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唱的儿歌越来越多了,一来二去,Johnson头脑里也建立了小小的“欣赏曲库”,于是我灵机一动,开始让他“点歌”。
我以为自己做好了心理准备,能接受“儿子不会什么都快人一步”的设定,所以当同龄宝宝喊着“我爱妈妈”,而自家孩子却只会“咿咿,呀呀,啊哈哈”时,我尚算淡定。可当隔壁家晚半年的妞儿已经会边拍手边唱《三只熊》时,我看着刚学会以两个字为单位发号施令,比如“妈妈,喝奶,两百”的Johnson,开始沉不住气了。
别的也就罢了,这可是音乐呀。在我看来,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即使不能让孩子深谙其道或是有一定造诣,也至少会给他美的感受和熏陶,是我一直都希望他能尽早接触和有所领悟的。这下怎么办呢?哼哼,山人自有妙计,要知道,我可是朋友们口中的“移动曲库”,从幼儿园起学的儿歌,到现在都还全记得呢。
蝴蝶不害怕,宝宝不哭了
最初是在哄睡的时候,我常常抱着他哼一些简单的儿歌,《两只老虎》《小二郎》,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可每次都能让怀里的小人儿咧着嘴睡着。等到再大一点,他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新事物,我便也试着搜肠刮肚,唱些有关联的儿歌。
比如,第一次外出时见到蝴蝶,Johnson惊喜地睁大了眼睛,我说:“宝贝,这种漂亮的小昆虫叫蝴蝶,妈妈唱首蝴蝶的歌给你听吧。‘你看那边有一只,小小的花蝴蝶,我轻轻地走过去,想要抓住它。为什么?蝴蝶不害怕。为什么?蝴蝶不害怕。呀!原来,是一朵美丽的蝴蝶花。’”每次看到我夸张地跳起来唱“呀!”,孩子都会忍不住哈哈大笑,这首《蝴蝶花》也成了他最喜欢的歌之一。
有次出门前孩子闹别扭,爸爸跑过去哄,Johnson忽然哽咽着说:“爸爸,唱《蝴蝶花》。”我以为会难住那个以嘴巴笨著称的大个子,结果爸爸竟手舞足蹈地从头到尾唱完了,当唱到“蝴蝶不害怕”的时候,还学我的样子瞪大眼睛摇着手指,一下子就让Johnson破涕为笑了。事后我问,你怎么会唱这首歌,爸爸斜着眼看我说:“本来完全不会,可你整天在家摇头晃脑地给孩子唱,没吃过猪肉也知道猪怎么走路啦!”
小燕子,穿花衣,
天天妈妈把歌哼
尽管我如此努力,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Johnson对音乐还是“接收”远远多于“发射”,即使每次听到我唱儿歌都会展现笑容,可却没有如我所愿跟着哼唱,更别提像小妹妹那样载歌载舞了。
我偶尔有点泄气,但还是会随着他在生活中接触的新事物,把儿歌慢慢分门别类唱给他听。
当唱的儿歌越来越多了,一来二去,Johnson头脑里也建立了小小的“欣赏曲库”,于是我灵机一动,开始让他“点歌”。太长的歌名孩子记不住,但知道“昆虫歌”里,妈妈会唱蝴蝶歌、蚂蚁歌、蜜蜂歌……在“小鸟歌”里,妈妈会唱“小杜鹃叫咕咕,少年把新娘挑”“我穿一件新衣服,斑鸠对我咕咕咕”“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如果想听“小猫歌”了,妈妈会问他是要选《黑猫警长》还是《小猫钓鱼》。一大一小,常常就这样在歌声中度过半日,倒也其乐融融。只是随着孩子的要求渐高,我偶尔也要好好搜寻一下记忆,甚至不得不“上网补课”。
一只蚂蚁在洞口,
一位宝宝爱唱歌
如今Johnson刚过3岁,已经是个特别愿意主动唱歌的小朋友了,在幼儿园表演唱《咏鹅》,也是有模有样。哪怕咬字还不清晰,但歌词全都记得,音准也还不错,这一切,我想“妈妈点唱机”应该功不可没。
我的小宝贝,并不需要成为什么歌唱家、音乐家,瞧,他已经从儿歌中得到了那么多乐趣,也必将继续感知音乐带来的美好,想到这里,我就觉得做“点唱机”的时光,太美好啦。
