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一词的来历考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足下”一词是怎么来的?一家晚报上是这么说的:“这个尊敬称谓的由来,缘于一个历史典故: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途经五鹿时,饥饿难忍,竟饿倒在随从身上,随行的介之推割掉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献给重耳吃,重耳感激涕零。此后,重耳一行又历尽坎坷,终于借助秦穆公的帮助,于公元前636年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当政之后逐个封赏,竟一时忘了介之推,于是介之推背着老母隐居山中。后来晋文公欲封赏他,他执意不肯出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迫其下山受封,可是他坚持不出山,竟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晋文公感念他当年的恩德,命人把那棵大树砍回做成一双木屐以作纪念,每当念之介之推,就俯视木屐叹道:‘悲乎足下!’后来,相沿成习,‘足下’即成了一个表示对人尊敬的社交称谓。”
  有真实的历史人物,有准确的时间、地点,又有完整的故事,可谓言之凿凿,让人不得不信。
  另有《古诗文中的历史知识》一书,里面在叙述了上述故事之后也说:“‘足下’之称起于此。”
  无疑,这些作者都十分肯定“足下”是来自这个“悲乎足下”的故事。对此我不敢苟同。
  上述故事,最早的文字见于南朝宋刘敬叔编撰的志怪小说《异苑》,有关的原文如下:
  “介之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
  也许由于这个故事生动感人,特别是还有那最后一句话,便使一些人认定“足下”即由此而来。但问题恐怕并不这样简单。
  让我们看看比《异苑》大约早五六百年的《史记·晋世家》有关介之推受封一事的记载:
  “(晋文公)使人召见,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这与《异苑》所说完全不同。根本没有放火烧山、“悲乎足下”之事。《史记》的记载至少可以说明,直到西汉司马迁时,还没有这么个“悲乎足下”。
  事实上,在比南朝宋大约早六七百年的战国时期,“足下”一词就多有使用。如:《史记·乐毅列传》中全文引用的战国时期燕国大将乐毅的“报燕惠王书”中,便有“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敬称燕惠王)之义,故遁逃走赵”的话。又如《史记·秦始皇本纪》:“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这里表面还是敬称二世的)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再如,《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敬称项羽);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敬称范增)。’”再如,《史记·陈涉世家》:“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敬称吴广)事皆成,有功。……’”
  战国时期就已经用的不少的“足下”,怎么可能是出自南朝宋《异苑》的呢?
  显然,“足下”一词当另有其来历。
  原来,在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说话,是不敢直呼其名号的,于是就采用指称其左右地位较低的下属、侍从的办法来替代,这就是使用古人所说的“以卑达尊”的办法(东汉蔡邕在其《独断》一文中即提到了“因卑达尊”)——用指称尊贵者身旁的卑微者的方式,代替对尊贵者的直接称呼。换个说法,即对尊贵者不敢直接呼叫和陈述,而呼叫并请求尊贵者身旁的侍卫们转达。这称呼进而就变成了对尊贵者的敬称。“足下”一词正是这样产生的,直接的意思是指称尊贵者阶前脚下的侍从们,“以卑达尊”而成为对尊贵者的敬称。“足下”最早用于同辈或平辈之间,再后则专用于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中),直至现代。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强中学)
其他文献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为进一步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鼓励优秀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自2017年起,内蒙古包头市公办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全面实施班主任职级
目的通过优质护理干预观察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机械通气应用愈后的临床价值研究(无创机械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是指不经人工气道进行的机械通气)。方法采用对照开
<正>曾经风光一时"不走寻常路"的美特斯邦威,而今节节溃败,陷入转型困境。事实上,这也是目前服装行业的缩影,以纯、森马、班尼路、真维斯与佐丹奴等同样挣扎在泥潭里。中国在
目的:评价品管圈(QCC)在提高门诊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吸入装置使用依从性中的效果。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5年4-11月于我院门诊使用噻托溴铵粉吸入
目的:分析某院100例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吸入给药装置的用药情况,为合理正确使用吸入给药装置的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时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6年12月期间收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尽管诗歌包罗万象,风格各异,却有三个情结始终深深植根其中,不因朝代更迭时空转换而改变。    一、忧患情结    忧患情结不仅源自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慨叹、对前途的迷惘和对人生的一些主观感悟,更来自于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注和对黎元百姓的关爱,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如果说张继《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饱含诗人落榜后的失意和对命运的担忧,那么屈原《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