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腼腆,并非性格内向那么简单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tia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从不主动与人说话,被男生看一眼就浑身发抖
  小君今年17岁,是一名高二女生。她面容清秀、身材高挑,加上学习成绩优异,在校园里知名度很高。但是,大家对她的评价莫衷一是:有的说她善良,低调;有的说她清高,不爱搭理人;有的说她自私,不愿分享学习方法;有的说她有心机,一见男生就脸红,却从不与女生一起议论男生,明显心口不一……小君并不知道同学们在背后议论她,因为她在班里没有知心朋友,但她知道自己不招人喜欢。
  前不久,几个女生在教室里嘻哈打闹,讨论周末去哪里看电影。小君在一旁默默地听着,忽然悲从中来:为什么我这么孤单?这个念头一出现,她顿时有窒息的感觉,非常难受。
  “这孩子该不会是得了什么病吧?”前来就诊时,小君的妈妈俞女士不安地问,“她从小就腼腆,我也没当一回事。”
  交流中,小君告诉我,她的确是个腼腆的女孩,从来不愿主动与人讲话,不得不与人讲话时,她就浑身不自在,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而且脸红、心跳加速,就像做了亏心事似的。
  我问:“如果和你讲话的是男生呢?”
  小君马上脸红了:“别说讲话了,就是男生看我一眼,我都会紧张得发抖,想马上逃离。”
  俞女士插话:“男老师她也怕!上次给她报数学一对一辅导班,听说老师是男的,她死活不去上课。鬼知道她怕什么!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
  我十分认真地盯着小君,一字一顿地问:“告诉阿姨,你真的想改变自己的状况吗?”
  小君眼里噙着泪水,重重地点头:“我想和女生们聊天、周末一起看电影,我不想和人说话那么不自然。真的阿姨,帮帮我!”
  我给小君做了scl-90自评量表测验,其中“人际敏感”和“焦虑”分值明显偏高,但并没有到严重的程度。结合交流中的观察,我诊断她患有社交中的对人恐惧症。
  “对人恐惧症?”俞女士问,“好奇怪的名字。不是社交恐惧症吗?”
  我告诉她,对人恐惧症是社交恐惧症的一种,典型症状是害怕与别人对视,或自认为眼睛的余光在窥视别人,因而惶恐不安。患者明知这种恐惧不合理、过分,但又不能控制。对人恐惧症临床表现特殊,因而不难诊断。
  童年心理创伤为日后性格形成埋下了祸根
  治疗对人恐惧症之前,必须找到引发病症的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人恐惧症的致病因大多在童年。于是,我与小君单独交流,请她回忆自己的童年,尤其是那些让她不愉快的事件。
  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小君渐渐向我打开了心扉。她告诉我,她小时候,父母对她要求很嚴,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如果她不听话,爸爸就会发脾气。
  “爸爸发脾气真的太可怕了,像暴风骤雨一样!”小君讲述的时候,表情如临其境,“记得有一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爸爸不高兴,罚我把做错的题重做一遍,写错的字重写十遍。当时已经晚上十点,我瞌睡得要命,不想认罚。爸爸顿时火冒三丈,把钢笔甩到我脸上,笔尖刺伤了我的脸,鲜血直流。现在想起那件事我还很害怕。”
  上小学四年级时,小君从沈阳转学来上海。因普通话不标准,她曾被同学讥笑“土老帽儿”。课堂上回答不上老师的问题,她被老师严厉批评,加上同学起哄,她曾拒绝上学两周。
  小君还告诉我,她的父母有很古板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孩子就应该少出门,在外面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行为,更不能和男孩子交往,容易上坏人的当。所以,除了学校和家,小君很少去别的地方玩耍,从不和男生交往。上中学以后,她见到男生女生之间的交往很反感。
  “我可能是个很矛盾的人,明明知道父母的观念不对,可遇事还是照他们说的去做,像个木偶,事后又恨自己没主见。”小君深深地自责。