我以为自己做好了心理准备,能接受“儿子不会什么都快人一步”的设定,所以当同龄宝宝喊着“我爱妈妈”,而自家孩子却只会“咿咿,呀呀,啊哈哈”时,我尚算淡定。可当隔壁家晚半年的妞儿已经会边拍手边唱《三只熊》时,我看着刚学会以两个字为单位发号施令,比如“妈妈,喝奶,两百”的Johnson,开始沉不住气了。
别的也就罢了,这可是音乐呀。在我看来,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即使不能让孩子深谙其道或是有一定造诣,也至少会给他美的感受和熏陶,是我一直都希望他能尽早接触和有所领悟的。这下怎么办呢?哼哼,山人自有妙计,要知道,我可是朋友们口中的“移动曲库”,从幼儿园起学的儿歌,到现在都还全记得呢。
蝴蝶不害怕,宝宝不哭了
最初是在哄睡的时候,我常常抱着他哼一些简单的儿歌,《两只老虎》《小二郎》,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可每次都能让怀里的小人儿咧着嘴睡着。等到再大一点,他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新事物,我便也试着搜肠刮肚,唱些有关联的儿歌。
比如,第一次外出时见到蝴蝶,Johnson惊喜地睁大了眼睛,我说:“宝贝,这种漂亮的小昆虫叫蝴蝶,妈妈唱首蝴蝶的歌给你听吧。‘你看那边有一只,小小的花蝴蝶,我轻轻地走过去,想要抓住它。为什么?蝴蝶不害怕。为什么?蝴蝶不害怕。呀!原来,是一朵美丽的蝴蝶花。’”每次看到我夸张地跳起来唱“呀!”,孩子都会忍不住哈哈大笑,这首《蝴蝶花》也成了他最喜欢的歌之一。
有次出门前孩子闹别扭,爸爸跑过去哄,Johnson忽然哽咽着说:“爸爸,唱《蝴蝶花》。”我以为会难住那个以嘴巴笨著称的大个子,结果爸爸竟手舞足蹈地从头到尾唱完了,当唱到“蝴蝶不害怕”的时候,还学我的样子瞪大眼睛摇着手指,一下子就让Johnson破涕为笑了。事后我问,你怎么会唱这首歌,爸爸斜着眼看我说:“本来完全不会,可你整天在家摇头晃脑地给孩子唱,没吃过猪肉也知道猪怎么走路啦!”
小燕子,穿花衣,
天天妈妈把歌哼
尽管我如此努力,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Johnson对音乐还是“接收”远远多于“发射”,即使每次听到我唱儿歌都会展现笑容,可却没有如我所愿跟着哼唱,更别提像小妹妹那样载歌载舞了。
我偶尔有点泄气,但还是会随着他在生活中接触的新事物,把儿歌慢慢分门别类唱给他听。
当唱的儿歌越来越多了,一来二去,Johnson头脑里也建立了小小的“欣赏曲库”,于是我灵机一动,开始让他“点歌”。太长的歌名孩子记不住,但知道“昆虫歌”里,妈妈会唱蝴蝶歌、蚂蚁歌、蜜蜂歌……在“小鸟歌”里,妈妈会唱“小杜鹃叫咕咕,少年把新娘挑”“我穿一件新衣服,斑鸠对我咕咕咕”“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如果想听“小猫歌”了,妈妈会问他是要选《黑猫警长》还是《小猫钓鱼》。一大一小,常常就这样在歌声中度过半日,倒也其乐融融。只是随着孩子的要求渐高,我偶尔也要好好搜寻一下记忆,甚至不得不“上网补课”。
一只蚂蚁在洞口,
一位宝宝爱唱歌

如今Johnson刚过3岁,已经是个特别愿意主动唱歌的小朋友了,在幼儿园表演唱《咏鹅》,也是有模有样。哪怕咬字还不清晰,但歌词全都记得,音准也还不错,这一切,我想“妈妈点唱机”应该功不可没。
我的小宝贝,并不需要成为什么歌唱家、音乐家,瞧,他已经从儿歌中得到了那么多乐趣,也必将继续感知音乐带来的美好,想到这里,我就觉得做“点唱机”的时光,太美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