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严武“睚眦”考辨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v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者多有认为杜甫与严武始终保持深厚友谊,但是,通过逻辑分析和诗歌的解读,我们认为那不是事实。杜甫与严武之间发生过“睚眦”,而且这“睚眦”还不是小事一桩,杜甫酒后失言几乎招致杀身之祸,是完全可能的。反过来说,承认杜、严之间发生过严重的冲突,也便于更好地理解杜甫《立秋雨院中有作》、《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等一系列作品。
其他文献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学科迄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早在五十年代,张志岳、王伯英、吴中匡、王大安等先生即执教于此,以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力和辛勤劳动为这一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树立了优良的学风。张志岳教授关于古典诗词、关于魏晋六朝文学的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1960年本学科就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第一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方向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
本文论及《洛阳伽蓝记》及其作者生平思想的六个问题,认为杨衒之的祖籍为平州(今河北遵化),任奉朝请在永安二年,任抚军府司马在武定五年八月前。杨衒之反对迁都邺城,认为迁洛后的北魏政权为中原正统,在思想上他并不反佛,而是反对王公贵族的奢靡。
明朝初年,文人对朱元璋的歌颂构成了该时期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这种歌颂与明初君臣之间微妙的关系紧密相连,包含着相当复杂的感情因素,真和假共存,爱与恨交织,从而落笔曲折,行文纡郁,形成独特的颂圣文学。本文试图通过典型个案研究,剖析当时儒林重臣宋濂的诗文,探讨以宋濂诗文为代表的明初颂圣文学的基本特征与阶段性变化,及其与朱元璋之间的关系。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通过对传统文献与出土文献的辨析,指出《鲁颂》中《駉》篇的主旨在于歌颂鲁僖公振兴鲁国军事力量的活动及其成就,并指出这是春秋时期鲁国复兴“周礼”的重要内容,从而证明《鲁颂》当为《颂》诗一部的根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