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足下”一词是怎么来的?一家晚报上是这么说的:“这个尊敬称谓的由来,缘于一个历史典故: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途经五鹿时,饥饿难忍,竟饿倒在随从身上,随行的介之推割掉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献给重耳吃,重耳感激涕零。此后,重耳一行又历尽坎坷,终于借助秦穆公的帮助,于公元前636年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当政之后逐个封赏,竟一时忘了介之推,于是介之推背着老母隐居山中。后来晋文公欲封赏他,他执意不肯出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迫其下山受封,可是他坚持不出山,竟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晋文公感念他当年的恩德,命人把那棵大树砍回做成一双木屐以作纪念,每当念之介之推,就俯视木屐叹道:‘悲乎足下!’后来,相沿成习,‘足下’即成了一个表示对人尊敬的社交称谓。”
有真实的历史人物,有准确的时间、地点,又有完整的故事,可谓言之凿凿,让人不得不信。
另有《古诗文中的历史知识》一书,里面在叙述了上述故事之后也说:“‘足下’之称起于此。”
无疑,这些作者都十分肯定“足下”是来自这个“悲乎足下”的故事。对此我不敢苟同。
上述故事,最早的文字见于南朝宋刘敬叔编撰的志怪小说《异苑》,有关的原文如下:
“介之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
也许由于这个故事生动感人,特别是还有那最后一句话,便使一些人认定“足下”即由此而来。但问题恐怕并不这样简单。
让我们看看比《异苑》大约早五六百年的《史记·晋世家》有关介之推受封一事的记载:
“(晋文公)使人召见,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这与《异苑》所说完全不同。根本没有放火烧山、“悲乎足下”之事。《史记》的记载至少可以说明,直到西汉司马迁时,还没有这么个“悲乎足下”。
事实上,在比南朝宋大约早六七百年的战国时期,“足下”一词就多有使用。如:《史记·乐毅列传》中全文引用的战国时期燕国大将乐毅的“报燕惠王书”中,便有“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敬称燕惠王)之义,故遁逃走赵”的话。又如《史记·秦始皇本纪》:“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这里表面还是敬称二世的)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再如,《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敬称项羽);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敬称范增)。’”再如,《史记·陈涉世家》:“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敬称吴广)事皆成,有功。……’”
战国时期就已经用的不少的“足下”,怎么可能是出自南朝宋《异苑》的呢?
显然,“足下”一词当另有其来历。
原来,在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说话,是不敢直呼其名号的,于是就采用指称其左右地位较低的下属、侍从的办法来替代,这就是使用古人所说的“以卑达尊”的办法(东汉蔡邕在其《独断》一文中即提到了“因卑达尊”)——用指称尊贵者身旁的卑微者的方式,代替对尊贵者的直接称呼。换个说法,即对尊贵者不敢直接呼叫和陈述,而呼叫并请求尊贵者身旁的侍卫们转达。这称呼进而就变成了对尊贵者的敬称。“足下”一词正是这样产生的,直接的意思是指称尊贵者阶前脚下的侍从们,“以卑达尊”而成为对尊贵者的敬称。“足下”最早用于同辈或平辈之间,再后则专用于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中),直至现代。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强中学)
有真实的历史人物,有准确的时间、地点,又有完整的故事,可谓言之凿凿,让人不得不信。
另有《古诗文中的历史知识》一书,里面在叙述了上述故事之后也说:“‘足下’之称起于此。”
无疑,这些作者都十分肯定“足下”是来自这个“悲乎足下”的故事。对此我不敢苟同。
上述故事,最早的文字见于南朝宋刘敬叔编撰的志怪小说《异苑》,有关的原文如下:
“介之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
也许由于这个故事生动感人,特别是还有那最后一句话,便使一些人认定“足下”即由此而来。但问题恐怕并不这样简单。
让我们看看比《异苑》大约早五六百年的《史记·晋世家》有关介之推受封一事的记载:
“(晋文公)使人召见,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这与《异苑》所说完全不同。根本没有放火烧山、“悲乎足下”之事。《史记》的记载至少可以说明,直到西汉司马迁时,还没有这么个“悲乎足下”。
事实上,在比南朝宋大约早六七百年的战国时期,“足下”一词就多有使用。如:《史记·乐毅列传》中全文引用的战国时期燕国大将乐毅的“报燕惠王书”中,便有“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敬称燕惠王)之义,故遁逃走赵”的话。又如《史记·秦始皇本纪》:“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这里表面还是敬称二世的)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再如,《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敬称项羽);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敬称范增)。’”再如,《史记·陈涉世家》:“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敬称吴广)事皆成,有功。……’”
战国时期就已经用的不少的“足下”,怎么可能是出自南朝宋《异苑》的呢?
显然,“足下”一词当另有其来历。
原来,在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说话,是不敢直呼其名号的,于是就采用指称其左右地位较低的下属、侍从的办法来替代,这就是使用古人所说的“以卑达尊”的办法(东汉蔡邕在其《独断》一文中即提到了“因卑达尊”)——用指称尊贵者身旁的卑微者的方式,代替对尊贵者的直接称呼。换个说法,即对尊贵者不敢直接呼叫和陈述,而呼叫并请求尊贵者身旁的侍卫们转达。这称呼进而就变成了对尊贵者的敬称。“足下”一词正是这样产生的,直接的意思是指称尊贵者阶前脚下的侍从们,“以卑达尊”而成为对尊贵者的敬称。“足下”最早用于同辈或平辈之间,再后则专用于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中),直至现代。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