  上高中以后,小君的孤僻性格给她带来了不少麻烦。她拒绝参加班里的集体活动,运动会不报项目,在教室和寝室都很少说话,给人很清高的印象。她不擅长表达,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不少同学。渐渐地,她感觉自己被同学们孤立了,内心难过极了。
  对自己清晰的认知和深刻的领悟是最好的治疗
  针对小君的具体情况,我制订了个性化心理辅导方案。
  首先,我运用认知领悟疗法,引导小君全面认识对其孤僻性格产生影响的诸因素,使其领悟到:
  1.小时候,她被父母灌输了不恰当的人际交往观念,尤其是与异性交往的禁忌,使她的性格中有较强的羞耻感,对她以后的人际交往起到了阻碍作用。
  2.小时候,她因被爸爸训斥而导致的恐惧反应、被老师当众批评而产生的羞辱反应,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心理创伤。心理创伤被日后的负面生活事件激活,导致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由恐惧特定的几个人,到恐惧所有人。
  3.在与同学相处中,她因性格原因多次被误解,感到委屈、怨恨,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敌意和回避反应,导致她产生了泛化心理现象,即由对某一人的敌意、回避,发展为对周围所有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另一方面,自责、自怨加重了她性格中的羞耻感和胆怯心理。
  4.正值青春期的她,一方面有着正常的与异性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她已经内化了的两性交往禁忌又抑制她的欲望,使她常常处于心理冲突之中。而害怕、羞于见男生这种病态反而减轻了她的这种冲突。
  5.当她出现对人恐惧反应后,便批评自己,控制自己,督促自己主动与人交往,这就形成了负面心理暗示,无形中强化了恐惧症状,进一步导致了她的自我感觉恶化。如此恶性循环,使恐惧症状日益严重。在这种想改变又改变不了,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心理创伤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综合作用。这就是她除了回避女生,害怕男生外,还那么怕老师的缘故。
  对自己性格的清晰认知和深刻领悟是最好的治疗。两次心理辅导之后,小君的焦虑心情明显缓解。
  接下来,我运用系统脱敏疗法对小君进行了三次适应性训练。
  放松训练是在想象中进行的。我让小君在想象中不断模拟产生社交恐惧的场景,然后在我的引导下逐渐适应,使恐惧不再那么强烈。当她适应了一种场景,我就更换想象的情节,使恐惧增强,比如让男生出现、爸爸出现等,继续训练她的适应力。
  每次训练结束后,我都会带着小君进行全身肌肉放松训练,以消除她的紧张和厌恶情绪。
  随着训练的深入,小君的情绪状况越来越好,人际敏感和焦虑指数明显降低,表明她已经可以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了。
  一个月的电话回访中,俞女士告诉我,小君的变化让同学们十分惊奇,都说好像班里新转来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学霸。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问题儿童惹人嫌  8岁男孩小磊上小学二年级,被老师、家长众口一词地认为是一个“熊孩子”。因为经常惹是生非,学习成绩又糟糕,小磊被迫转学三次,没有一个老师喜欢他,他现在的班主任正在给小磊的父母施加同样的压力。万般无奈,小磊的爸爸杨先生通过其他家长的介绍找到我咨询。  “这臭小子简直是孙悟空转世!”说起小磊的劣迹,杨先生叹息连连,“他从小就是一个倔脾气,事事认死理,而且扛得住打,死活不肯屈服,我倒是快
我批评女儿直截了当,女儿回怼我毫不客气。眼看针尖对上麦芒——  直来直去的批评,就像理发师给顾客刮胡子不用剃须膏一样,对方肯定会疼得受不了  一推开女儿房门,只见床上凌乱地堆着衣服,地上散落着各色布头,简直成了垃圾场。我大喊:“琪琪,這是怎么回事?”女儿坐在飘窗上,正不紧不慢地给布娃娃缝衣服。我火冒三丈,上前一把夺过布娃娃:“我的话你听到没?你的房间都乱成狗窝了!一个女孩子,真丢人!”“我丢我的人
中午,上夜班的老吴正躺在床上休息,脑海中忽然涌现出一阵阵有节奏的鸟鸣声和呜呜的风声。声音十分微弱,不侧耳细听,还真会被人忽略呢!  这是怎么回事呢?好奇的老吴干脆一骨碌爬起來,深呼吸了一下,循着声音找去。原来是一个小孩子正在那里练口技呢!听了一会儿,老吴被小孩子的口技折服,情不自禁地鼓掌起来。  (辅导老师:万坤山)  【编辑:陈彤】
