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过程中存在企业债务重组涉及的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错位、在重组交易中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估现象较为严重、财务困难界定模糊、债务重组信息披露不完整等问题。上述问题的产生归因于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内容不完善、准则制定程序缺乏公开性、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几个方面。我们应从完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范中不确定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公司债务重组治理结构等方面入手,以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会计准则
债务重组通常是指对已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又有再生希望的债务人企业实施的,以挽救企业生存为目的的积极程序。在实践中比较常见的债务重组方式有:债转股、债务转移、债务豁免、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除此之外债务重组的方式还包括: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全部或部分债务、修改负债条件,债务人通过发行权益性证券,用以清偿全部或部分债权,由于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及相关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致使不少企业随意进行债务重组,借债务重组之机逃避债务。
1.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错位
我国债务重组业务会计核算现行的主要依据是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与以前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相比较,新准则在防范企业利用会计准则的缺陷进行虚假的会计信息披露,促使我国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趋同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会计司,财政部会计司作为会计主管部门,其职责主要是行使管理职权,同时作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并不合适,存在制定主体错位,若通过立法部门的立法或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制定则更为适宜,可使会计准则更具规范性的特点。
1.2 资产的公允价值在重组交易中高估现象严重
在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交易中,直接涉及到公允价值的确定问题。
1.3 “财务困难”无具体标准
企业进行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是债务企业发生财务困难,这也是债权人对债务人作出让步的重要原因。
2.债务重组过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不完备
2.2 准则制定程序公开性不足
2.3 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2.3.1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2.3.2 股东大会审议形式化
2.3.3 董事会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缺乏独立性
2.3.4 监事会的作用难以发挥
2.3.5 董事会议事和操作程序欠规范
上市公司的董事多为大股东单位的主管,本身工作就比较繁忙,对上市公司具体经营情况、经营业绩缺乏足够的了解,一年只召开一次或几次的董事会会议,对公司经营战略无明显主导作用,加上董事会议事制度和会议程式不够严格,规范董事会议事和操作程序。
2.3.6 奉行股东至上原则
企业经理人员只有获得股东提名经董事会授权才能拥有企业经营权,股东至上主义存在着明显的经营效益短期化等内在缺陷。
3.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3.1 克服或减少《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范中不确定性
3.2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企业发生“财务困难”的真正原因是企业收入不足,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来维持资金的正常周转,由于存在许多非营运资产占用了资金,企业资产周转率缓慢,运营质量低下,债务重组有利于保证债权人最大限度收回债权,而债务人企业可通过对大量非运营资产进行处理,带动企业产权结构、财务结构的调整,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3.3 调整公司债务重组治理结构
公司债务重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应借鉴发达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众多实践经验证明,上市公司没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任何改革措施都不会真正带来实效。
3.3.1 建议银行法人持股,强化银企联系
3.3.2 建立员工董事会制度
3.3.3 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
3.3.4 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在公司债务重组过程中以很关键。我们应使独立董事的工作独立而负责,同时赋予独立董事开展工作的必要费用,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当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需具备一定的学识、能力和经验,对其资质需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认定。对职业道德良好、成绩突出、素质高的独立董事,支付较高的报酬,以期吸引优秀人才成为终身独立董事。
3.3.5 实现股东共同治理
有人认为公司债务重组目标仅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这种共同治理机制的建立也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债务重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共同治理原则并不是权利的简单平均,而仅是机会的均等。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从完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范中不确定性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以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放生.中国企业债务重组的替代方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6.
[2]毕英娜,张玉斌.浅谈企业债务重组[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82(6):33-34.
[3]王梅梅.关于新债务重组准则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1):
26-27.
[4]戴传刚,邹娟,杨华,熊斌,张梦梦.关于新债务重组准则的解析[J].会计实务,2007,12(12):45.
[5]韩克勇.债务重组相关问题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6,4(2):62-65.
[6]叶祥松.论我国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结构[J].广西大学学报,2003,4(7).
[7]金成晓,纪明辉.论国有控股企业的市场化经营[J].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的现实问题,2003,11(5):15-17.
[8]林海涛.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实证研究[J].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2005,6(1).
