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辣椒的一生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y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属于不能吃辣又想吃辣椒一族,相对来说我喜欢温和的食物,不喜欢过重的味道和强烈刺激的东西。但是辣椒确实是一段时间不吃就有点思念,吃了身体又会产生各种不适。
   雖然平时也会吃点小辣的菜,比如大辣椒炒土豆片炒豆腐干、青椒炒肉丝、地三鲜、酿肉彩椒等等,也吃过放了很多辣椒油的东北凉拌菜、小辣椒炸酱等等,这些对于能吃辣的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区的人根本就不算事儿,但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所以,我一直忘不了第一次进川立马被辣蒙圈的情形。
   刚参加工作不久去重庆开会,会议报到以后是晚上了,被工作人员带去吃晚餐,是火锅。哇哦哈啊,那一层厚嘟嘟的红油在锅里慢吞吞地滚着,吓坏了我,不是我吃过的北京火锅、鸳鸯火锅之类,我不认为那是可以入口的东西。我被安排到一个不吃辣的桌,桌子中间一个大火锅,表面有两只红色的小辣椒,清水汤色,我放下心来。开始涮了一片毛肚,把毛肚放入口中的一刻,感觉舌尖爆了一颗炸弹,整个口腔成了爆破现场,那片毛肚片不知怎么就落进胃里,一路怒火烧进五脏六腑,我差点儿背过气去,先是窒息然后是大咳大嗽……这一通反应引起了周围人的巨大同情和同样巨大的欢声笑语。
   我还算比较快地适应了这种刑罚般热烈的辣。两天以后,我就不那么战战兢兢了,或者说我的味蕾被辣木了。待会议结束,出川回家的那一阵儿,不论吃什么都感到索然无味,经常会陷入一种眼神无焦距的茫然状态,那些被辣过的器官集体产生了对辣椒的期待和思念。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才重新适应了无辣菜肴。
   我比较喜欢做的一道辣椒是油焖尖椒。先调配料汁,这个配料汁的重要性不比主角辣椒差,甚至是辣椒好吃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蒜拍扁、姜切丝、小葱叶切寸段,放入一个碗中,倒入生抽,没过所有配料,把碗放到锅边。绿皮小辣椒辣的或者不太辣的都行,洗净擦干,去蒂去籽,切寸段。锅中放油,比炒菜油多放些,辣椒段放入,两面煎软,捞出放入配料碗中,让生抽没过辣椒段,前面的生抽如果放得少了可以继续加入。也可以在辣椒煎软的时候把料汁倒入烧开就好了。这个油焖尖椒也可以做成生拌的,叫另外一个名字——老虎菜。油焖尖椒滋味厚重,是下饭下酒的好配菜。吃剩下的放进冰箱冷藏,当咸菜,放两三天都没问题。
   小辣椒是原生品种,原产墨西哥。大辣椒也叫灯笼椒,是后来培育的新品种,小辣椒辣度高,大辣椒辣度低。关于辣椒的植物学方面的知识网上很全面,不一一赘述。
   辣椒种在花盆里,完全可以当作花卉来养。花朵多数是六瓣小白花,花虽然不艳丽多姿,可是辣椒的形状却很多样,金枣一样的小圆椒、朝天椒,再长一点的小辣椒、二荆条、辣妹子,到大的圆彩椒,颜色也多彩,小金枣椒刚刚结果的时候是白色的,很快变成紫,然后变黄,最后转成红色,其他的小辣椒先绿后黄然后变红,各个阶段的颜色都很好看。
   单位里有位负责技术的老总,一辈子与钢铁打交道,喜欢养花,各种花在他手里都要整出形状,与《病梅馆记》里的花农有得拼。他说养花和管理一样,要培养纪律性。有一次去他会议室开会,看到窗台摆着一盆盆景,三层叶子,云一样的形状,凑近了看,看到顶层有几粒小圆椒,才知道是小辣椒不是花,一棵辣椒秧修整成了盆景的确很有纪律性,中间一层有一朵正在开的白色小花,雅致有趣。
其他文献
主持_徐晓刚 特邀嘉宾_罗利光    数码后期处理是一把双刃剑,善于运用电脑进行后期处理的人,可以使照片很容易地就变成作品,可是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因为过度的电脑调整而导致“数码过度症”,让人感到不舒服,例如色彩运用的失控,过度地调整影像的色彩、锐度、反差等指标,把本来不错的原创作品搞得逊色许多,因此,数码后期处理一定要得当。从以下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图片处理的一些例子,也能看到一些失误。    
