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抵押期间抵押财产转让的限制性规定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oushenghuo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的法条规定就抵押期间抵押财产转让的限制性规定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并兼评了我国《物权法》第191条的理解与适用。
  关键词抵押期间 抵押财产转让 抵押权
  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108-02
  
  随着我国市场济的蓬勃发展,抵押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担保物权,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抵押权人获得抵押权的目的并不在于取得抵押权的使用价值,而在于通过牢牢把握抵押物的交换价值,以便在债务人到期未能清偿债务时有权就抵押物的交换价值优先得到清偿。所以,抵押权的设置无须转移抵押权的占有,更不发生抵押物所有权转移的效果,故抵押人仍旧是抵押物的所有权人,完全有可能擅自转让提供担保的财产,但其对抵押财产的处分关系到了抵押权人的利益。因为既然抵押物的交换价值已经被抵押权人所把握,并据以保障债权的实现,那么就不能因为抵押人的利用或者处分行而使得抵押物的价值减少或受到危害。因此,对于抵押期间抵押财产的转让问题是抵押权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我国《物权法》第191条规定如下:
  抵押期间,抵押人经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但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除外。
  按照本条的制度设计,第一,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经过抵押人同意,而不是仅仅通知抵押人并告知受让人;同时,抵押人要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权或者提存。第二,未经抵押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除非受让人向抵押人偿还了债务消灭了抵押权。这样一来,如果抵押人对于抵押财产的处分权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如果要转让抵押财产,非消除该财产的抵押权不得为之。而买受人受让的财产既已是没有权利负担的财产,故而也就不再产生抵押物追及权的问题,所以抵押权的追及力在《物权法》中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故而此条规定遭到了大多数的质疑。
  笔者以为,虽然在抵押权人的利益保护上,世界各国民法都趋于通过赋予抵押权的追及效力来实现的,但我国《物权法》立法者之所以作出不同的规定,否认抵押权的追及效力是有一定理由的。
  首先,因为赋予抵押权追及效力并不是随意的,其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抵押权追及力的行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国家完备的登记体制,因为强大的物权公示体系可以保证受让人能够方便地查询所受让的财产是否设有抵押负担,从而规避风险,保护受让人和债权人的利益。在德国,其自古就有良好的不动产登记公示传统,登记体系完备强大,所以德国民法强调,不动产物权非经登记不发生变动效果,当事人在不动产登记薄上登记是抵押成立的必要条件,而这种登记公示又具有绝对的公信力。所以德国法律赋予抵押权以追及效力便可以充分地保护抵押权人和第三人的利益,法律不必要严格限制抵押物的转让。法国同样侧重于维护抵押权的追及效力,认为不动产转让不影响抵押权的存续,抵押权人有权在债权期届示获足额清偿时追及不动产行使抵押权。但其不如德国完备的登记制度使得交易安全受到了威胁,因为法国传统民法创设了涤除权,即“取得抵押物的第三人可以经过一定代价消灭抵押权。”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法国目前的相关立法日趋向德国靠拢,也是因为其登记体制已日臻完善。而目前我国登记制度的实际状态是极为混乱的,仅像德法一样仅通过抵押权追及效力来实现对债权的保护还存在相当的难度。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物权法》第10条对于不动产抵押登记生效主义的规定,必将推动不动产物权公示制度的发展,增强物权变动的公信力,这样,虽然目前《物权法》并不承认抵押权追及力的效力,但推动登记体系的完备,必将为抵押权追及力被吸纳入后续立法腾出一定的空间。
  其次,赋予抵权权追及力的国家大都不承认动产抵押的存在,能设定抵押的财产权仅为不动产。而我国《物权法》允许在动产上设定抵押,且对动产物权的变动与不动产区别对待,采用登记对抗主义,在动产上设定抵押权只需要当事人合意即发生效力,不登记只不过不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而同时我国的动产登记体系更是先天不足,缺乏诚信,一旦用以抵押的动产被抵押人擅自转让,现实生活中往往是难以被“追及”的,如果抵押人以较低的价格转让抵押财产且转让后不以所获得的价款清偿,很有可能对抵押人的利益产生较大的损害。基于此,也有必要对抵押动产的转让进行严格的限制,所以《物权法》的规定是可以理解的。
