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个性”扭曲成长——谈作文教学语言指导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iangho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一定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果方向偏离了,会让学生养成一些不良习惯,甚至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作文教学中的个性语言指导,由于个性的概念很抽象,教师往往给不出贴切的解读,在指导学生时自然就会出现偏差。有些教师把另类、不一样、搞怪等内容和意识灌输给学生,这无疑是错误的引导,教学效果当然是南辕北辙。
其他文献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也是一个资源利用的过程,更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不管什么“式”,什么“法”的教学,都应通过各种反馈信息来评估,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改革,也都应受反馈信息的制约。因此,研究如何及时获取语文课堂教学的学生反馈信息,以有效地校正、调控课堂教学,把预设和生成的资源更加有机地结合利用,减少时间的消耗,避免教师作无效的劳动,提高课堂效率,是语文课堂改革中值得研究的
语文课堂中的“对话”,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还是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心灵、情感的对话交流。下面谈谈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看法。  一、倾听赏识 师生对话的先导  案例一 《黄鹤楼送别》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者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们很流畅地用自己的语言或文中的语句讲述诗的意思。)  师:看来大家都读懂了这首脍炙人
体验,即通过感官来感知,“是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是主体对所经历事件或生活的一种体认与感悟,是个体生命经验的结晶”。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唤起体验    
有人说,操作性学习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丹妙药”,其实,在语文课上运用一些操作性学习策略,也能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一、操作在“细致”处,培养严谨学风    在操作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有粗枝大叶的毛病,忽视一些最基本的操作要素,导致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与错误。有一次,某教师在教学《詹天佑》时,让学生根据文中有关内容的提示,画出詹天佑开凿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的示意图。并用箭头标出隧道的开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如果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看作学生学习最终登攀的高楼,那么,“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则是筑起这一高楼的最基础、最关键、最不可或缺的砖石。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无疑是积累语言的首要渠道。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课程标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要求,我们可以把重
技术问题其实并非网络时代政党青年组织进行适应性变革的根本问题,而在组织行为过程中掌握和贯彻网络思维才是关键所在。贯彻网络思维,适应网络时代的生存法则,增强组织的网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诚然,生活便是语文学习的根,语文学习一定要在生活中吸纳与倾吐,不管是发展语感,还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都离不开“生活”输送的养分。我认为要让语文学习有声有色,我们就要紧紧抓住“生活”——语文学习的“根”,使语文与生活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语文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在这一过程中,生成着鲜活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应为学生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并敏锐地捕捉生命气息的生成资源,反思教学行为,及时予以调整。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飞扬起自主的个性,课堂也将焕发着生命的灵性与无穷的魅力。    一、活用文本资源——“文章本天成,慧眼可得之”。    接受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伊瑟尔指出,由于文学作品使用的是描
网络空间中的身体拟像总是被意义和结构阐释中的身体所掩盖,其特征及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值得关注。研究以热门游戏《王者荣耀》中的身体拟像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发现,网络
小语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耍让学生感其情、生其情、表其情、抒其情,语文教师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点,充分开掘文本中丰富的情感资源,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