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收治的67例SAP并发ACS患者的临床资料,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33例患者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设为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34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CRRT设为观察组。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所需液体量及负平衡时间。(2)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理生理指标的变化。(3)两组患者的结局与预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

(1)两组患者所需液体量及负平衡时间:对照组患者复苏6、24、48和72 h所需液体量分别为(2 449±339)mL、(4 820±757)mL、(9 428±1 272)mL、(13 127±1 565)mL,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 360±314)mL、(4 582±530)mL、(8 564±970)mL、(11 470±1 253)mL,两组患者所需液体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35,P<0.05),其中复苏48 h和72 h所需液体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32,4.794,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负平衡时间分别为(4.3±1.7)d和(6.4±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3,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理生理指标的变化:时间因素:治疗0 h至治疗168 h对照组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腹内压、血乳酸、氧合指数分别由(20.9±4.1)分变化为(13.9±2.6)分,(167±39)mg/L变化为(55±17)mg/L,(1 652±1 544)μg/L变化为(993±500)μg/L,(23.4±3.4)cmH2O(1 cmH2O=0.098 kPa)变化为(21.4±2.9)cmH2O,(4.6±1.6)mmol/L变化为(1.4±0.5)mmol/L,(189±27)mmHg(1 mmHg=0.133 kPa)变化为(152±23)mmHg;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由(21.5±5.1)分变化为(11.0±2.8)分,(168±36)mg/L变化为(44±19)mg/L,(1 634±1 525)μg/L变化为(578±350)μg/L,(23.2±2.5)cmH2O变化为(17.4±2.6)cmH2O,(4.5±1.6)mmol/L变化为(0.8±0.3)mmol/L,(188±26)mmHg变化为(196±25)mmHg,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6.415,581.118,34.618,212.416,262.272,207.645,P<0.05)。处理因素: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D-二聚体、血乳酸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3.499,2.350,3.516,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CRP、腹内压、氧合指数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009,15.276,14.959,P<0.05)。处理因素与时间因素交互效应:APACHE Ⅱ评分、CRP、腹内压、氧合指数处理因素与时间因素交互效应明显(F=4.890,4.912,23.874,28.615,P<0.05),D-二聚体、血乳酸无处理因素与时间因素交互效应(F=2.803,1.920,P>0.05)。(3)两组患者的结局与预后:对照组患者手术、局部并发症、感染发生例数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1、16、14例和(46±17)d,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6、6例和(36±14)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84,7.221,4.910,t=2.433,P<0.05)。对照组患者病死率和住院费用分别为24.2%(8/33)和(33±18)万元,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8.8%(3/34)和(27±14)万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901,t=1.283,P>0.05)。

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CRRT可有效控制SAP合并ACS患者腹内压,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对减少手术、感染、局部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有益。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改良Overlap法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收治的50例采用Overlap法行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6例患者采用传统Overlap法行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设为传统Overlap组;24例患者采用改良Overlap法行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设为改良Ove
目的探讨后入路组织分离技术Sublay补片修补治疗复杂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30例复杂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后入路组织分离技术Sublay方法进行补片修补。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切口疝缺损面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2)随访情况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合并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81例腹股沟疝合并腹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围术期限制钠及利尿治疗,严重低蛋白血症患者给予静脉输注Alb。患者均行无张力疝修补术,采用Gilbert手术方式。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手术时间、疝环直径、疝缺损面积、术后血浆引流情况、术后引流管拔除
目的探讨胆囊三角掏空法在LC中预防胆管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江西省德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37例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者采用先掏空胆囊三角内的组织,再切断胆囊管,切除胆囊的方法施行LC。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胆囊三角解剖情况及手术时间。(2)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胆管损伤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
目的探讨结肠下区动脉入路联合门静脉系统血管切除异体血管置换在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合并血管侵犯的胰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3例合并门静脉、脾静脉或两者汇合部受累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在结肠下区先行探查肠系膜上动脉(SMA)判断肿瘤可切除后,完整切除SMA、腹腔干右侧包括受累血管在内的肿瘤及周围软组
目的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检查判断胰腺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2月至2015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4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治疗前均行18F-FDG PET/CT检查,计算原发病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代谢体积(MTV)及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完善相关检查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化疗、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在年龄≥70岁患者中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40例年龄≥70岁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40例患者中,20例行LPD的患者设为LPD组;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例同一时期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的患者设为OPD组。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
目的探讨完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30例行完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参照《胃癌胃切除手术加速康复外科专家共识(2016版)》。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和肿瘤复发、转移情况。随访时间
胰腺是由背胰和腹胰融合而成,背胰和腹胰在组织细胞学上存在差异。腹胰含有较多的胰多肽细胞,可分泌胰多肽,根据胰多肽的分布可以对背胰和腹胰进行区分和鉴别。背胰和腹胰源性胰头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存在差异,可能与背胰和腹胰源性胰头癌的组织细胞学不同,导致肿瘤的局部侵袭、淋巴结转移以及神经丛侵袭能力存在差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