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能量场研究

来源 :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an8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分析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震中周围区域和沿玉树断裂带地震能量场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发生在高能量释放的背景上。震中周围区域几个主要典型场的时间因子以平稳变化为主要特征,但在地震发生前,主要典型场的时间因子出现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变化,异常以尖点突跳为主要特点。第一个典型场的时间因子在震前3年出现大幅度异常,表现出相对于背景场能量增高的释放图像;其余典型场异常则表现出突出的短临异常特征,出现在震前1—3月,表现为大幅度短期异常变化。可能表明地震
其他文献
通过对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度高、台站分布极不均匀的云南地区开展最小完整性震级MC研究,试图为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台站科学布局等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基于云南区域地震台网
摘要:运用福建前兆观测台网资料,分析了形变应力场和水位震后效应场等前兆场的空间变化规律与福建区域地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福建多次ML>4.5地震的孕育过程均伴随着形变应力及水位震后效应的成场。研究认为,当形变应力场与水位震后效应场的时空演化规律趋于一致时,这一区域就具备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背景条件,跟踪分析形变应力场及水位震后效应场的空间迁移规律,可对未来发生的地震的空间位置做出较为准确的
运用随机函数理论,将滇西北至滇南地区的地震活动能量场看作时间和空间的随机函数,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研究主要能量场的时间权重系数变化曲线、空间等值线图和研究时段内的均值能量场空间分布。结果发现,能量场的时间权重系数变化曲线较大幅度的升、降变化异常预示了可能发生强震的时间段,而等值线图的高值变化异常对应了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
总结了2008年3月11日河北卢龙Ms3.9地震的前兆异常特征、异常分析的过程及预测实践,结果表明:伸缩应变可能对发震的方向具有一定指示意义;多学科综合运用,对准确预报天津及附近地
介绍了测震仪器健康状态数据交换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主要使用了TCP/IPSock.et编程、并发程序设计和JMS消息机制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与多种地震数据采集器的并
摘要:基于皖东北地区多层砌体校舍抗震性能调查,结合汶川地震的震害,对皖东北地区中小学多层砌体校舍的特点、抗震能力进行阐述,运用易损性概率分析法对所调查的校舍进行震害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震减灾对策,以期为该地区校舍安全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层砌体;中小学校舍;抗震性能;震害预测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P315.9 文章编号:1000—0666(2012)01—0086—06  前言 
摘要:结合国内岩溶工程建设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分析岩溶区的地质特点、基础选型及震害特征,总结了目前我国对岩溶区建筑的抗震措施及研究现状,并展望今后岩溶区建筑工程的抗震研究。  关键词:岩溶地质;建筑结构;震害分析;抗震  中图分类号:P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3)03-0401-06  0引言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
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subsp.rhamnosus)生产乳酸的培养基组分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影响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得到一个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优化
摘要:针对甘肃省前兆台网部分仪器不能并入“十五”前兆数据库的问题,提出一种兼备灵活性和扩展性的软件解决策略。基于此策略实现的数据转换软件,采用了动态编译机制,理论上可以实现对任意格式前兆数据并入“十五”数据库前的处理工作,具备较高的推广价值。实施中该软件将非“十五”标准数据转换为“十五”标准格式,顺利完成了非“十五”标准仪器的自动并网工作。  关键词:前兆台网;数据转换;非“十五”前兆数据;动态编
摘要:利用数字地震记录反演了河北地区Mr≥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对震源机制解各参数的统计分析,发现应力轴的优势取向和华北构造应力场完全吻合,反映它们受到大区域动力因素的制约。进行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计算,并对一致性参数进行空间平面插值,得到了2006年文安地震前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空间动态的变化特征。文安地震前在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大范围的一致性参数低值区域,并且低值区域面积随时间增长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