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笔者运用“感悟式”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尝试体验、协作探究,从而达到“情境始与亲”,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悟懂问题的目的。下面浅谈如下:
一、模式要素
1.创设情景,体验角色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情绪、情感受三种因素制约:环境影响、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其中认知因素在情绪、情感的产生中起关键作用。而教学游记、写景类的文章时,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会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读自悟,读悟互促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可见语文教学中“读”是多么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读要分层次:(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2)理解地读,即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反复读。(3)品读欣赏,即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读,并辅以图像、配以音乐,激发学生情感,欣赏文字美。
3.协作探究,交流感悟
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疑惑、情感的激发点着重进行探究,不拘一格地实施教学是较为常用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自读自悟。常用的教学过程是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议一议。常用的教学语言是“你读懂了什么”——体现自读自悟;“请带着这个问题再读一读课文”——阅读过程的展示,比阅读结论的得出更重要;“你觉得哪个词,哪句话好,为什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不是老师教懂,而是让学生“悟”懂;“大家互相讨论一下”——生生互动,信息互补,不仅让学生“学会”,而更注重帮助学生“会学”。
4.以疑导思,解疑求悟
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形成悬念,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学,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师生间、生生间在协作交流中解决问题,达到由疑而始、解疑而终。课内疑,课内解;课堂疑,课外解;本堂课疑,下堂课解,达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
5.和谐平等,师生共悟
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平等友爱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亦师亦友,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包括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形成了敢说敢问的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6.巧用课件,辅助教学
教师应抓住时机,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在运用多媒体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1)适时、适量、适度。(2)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重点。解决难点,变抽象为具体;解决重点,通过画面、音乐,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悟。(3)课件设计应有良好的交互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4)课件的制作有助于让学生逐步适应新形势下的学习方式,并逐步学会使用电脑、自主学习求索的方法。
7.大语文观,前延后伸
语文教学应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的一泓活水,而不是局限在狭小课堂里的死水一潭。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在教学时,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的教学:(1)课前预习。学生事先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对课文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为自主学习做铺垫。(2)有许多资料学生难以查找,教师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资料,或为他们提供有关途径。(3)课后迁移。课堂教学后,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在深度和广度上做迁移,扩大受益面。
二、模式流程
1.质疑激趣,进入角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地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拨动情感之弦,使学生在强烈的欲望中自觉地去学习,起到投石击浪的效果。巧妙设疑导入新课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创设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之势,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
2.情景再现,体验人情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再现情景,突破教学难点。精美的图片、动感的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境的再现使学生对所扮演的角色有了真切的感受。
3.协作探究,词句悟情
在教学时分三个步骤:(1)自读自悟。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反复读、自由读、重点读。(2)协作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协作探究,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解地读。(3)重点品读。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对重点词句,教师给文字辅以图像,配以音乐,激发学生情感。
4.整体感悟,欣赏激情
在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情感的高潮,在这样高涨的情绪之下,让学生整体品读欣赏语言文字。学生一边朗读,—边展开丰富想象,在脑海中浮现画面,正确地感知语言文字,特别对那些难于言传的词句更要通过朗读意会,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在品读欣赏中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更深,情感得到了升华,与作者的情感也产生了共鸣。
5.纵横深悟,迁移扩情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在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这一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学法的迁移与情感的迁移,由点到面的迁移,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由教给方法到自主学习的方法的迁移。
运用“感悟式”教学模式,我注重强化下列四要素,即: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体验感悟。2.理清游踪,进入角色,入情一悟情一激情。3.反复朗读,读中疑,读中思,读中悟。4.自读自悟和协作探究相结合。该模式适用于游记,特别是写景这一类课文及中小学低年级学生。
一、模式要素
1.创设情景,体验角色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情绪、情感受三种因素制约:环境影响、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其中认知因素在情绪、情感的产生中起关键作用。而教学游记、写景类的文章时,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会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读自悟,读悟互促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可见语文教学中“读”是多么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读要分层次:(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2)理解地读,即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反复读。(3)品读欣赏,即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读,并辅以图像、配以音乐,激发学生情感,欣赏文字美。
3.协作探究,交流感悟
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疑惑、情感的激发点着重进行探究,不拘一格地实施教学是较为常用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自读自悟。常用的教学过程是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议一议。常用的教学语言是“你读懂了什么”——体现自读自悟;“请带着这个问题再读一读课文”——阅读过程的展示,比阅读结论的得出更重要;“你觉得哪个词,哪句话好,为什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不是老师教懂,而是让学生“悟”懂;“大家互相讨论一下”——生生互动,信息互补,不仅让学生“学会”,而更注重帮助学生“会学”。
4.以疑导思,解疑求悟
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形成悬念,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学,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师生间、生生间在协作交流中解决问题,达到由疑而始、解疑而终。课内疑,课内解;课堂疑,课外解;本堂课疑,下堂课解,达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
5.和谐平等,师生共悟
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平等友爱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亦师亦友,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包括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形成了敢说敢问的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6.巧用课件,辅助教学
教师应抓住时机,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在运用多媒体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1)适时、适量、适度。(2)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重点。解决难点,变抽象为具体;解决重点,通过画面、音乐,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悟。(3)课件设计应有良好的交互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4)课件的制作有助于让学生逐步适应新形势下的学习方式,并逐步学会使用电脑、自主学习求索的方法。
7.大语文观,前延后伸
语文教学应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的一泓活水,而不是局限在狭小课堂里的死水一潭。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在教学时,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的教学:(1)课前预习。学生事先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对课文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为自主学习做铺垫。(2)有许多资料学生难以查找,教师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资料,或为他们提供有关途径。(3)课后迁移。课堂教学后,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在深度和广度上做迁移,扩大受益面。
二、模式流程
1.质疑激趣,进入角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地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拨动情感之弦,使学生在强烈的欲望中自觉地去学习,起到投石击浪的效果。巧妙设疑导入新课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创设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之势,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
2.情景再现,体验人情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再现情景,突破教学难点。精美的图片、动感的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境的再现使学生对所扮演的角色有了真切的感受。
3.协作探究,词句悟情
在教学时分三个步骤:(1)自读自悟。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反复读、自由读、重点读。(2)协作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协作探究,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解地读。(3)重点品读。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对重点词句,教师给文字辅以图像,配以音乐,激发学生情感。
4.整体感悟,欣赏激情
在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情感的高潮,在这样高涨的情绪之下,让学生整体品读欣赏语言文字。学生一边朗读,—边展开丰富想象,在脑海中浮现画面,正确地感知语言文字,特别对那些难于言传的词句更要通过朗读意会,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在品读欣赏中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更深,情感得到了升华,与作者的情感也产生了共鸣。
5.纵横深悟,迁移扩情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在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这一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学法的迁移与情感的迁移,由点到面的迁移,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由教给方法到自主学习的方法的迁移。
运用“感悟式”教学模式,我注重强化下列四要素,即: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体验感悟。2.理清游踪,进入角色,入情一悟情一激情。3.反复朗读,读中疑,读中思,读中悟。4.自读自悟和协作探究相结合。该模式适用于游记,特别是写景这一类课文及中小学低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