  《物权法》没有采纳抵押权的追及效力的规定,严格限制了抵押财产的转让,立法者考量的设计理由在于:第一,转让财产前取得抵押权人的同意,强化了对其利益的保护。抵押人虽然仍是抵押财产的所有人,但如果允许抵押人擅自处分抵押财产,则在抵押人将转让价款非用于债务清偿而受让人也没有足够财产来清偿的情况下,受损失最大的必将是抵押权人,限制转让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抵押权人,这一点是符合抵押制度的本质的,同时,立法规定在抵押财产被转让之前就取得抵押权人的同意还可以避免大量纠纷,减少诉讼成本,提高法律效益。第二,抵押财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价格波动的,抵押财产的价值是否明显低于债权难以做出准确判断,与其为抵押权的实现留下不确定因素,不如在转让抵押财产时,就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或者提存。第三,防止欺诈,维护交易的安全和秩序。比如,在房地产买卖中,它将有效地维护抵押权人的利益,对金融机构而言,更可降低银行在金融贷款业务中的风险,为维护金融秩序,降低金融风险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这样的理由解释存在着很大的合理程度,基本是符合我国立法者的初衷的,但是这样一个制度的设计,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如意之处,因此给学者们留下了争议的空间,在笔者来看,其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对抵押人权利保护不够。这体现在:第一,抵押权作为担保物权是一种期待权,其实现前提条件是抵押期间届满,抵押人未履行债务,抵押权人无法实现债权。抵押期间的利益归于抵押人,因此抵押人是抵押期间惟一有权决定是否放弃期间利益而提前实现抵押权以清偿债务的权利人。而《物权法》第191条的规定要求抵押人在抵押期间的“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干预了抵押人的此项权利。第二,在提存的情况下,抵押人将转让资金闲置,无法投资使用,失去一些市场机会,或者可能导致其高代价融资,增加成本;在提前清偿的情况下,又使得抵押人失去了期限利益。即,抵押财产的转让,并不会绝对导致抵押人在期间届满时丧失清偿债务的能力,因此严格的限制转让制度,对抵押人来说有失公允。
  但笔者想说明的是,《物权法》对于抵押财产转让限制的规定修正了《担保法》的部分规定,但另据《担保法的解释》第67条规定,抵押权存续期间,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如果抵押物已经登记,抵押权人仍可以行使抵押权;取得抵押物的所有权的受让人,可以代替债务人清偿其全部债务,使抵押权消灭。受让人清偿债务后可以向抵押人追偿。如果抵押物未登记的,抵押权人不得对受让人,因此给抵押权人造成损失的,由抵押人承担赔偿责任。该解释的第68条还规定,抵押物被依法继承或赠予的,抵押权不受影响。不少学者认为,该两条司法解释并不与《物权法》相抵触,因而可以继续适用。
  法律应该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但是要求任何规定任何情况下的适用对于任何当事人来说都是公平合理的是不可能的。上述表明,目前我国关于抵押财的转让的完整规定其实是涵盖了《担保法解释》的部分内容,结合了价金物上代位主义、抵押权追及效力、受让人涤除制度三者的,目前看来是一个比较宽松和利益平衡的抵押物转移制度。在实践中的理解与运用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在抵押人同意转让的情形下,采取的是价金物上代位主义,因为抵押物的转移得到抵押权人的同意,因此受让人取得完全没有抵押负担的所有权,转让价金或者提存,或者用于提前清偿债务。
  2.在抵押人未经抵押人同意、擅自转让抵押物的情况下,采用的是抵押权追及效力主义和受让人涤除权制度。
  (1)抵押权已经进行过登记,则依据《担保法解释》第67条规定,抵押权具有追及效力,抵押权人可追及物之所在行使抵押权,同时受让人享有涤除权,即抵押物的受让人向抵押权人支付一定上的代价以消灭抵押权,在抵押权人接受受让人的要求后,抵押权消灭x,受让人获得无负担的抵押物。在我国《物权法》中,不动产抵押是登记生效主义,因此对于不动产而言,虽然《物权法》并未规定抵押权追及效力,但并不意味着其实践中不存在应用;这点在已进行登记的动产抵押转让时同样是适用的。
  (2)对于未登记的动产抵押而言,如果受让人是善意、无过失的,其在受让抵押财产时并不知情,则基于《物权法》第108条的规定,“善意受让人取得动产后,该动产上的原有权利消灭,但善意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权利的除外”,受让人可以依据善意取得制度取得动产所有权,该动产之上的抵押权归于消灭,抵押权人只能向抵押人寻求赔偿。若受让人为恶意,即“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抵押权的存在,则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在此情况下,抵押权人仍然可以追及于该动产行使抵权权。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虽然《物权法》并没有承认抵押权的追及效力,对抵押物的转让作出了限制性的规定,但是并不绝对不能满足我国的社会需要。而且,即使《物权法》否认了抵押权追及效力的存在,但是我国法律对于抵押权追及效力的态度是宽容的。在对《物权法》已经作出相应规定的情况下,我们所需要做的,不是站在立法论的角度阐述它如何不足,而应是如何结合相关法律条文,运用法律解释的方法来使其完善。
  
  注释:
  崔建远.物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8页;张万彬.浅议抵押人对抵押物的转让权.金融经济.2007(10).第15、16页.