问:闺蜜很舍得为孩子投资,报班、旅游、上重点、买名牌……样样不落下。钞票大把大把地花出去,我看着都心疼,可她说:“贵族教育就是这样,不贵咋能叫贵族?”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林红霞   答:出生于江苏南通的王淑贞老人活了106岁,其子女5男8女全是博士,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她的13个孩子中,有3个被评为“美国十大杰出青年”。  她的儿子李昌钰被誉为东方的福尔摩斯,从警以来破获案件8000余起,据说工
说到教孩子学走路,大家脑海里肯定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大人牵着宝宝的手,让宝宝学走路。这一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理所当然就一定正确吗?儿科专家给了明确答复,这样做并不正确。  为什么呢?  一是大人太累。牵着不到一米的宝宝走路,父母整个人都被折叠了,过来人都知道“腰已废,真的累”,这种感觉是多么难受!  二是孩子会产生依赖心理,没有自信。在能熟练牵手走路后,很多孩子仍然不愿意尝试自己走路,父母一松
在2018第九届世界武术散打比赛中,90后选手叶翔力挫群雄,再次为中国队夺冠。叶翔身高1.89米,体重125公斤,是业内有名的“大块头”。近几年来,他几乎垄断了国内散打无差别级冠军,并获得2016年散打世界杯冠军、2017年世界级散打王争霸赛冠军等,实现了散打生涯的大满贯。谁能想到,这位中国最耀眼的“散打王子”,曾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顽劣少年,是别样父爱让他逆袭成了世界冠军……  打不成器,顽劣小子越
一  晚上睡觉时,儿子用胳膊牢牢圈住我的脖子,我稍微动一下,他就会呓语:“妈妈保护我……”  儿子刚过3岁,我和老公千挑万选,送他进了一家离家不太远,条件也不错的幼儿园。入学第一天,儿子脸上就挂了彩,接他放学时,三个老师和两名园长轮番给我们道歉,说是老师没有照顾好孩子,导致我儿子被小朋友抓伤了。  看着哭得像只小花猫的儿子,再看看围在身旁的老师,我和老公只好说上两句场面话,带着儿子回了家。  此后
小学霸人设崩塌  果果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男生。他学习成绩优异,长期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重要考试没有出过年级前10名,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小学霸。可是谁也没想到,在重点中学保送生选拔考试中,他居然作弊,被當场取消选拔资格。  老师和同学们议论纷纷,都不敢相信眼前的现实:  “成绩这么好,为什么要作弊?不会是冤案吧?”  “自己都承认了,还冤什么冤!”  “他以前取得的好成绩,莫非都是作弊的结果?”  “
不敢入睡的宝宝:怪兽会来咱家吗?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叶女士一家三口在家自我隔离了两个月。能每天24小时与家人厮守在一起,那种温馨感基本抵消了对疫情的恐惧。但是没过多久,叶女士就发现4岁的女儿晴晴是个胆小鬼,而且胆小得离谱。  在家闲着没事,只好天天看电视里循环播放有关疫情的新闻。晴晴虽然不知道新冠肺炎是什么,但是她看爸爸妈妈皱眉叹息,她也跟着紧张。  一天,电视里报道各地支援武汉的新闻,其中一个
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有多少家长能保持平常心?如果孩子的考试成绩欠佳,又有多少家长能给孩子切实的帮助?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习问题专家张鸣雁女士,与家长朋友们一起讨论这个话题。  高分固然可喜,切莫盲目乐观  主持人:请问各位家长,当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你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周剑华(13岁男孩的爸爸):當然是兑现诺言。每次重要考试前,我都会跟儿子谈好奖惩标准,比如考进班级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