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体悟文本之美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re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徜徉在语文的天空中,尽情享受美,本应该是语文学习的既定目标,可如今的语文课堂为了应试普遍存在考什么就教什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幸福感。“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那么如何做到“退耕还农”呢?我认为应该捡拾起“美的碎片”,形成美的场力。
  一、间关莺语花底滑——感受语文的音乐美
  无论是古代诗歌、散文,还是现代诗歌、散文,每个汉字都承载着万种风情。我们要带领学生通过诵读文字来体会音乐美。古人在《乐记》中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再从汉语的特点来看,它有声、有调、有韵,串在一起,交错排列,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不要说唱,只须吟诵就可以让人为之动容。古往今来,无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来演唱,只是因为年代久远乐谱失传,有些已无法再现罢了,但语言文字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却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肯定地说:音乐与语文的整合,不但可行而且必行。
  在教学中,我总是带领学生诵读课文。在诵读《赤壁赋》时,带领学生去领悟或整齐对称或错落有致的格律美;在诵读《山居秋暝》时,带领学生以音乐家的敏感去捕捉生命的律动;在诵读《再别康桥》时,带领学生去领悟字里行间跌宕起伏、轻柔舒缓的旋律美。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他们由原来拒绝出声地朗读慢慢爱上了读书。正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感到自己是一个勇于独立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音乐美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项任务,一定要常抓不懈。
  二、月照花林皆似霰——感受语文的绘画美
  “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只有让语文课堂摆脱呆板模式,充盈画面的美感,才能让语文课堂如同“源头活水”充满活力。我们课堂的现状是什么呢?高一高二为了应付考试追赶进度大幅度删减课文,只学“最有用”的,高三为了高考也在追求短期效应,把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文章当成一道道习题,于是课文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同学们在读文章时,仅仅去探求问题而缺乏对文章美的欣赏。其实我们应该“慢慢走,欣赏啊”,带领学生在欣赏画面美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中不少诗意的语言本身就可以构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摩诘的诗句俨然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我班学生张雨晴这样描写诗的意境:“一场雨后,那座山愈加秀丽,远方的天际勾勒着丝丝缕缕的云,耳畔风轻抚着绿叶沙沙作响,似一首悠扬的调子,秋就那么悄无声息的近了。夜幕降临,抬头远望,一轮皎洁的月挂在天际,淡淡的月光轻轻地笼罩在那片松林里,静美而又梦幻,树叶间的缝隙将月光梳篦,在软软的土地上留下了一片斑驳,星星点点,静谧笼罩那片松林。终究还是那潺潺的流水声打破了那份寂静,从山上的石缝间流出,叮咚碰着石,泠泠作响,似一首诗那样欢快那样悠扬,流着流着就流进了我的心中。”师生陶醉于这优美的画中,我们感受到王维清净无我的心境,这时,王维画一般的诗,让学生徜徉在语文美的天空中,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到了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了学生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落日摇情满江树——感受语文的情感美
  “人生语文的基本做法是,以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为核心,以读写互动、主动体验和积累为手段,通过读写探究、言意互转,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其目标是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创新活力,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发掘人生潜能,丰富人生智慧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语文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高中课本、读本上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名作,而且板块性更强,比如“向青春举杯”告诉学生应该珍爱青春、胸怀梦想,“月是故乡明”告诉学生应该关注家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应该探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像山那样思考”告诉学生要将身心沉浸于浩瀚的自然中学会思考;“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则向学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丽……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品悟弥漫在文章中浓浓的情感。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去感受语文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联系生活、学会感恩,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让学生在语文美的天空中幸福地徜徉。
  杜芬,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其他文献
海子生前公开发表诗歌作品的文学报刊,数量十分有限。《草原》《诗选刊(内蒙古)》《这一代》《滇池》《诗林》《十月》《山西文学》《中国作家》《巴山文学》《诗神》《东海》《山花》《诗刊》《星星》等文学杂志,是经常被披露而众所周知的。  然而,有一家诗歌报纸曾刊发海子诗歌作品,却是鲜为人知。在大量论述海子生前公开发表作品情况的论文、论著、传记中,更是从未有只言片语提及此事,以至于这家报纸刊登海子诗作的事实
一、问题缘起——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缺失  2010年9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将矛头对准了小学语文教材。早在2009年年初,以郭初阳等三位教师为主的研究团队便拟写了一份20万余字的课题报告,《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刊发了其大部分内容。此后,课题组还将该报告的全文发布到网上。2009年8月和9月,一些国内媒体刊发了对这项研究的报道和评论,一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英国
一、阅读文本   (一)“1 N”篇目   我们群文教学研究小组这次的研训主题是“基于单元目标的‘1 N’群文阅读课堂策略”。正值笔者任教九年级,苦于摸索古代白话小说的教学方法,单篇不容易教,群文更是有挑战,那就试一试,笔者选择的“1”就是九上第六单元《范进中举》。   课内选文“1”:《范进中举》,作者吴敬梓,选自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选文“N”:   确定了“1
一、激趣、导入(内容略)  二、思考、朗读  师:为什么登上京口的北固亭就有怀?“怀”字怎样理解?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认真思考,然后举手回答。  (学生看书思考。举手)  生:因为京口(现在的江苏镇江)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都城。作者登上北固亭自然就想到了孙权。“怀”是怀想、感怀的意思。  师:说得很好。为什么要想到孙权?诗人的感怀有何用意?诗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先朗
新的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都加大了阅读量,增加了阅读能力的考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务之急。《语文读本》正是精读教材之余的必要的补充和延伸,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并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的最好的课外教材。但是,因为《语文读本》没有固定教参,再加上高中语文课时有限,所以它往往被束之高阁,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那么如何发挥《语文读本》
教学时间:2009年4月17日  教学地点:广西南宁二中    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   (屏显1)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内容,细读文本是第一步。小学生刚刚接触语文知识,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明确细读文本的内涵和价值,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掌握文本阅读的方法,感受到文本内容的美和意蕴,从而体验到文本的“字面意”和“字外意”,潜移默化中提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
“胖子、胡八一、黑驴蹄子、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提起考古,随着《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火起来的词汇大概最先浮现在大众脑海里。而对考古稍微有些了解的人则会想到“洛阳铲、棺椁、墓室、耳室、墓道、陪葬坑……”这类字眼,但依然与盗墓脱不开关系。甚至在西安兵马俑景区,我听导游说:“考古盗墓不分家,考古就说合法盗墓……”《盗墓笔记》中刻画的大型墓葬的盗掘与探险令不少读者心驰神往,这本书确实给了我们很多关于
与人教版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简略地分析之后,总结“总观全文,作者层层推理,得出结论,让人信服”,但作者是如何“层层推理”,如何“得出结论”,怎样“令人信服”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未有“令人信服”的分析。看来清晰地把握此文思路并不是那么容易。  为什么作者的思路难以把握?作者的这种“层层推理”的方法是否可以探求到?又有什么样的途径可以让学生探究到“作者层层推理”的思
语文教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贯彻和落实情况怎样,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教师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教学水平的高下。结合教学实际,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重要性展开探讨,并对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初步尝试。   一、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中,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