  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4页.
  张万彬.浅议抵押人对抵押物的转让权.金融经济.2007(10).
  我国《物权法》第10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姚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精解.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7页.
  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14页.
  崔建远.抵押权探微.法学.2004(4).第77-78页.
  刘保玉.物权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页.
  [日]近江幸治著.祝娅等译.担保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0页.
其他文献
摘要村級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本文以山东省阳信县为例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关键词村级党组织 抗日根据地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292-01    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发展至今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的重中之重,农村构成了整个社
摘要保障人权是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手段。而国际劳动标准亦与保障人权具有一致的精神内涵。本文指出在国际劳工标准成为贸易乃至国际交流的共同语言大背景下,我国劳动法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规定一定条件下的罢工权;应明确规定不得强迫劳动;建立统一的国内就业市场,杜绝或减轻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歧视。  关键词以人为本 国际劳工标准 人权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
摘要清末法制改革是清政府迫于内忧外患而为的产物,是多方合力的结果,但清政府在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不能忽视,清政府对大陆法系的借鉴模仿,使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按照大陆法系的模式延续至今。  关鍵词清末法制改革大陆法系清政府  中图分类号:D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59-02    一、清政府对模仿立法体例——大陆法系的选择    法系是根据法律的历史渊源和传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行政立法已经成为一种各国立法的重要手段,行政立法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谋取更大的福利。当前,我国行政立法制度存在民主性不足、透明度不够、构束性不够等问题,如何完善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是使行政立法符合公众利益的关键。本文指出分析和研究我国行政法的立法理论与实践可以看出,公众在行政立法过程的利益表达需要规范性的依据,而且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必须建立有效的公众利益表达机制。 
摘要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末并于90年代发展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潮流新闻改革运动和民主运动,2003年开始退潮,现基本结束。公共新闻意味着公众话语权的体现与保障,对中国有较大借鉴意义。本文从公共新闻的起源、中国“公共新闻”实践等方面探讨建立公共性传媒机制的必要性。  关键词公共新闻公共空间传媒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G2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
摘要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界的有识之士便开始呼吁民法典的制定,五十年来我国民事立法取得长足的进步,在统一《合同法》制定以后,《物权法》与《侵权责任法》又在2007年和2010年正式颁布实施,从而使得人们对于民法典的出台更加翘首期盼。因此有关民法典的制定和其如何编排也成为了法学界的一大热门话题。本文正是基于此,从法历史学,法哲学和法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明现阶段就算出台任何形式的民法典,也只是达到形式上
摘要物业税是财产税的一种,是以对不动产为课税对象,在不动产保有环节课征的一种税,由于它能起到其他税种难以实现的独特的调节作用,因而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本文阐述了当前房地产税收制度存在的税费重复、内外有别、税种过多以及“重交易轻保有”等问题,对开征物业税提出建议,即必须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的观点。  关键词物业税 课税对象 税费重复  中图分类号:D922.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 水库移民安置方式多种多样,选择的安置模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移民工作的实施效果。水利工程的建设大都远离城市,涉及农村人口较多,因此不得不考虑工程建设引起的农村移民安置问题。本文首先对传统水库移民安置模式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进而以安置效果较好的丽江市为例,对丽江移民安置的具体做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基于对丽江市农村水库移民安置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农村移民安置,应采用在坚持长效补偿的前提下,因地制
摘要让与通知是债权让与制度的核心,是平衡债务人、出让人以及受让人之间利益的关键。我国现行《合同法》并没有对让与通知作出详尽的规定,而“让与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是债权变动要件”的通说有违债的本质。本文指出让与通知作为债权变动的生效要件,可以解决债权让与理论上的混乱,保证债权让与的顺利、安全进行。  关键词让与通知 债权变动 债权让与  中图分类号:D9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
摘要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是根植于英美法系对抗制土壤下的产物,但在指导司法实践的过程中,对作为大陆法系的我国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建构一套符合我国当前司法现状的证据开示制度,赋予控辩双方庭前的知情权,防止证据突袭,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  关键词证据开示 比较研究 大陆法系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0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