[9]程工.我国公司治理水平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1(66):34-37.
作者简介:张丽娟(1975—),女,江苏淮安人,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现供职于江苏银行淮安分行越闸支行,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关键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会计准则
债务重组通常是指对已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又有再生希望的债务人企业实施的,以挽救企业生存为目的的积极程序。在实践中比较常见的债务重组方式有:债转股、债务转移、债务豁免、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除此之外债务重组的方式还包括: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全部或部分债务、修改负债条件,债务人通过发行权益性证券,用以清偿全部或部分债权,由于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及相关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致使不少企业随意进行债务重组,借债务重组之机逃避债务。
1.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错位
我国债务重组业务会计核算现行的主要依据是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与以前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相比较,新准则在防范企业利用会计准则的缺陷进行虚假的会计信息披露,促使我国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趋同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会计司,财政部会计司作为会计主管部门,其职责主要是行使管理职权,同时作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并不合适,存在制定主体错位,若通过立法部门的立法或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制定则更为适宜,可使会计准则更具规范性的特点。
1.2 资产的公允价值在重组交易中高估现象严重
在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交易中,直接涉及到公允价值的确定问题。
1.3 “财务困难”无具体标准
企业进行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是债务企业发生财务困难,这也是债权人对债务人作出让步的重要原因。
2.债务重组过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不完备
2.2 准则制定程序公开性不足
2.3 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2.3.1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2.3.2 股东大会审议形式化
2.3.3 董事会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缺乏独立性
2.3.4 监事会的作用难以发挥
2.3.5 董事会议事和操作程序欠规范
上市公司的董事多为大股东单位的主管,本身工作就比较繁忙,对上市公司具体经营情况、经营业绩缺乏足够的了解,一年只召开一次或几次的董事会会议,对公司经营战略无明显主导作用,加上董事会议事制度和会议程式不够严格,规范董事会议事和操作程序。
2.3.6 奉行股东至上原则
企业经理人员只有获得股东提名经董事会授权才能拥有企业经营权,股东至上主义存在着明显的经营效益短期化等内在缺陷。
3.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3.1 克服或减少《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范中不确定性
3.2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企业发生“财务困难”的真正原因是企业收入不足,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来维持资金的正常周转,由于存在许多非营运资产占用了资金,企业资产周转率缓慢,运营质量低下,债务重组有利于保证债权人最大限度收回债权,而债务人企业可通过对大量非运营资产进行处理,带动企业产权结构、财务结构的调整,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3.3 调整公司债务重组治理结构
公司债务重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应借鉴发达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众多实践经验证明,上市公司没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任何改革措施都不会真正带来实效。
3.3.1 建议银行法人持股,强化银企联系
3.3.2 建立员工董事会制度
3.3.3 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
3.3.4 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在公司债务重组过程中以很关键。我们应使独立董事的工作独立而负责,同时赋予独立董事开展工作的必要费用,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当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需具备一定的学识、能力和经验,对其资质需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认定。对职业道德良好、成绩突出、素质高的独立董事,支付较高的报酬,以期吸引优秀人才成为终身独立董事。
3.3.5 实现股东共同治理
有人认为公司债务重组目标仅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这种共同治理机制的建立也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债务重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共同治理原则并不是权利的简单平均,而仅是机会的均等。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从完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范中不确定性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以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放生.中国企业债务重组的替代方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6.
[2]毕英娜,张玉斌.浅谈企业债务重组[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82(6):33-34.
[3]王梅梅.关于新债务重组准则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1):
26-27.
[4]戴传刚,邹娟,杨华,熊斌,张梦梦.关于新债务重组准则的解析[J].会计实务,2007,12(12):45.
[5]韩克勇.债务重组相关问题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6,4(2):62-65.
[6]叶祥松.论我国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结构[J].广西大学学报,2003,4(7).
[7]金成晓,纪明辉.论国有控股企业的市场化经营[J].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的现实问题,2003,11(5):15-17.
[8]林海涛.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实证研究[J].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2005,6(1).
[9]程工.我国公司治理水平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1(66):34-37.
作者简介:张丽娟(1975—),女,江苏淮安人,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现供职于江苏银行淮安分行越闸支行,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