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过许多的课,有名师的,有普通一线教师的。曾为精彩的课拍案叫绝,也曾为失败的课扼腕叹息。唯独那节课,它让我泪流满面。
在一批省级教学新锐相继精彩亮相后,于永正老师在上午最后一节课出场了,执教的是《用歇后语编故事》习作指导课。其实,在走进大礼堂之前,我并没有太多美好的期待,心里想:一位年近七旬、满头银发的老人,在习作指导教学的课堂上还会有哪些新意?
上课的哨子吹响了。果然,如我所料,课的开篇并没有什么引人之处。听了一会儿,我的注意力便开始分散,习惯性地在本子上胡乱涂鸦起来。
过了一会儿,课堂上有点热闹起来,孩子们正用老师提供和自己积累的歇后语进行合作表演。只见于老师时而到学生中间“闲逛”,时而与学生窃窃私语,看样子很亲切。与此同时,刚才精心选拔的几位学生也开始在讲台上自导自演。于老师分外关注,并不时地给予“帮助”。汇报表演的环节到了,几组孩子到台上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将歇后语“变成”故事,表演不乏精彩之处。一番点评结束后,我发现于老师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化起妆来,扮演起了“鸡妈妈”:头上戴着一块花头巾,腰间别上围裙,提着一个“大红袍”的礼品袋,和“小鸡”“黄鼠狼”“黑猫警长”一起合作演起了歇后语的故事。他一会儿扭动着身子,一会儿扯着嗓子,真是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精彩的表演让学生、在场的听众为之动容,个个兴致高涨,我也全然没有了开始时的无聊感。表演结束,当于老师脱下围裙,拿掉了头巾,我又看见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的他站在讲台上,那样充满童真、童趣,我的泪水不知何时开始打湿了眼眶。
精彩的表演拓宽了学生写作的空间,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奋笔疾书。十余分钟的时间,一篇篇六七百字,具体、生动、流畅的习作呼之欲出。于老师还是静静地行走在学生间,弯着腰,倾着身,仔细地浏览学生的作文,并不时地悄悄附耳细说。开始评改作文了。当第一个学生害羞地站到台上念完他的作文后,于老师高兴地说:“孩子,你这篇文章写得文通句顺,我没有办法找到一处语病,非常好,给你打100分。”这时,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那位学生一脸兴奋,兴高采烈地回到座位上。这下,不少学生都站起来,示意于老师让自己上台,课堂气氛突然变得异常活跃。于老师叫了教室角落的一位男生。那名男生走上台,也充满感情地朗读了自己的习作。听完后,于老师拍拍孩子的肩膀,激动地说:“孩子,你这篇文章一样非常通顺,故事编得很具体,老师给你打100分。其中,第一句‘一则消息闯进我的视线’的‘闯进’,这个词用得特别好,给你加10分,总分是110分。”顿时,孩子们更兴奋了,大家都向那小男生投去羡慕的眼光。那孩子的脸一下子红扑扑的,拿着自己的作文纸如获至宝,蹦跳着回到座位上。此时,全班已像炸开了的锅,孩子们争抢着,都不愿意失去表现的机会,高高举起小手,大声囔着、叫着,希望老师能够点到他。最后,于老师请了一位女生上台,女生的普通话很标准,声音非常动听。完毕,于老师一脸的兴奋,大加赞赏起来:“孩子,你就是一位小小文学家,文章不但写得通顺具体,还写得如此生动优美,真是太好了。于老师今天可无法给你这篇作文打分。”孩子们再一次热烈地鼓起掌来。显然,他们为班级今天出了个小文学家而激动不已。回味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课堂上别有用心地给学生如此亮高分情景,望着孩子开心的笑容、满足的神态,我的泪水止不住地留了下来。
精彩的课堂总让我们感觉特别快,转眼间,已经到了课临近结束的时候。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于老师此时居然让助教打开电脑,播放京剧《春秋配》的选段音乐,为孩子们和听课老师当场演唱起来。于老师的唱功相当了得,演唱声情并茂,入情入境,多变的唱腔中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息,让人浮想联翩。礼堂里掌声不断,高潮迭起。我想,正是这京剧艺术让于老师童心未泯;正是这京剧艺术激发了于老师的灵感。他不仅是教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当他浑厚的唱音最后定格时,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喝起彩来……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市台江区光明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在一批省级教学新锐相继精彩亮相后,于永正老师在上午最后一节课出场了,执教的是《用歇后语编故事》习作指导课。其实,在走进大礼堂之前,我并没有太多美好的期待,心里想:一位年近七旬、满头银发的老人,在习作指导教学的课堂上还会有哪些新意?
