文献
沈宁,一个在文坛上时隐时现的名字,时而出现如雷鸣闪电,时而大隐于世,只是在江湖上被渺渺传说。他原本是属于才气纵横,但创作的实绩却一直是在隐忍局促的状态之下。不过,终究他仍是无法被忘却,他的纪实作品是北美新移民文学的早期战果,他的传记文学则是海外文坛的重大突破。他的小说不断地被读者、研究者提起,他的散文一旦出手总是吹皱一江春水。他是海外新移民文学中的一位全才作家,纵横文坛超过三十年,其独特的历史视野
期刊
在《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流传及研究史上,余嘉锡先生的巨著《世说新语笺疏》,在文献价值、诠释能量及后世影响诸方面,足可与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北宋汪藻的《世说叙录》奇峰并峙,鼎足而三。  余嘉锡(1884-1955),字季豫,号狷庵,湖南常德(今鼎城区长茅岭乡)人。父嵩庆,字子激,清光绪二年(1876)进士,官于河南商丘。嘉锡生于父亲任所,幼成庭训,乃立志著述,十四岁作
期刊
摘要:《人说山西好风光》以“旅游”为竞技主题,以市政领导宣讲为主要形式,以旅游文化精神为意义,探寻山西卫视品牌栏目发展的新模式,开创了旅游竞技栏目的新品牌,打造了山西转型发展的新形象、新面貌,是一次对山西品牌文化宣传的积极尝试。  关键词:竞技旅游 创新 旅游精神  《人说山西好风光》是一档以山西各地级市的书记市长为演员的全国首档旅游城市品牌推介竞演节目,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全新电视方式,展现山西丰富
期刊
我真正开始创作,应该是出国以后的冲动。  想起1992年,经历了冬雪解冻,春江乍暖,随着那些骚动的鸿雁,凌越了国门,朝着未知的海岸线飞去。二十多年过去了,历尽漂泊的风雨,激情退去,反思慨然,家国的失去伴随的却是生命移植的丰沛,异域的蹉叹却化作了一篇篇不老的汉字。  在这野火烧不尽的草原上,先是有几声孤啼在空山峡谷中乍然回响,渐渐开始涌出散兵四野,再后来涛声相会,鼓乐齐鸣,遂有了今天丰沃广袤的海外华
期刊
一个职业读书人在一生中会错过多少值得一读的书呢?思之令人怅惘。幸而《日瓦戈医生》属于那种不会被错过的书,我所错过的只是阅读的第一时间。帕斯捷尔纳克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风靡了中国读书界,而我当时迷上的却是昆德拉和卡尔维诺。等回过神来细读这部曾经深度介入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思想界的作品的时候,20世纪已行将过去了。对我来说,这是一部晚到的经典。  带着相见恨晚的遗憾,我在跨世纪的几年里把《日瓦戈
期刊
显然没有任何结果(1)  大西洋上空有一个低压槽,它向东移动,和笼罩在俄罗斯上空的高压槽相汇合,还看不出有向北移避开这个高压槽的迹象。等温线和等夏温线对此负有责任。空气温度与年平均温度,与最冷月份和最热月份的温度以及与周期不定的月气温变动处于一种有序的关系之中。太阳、月亮的升起和下落,月亮、金星、土星环的亮度变化以及许多别的重要现象都与天文年鉴里的预言相吻合。空气里的水蒸气达到最高膨胀力,空气的湿
期刊
陈河的长篇小说《外苏河之战》(《收获》2018年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最近被中国小说学会列入2018年长篇小说排行榜的6部作品之一。读完《外苏河之战》,感觉这是对于多年以前越南战争的回眸。作者写这部作品显然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还去了越南外苏河实地踏勘,搜寻了诸多相关的历史资料。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用寻觅“舅舅”赵淮海在越南战争中的足迹,编织了一个英雄与美女的悲情
期刊
这是一个发生在齐晋之间的战争故事。  灵公、成公时期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年晋文公称雄诸侯的国势已然不再。内忧外患下,公元前599年,晋景公登上了王位。即位不久,晋国便在邲地之战中一败涂地。而章之战的另一方齐国,则刚刚打败了卫国和鲁国,士气正旺。所以,大战开始,齐侯的自信(不吃早饭,不介马)正是建立在这个背景之下。所谓“骄兵必败”,开头便为战斗的结果埋下伏笔。果然,在兵败如山倒的逃亡时候,齐
期刊
主持人:洪子诚  2018年夏天,在和艺术家刘鼎、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闲聊中,我们偶然产生了组织、出版一个合集的念头,并为这个合集起名“我在哪儿错过了你”。这个名字来自记忆中的张辛欣1981年发表在《收获》上的一篇小说,名字就叫《我在哪儿错过了你》。小说开头是:“又是一个星期六的傍晚。电车依然沿着熟悉、热闹的大街一站站驶过。”这个短篇讲述一位女电车售票员一次擦身而过的恋情。尽管故事中男女双方心
期刊
摘要:在中国全部的文学作品中,《诗经》是与大自然贴得最紧的诗集。而那飘荡于山水田野间的歌咏,所体现的正是先民在自然生态中的一种天人一体的精神状态,如《呆蘩》。20世纪的一批学人,用后世的眼光,看待这山水田野间的劳动者,今天我们重读此诗,则要面临的是以下几个问题:蘩是何物?为什么要呆蘩?谁在采蘩?诗的主旨是什么?它的意义何在?本文就这几个问题做一探讨。  关键词:《采蘩》主旨意义  诗旨何在  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