上课的哨子吹响了。果然,如我所料,课的开篇并没有什么引人之处。听了一会儿,我的注意力便开始分散,习惯性地在本子上胡乱涂鸦起来。
过了一会儿,课堂上有点热闹起来,孩子们正用老师提供和自己积累的歇后语进行合作表演。只见于老师时而到学生中间“闲逛”,时而与学生窃窃私语,看样子很亲切。与此同时,刚才精心选拔的几位学生也开始在讲台上自导自演。于老师分外关注,并不时地给予“帮助”。汇报表演的环节到了,几组孩子到台上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将歇后语“变成”故事,表演不乏精彩之处。一番点评结束后,我发现于老师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化起妆来,扮演起了“鸡妈妈”:头上戴着一块花头巾,腰间别上围裙,提着一个“大红袍”的礼品袋,和“小鸡”“黄鼠狼”“黑猫警长”一起合作演起了歇后语的故事。他一会儿扭动着身子,一会儿扯着嗓子,真是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精彩的表演让学生、在场的听众为之动容,个个兴致高涨,我也全然没有了开始时的无聊感。表演结束,当于老师脱下围裙,拿掉了头巾,我又看见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的他站在讲台上,那样充满童真、童趣,我的泪水不知何时开始打湿了眼眶。
精彩的表演拓宽了学生写作的空间,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奋笔疾书。十余分钟的时间,一篇篇六七百字,具体、生动、流畅的习作呼之欲出。于老师还是静静地行走在学生间,弯着腰,倾着身,仔细地浏览学生的作文,并不时地悄悄附耳细说。开始评改作文了。当第一个学生害羞地站到台上念完他的作文后,于老师高兴地说:“孩子,你这篇文章写得文通句顺,我没有办法找到一处语病,非常好,给你打100分。”这时,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那位学生一脸兴奋,兴高采烈地回到座位上。这下,不少学生都站起来,示意于老师让自己上台,课堂气氛突然变得异常活跃。于老师叫了教室角落的一位男生。那名男生走上台,也充满感情地朗读了自己的习作。听完后,于老师拍拍孩子的肩膀,激动地说:“孩子,你这篇文章一样非常通顺,故事编得很具体,老师给你打100分。其中,第一句‘一则消息闯进我的视线’的‘闯进’,这个词用得特别好,给你加10分,总分是110分。”顿时,孩子们更兴奋了,大家都向那小男生投去羡慕的眼光。那孩子的脸一下子红扑扑的,拿着自己的作文纸如获至宝,蹦跳着回到座位上。此时,全班已像炸开了的锅,孩子们争抢着,都不愿意失去表现的机会,高高举起小手,大声囔着、叫着,希望老师能够点到他。最后,于老师请了一位女生上台,女生的普通话很标准,声音非常动听。完毕,于老师一脸的兴奋,大加赞赏起来:“孩子,你就是一位小小文学家,文章不但写得通顺具体,还写得如此生动优美,真是太好了。于老师今天可无法给你这篇作文打分。”孩子们再一次热烈地鼓起掌来。显然,他们为班级今天出了个小文学家而激动不已。回味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课堂上别有用心地给学生如此亮高分情景,望着孩子开心的笑容、满足的神态,我的泪水止不住地留了下来。
精彩的课堂总让我们感觉特别快,转眼间,已经到了课临近结束的时候。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于老师此时居然让助教打开电脑,播放京剧《春秋配》的选段音乐,为孩子们和听课老师当场演唱起来。于老师的唱功相当了得,演唱声情并茂,入情入境,多变的唱腔中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息,让人浮想联翩。礼堂里掌声不断,高潮迭起。我想,正是这京剧艺术让于老师童心未泯;正是这京剧艺术激发了于老师的灵感。他不仅是教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当他浑厚的唱音最后定格时,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喝起彩来……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市台江区光明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