牡丹自古以来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把牡丹的妍姿摄入镜头,是喜爱牡丹的摄影爱好者的愿望和追求。但牡丹好看不好拍,怎样才能在牡丹身上拍出点彩?来自牡丹之乡——洛阳的摄影人给您带来了金点子。   李向红摄 涂伯乐摄 高均海摄 涂伯乐摄     器材
在数码单反达到800万像素时,就有人说数码已然赶超胶片了,而相机像素已然跨过千万时,相机厂商却是言语谨慎,不再轻易去对抗胶片了。对于影友而言,数码是否已然赶超胶片依旧是挂在嘴边的话题。千万像素数码单反的时代已然到来,数码相机的品质真的无懈可击了吗?    误区一 影像传感器是一种比胶片更优秀的影像记录技术  这种错觉实际上是由“数字化即是产品高质素化”这个观念所致。在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采
俗话说,摄影是一门“玩”的艺术,那怎么去玩?玩什么?要玩出品位、玩出水平,不下一番功夫是难以实现的。许多摄影爱好者选择拍风光,但拍风光需要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且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旅游经费投入也非一般人能够承受,加之还有一定的危险性。选择拍摄花卉,上述弊端大多可免。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听一个朋友说:“现在比较时髦用照相机画画”。受这个启发,我利用到外地出差的机会分别在北京、天津、井冈山、新余、南昌
越接近两当,越觉得绿色凝重,季节氤氲在一片连绵绿州里,发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宽阔的水面让人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光影的起源处,心跟着豁亮起来。民居渐渐密集,白的墙,浅的院,院里花开花落,一目了然,车上的我们不禁感叹:“这地方环境真好呀!”  刚进县城,车子就减速了,同行的小美女催司机:“刘师傅,快点,快点,这么宽的路,这么少的车,不要开的像蜗牛爬。”刘师傅并不加速,他努努嘴,示意我们看路牌。“啊!限速
改革之初的影像,最让人感到震奋的是真实的力量。人们逐渐从曾经的“假大空”、“红光亮”的影像形态中走出来,把镜头对准真实的生活与情感,并在纪录真人真事真场景的努力中,升华影像的价值,追求“为时代写真、为历史作传”的至高境界。  转眼近三十年过去,那些源于不同视点、捕捉于不同瞬间的作品,已经积累起史诗般的长卷——承载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展现着生活的五光十色,凝聚着情感的跌宕起伏……。每一个历史的事件、每
2007年的影像盘点菜单,“假照片”不仅榜上有名,而且名列前茅。  2008年的新年伊始至今,“假照片”更是引发论战,而且愈演愈烈。    影像造假与打假之事件,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颇具波澜壮阔之势。其间,最强大的力量当推网络,它以最快的传播、最广泛的参与、最直接的交锋,展现出无“网”不胜的特殊魅力。众所周知,造假之影像,中外都不能幸免,而网络时代,促使造假之影像更无处藏身,造假之身手付出更大
2007年5月21日,首都博物馆一楼大厅,一个规模盛大名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的摄影展览在这里隆重开幕了。最大4.8x3.8米的展板、钢筋混凝土搭建的仿印度佛塔,光、影、声三维立体构建的视觉效果,使人在感受展览气势恢弘之际,又品味着影像的科考作用及文献价值。其间的甘苦用心,吸引着我与丁先生有了一次面对面的机会。    有舍才有得。我这个人比较专一,认准了的事,就会心无旁鹜、一头扎进去。
卡瑞娜·拉沃尔和她的摄影    “当我开始拍摄游泳池系列作品的时候,我好像又回到了我的童年,这让我想起在夏日假期里父亲为我们拍摄的8毫米电影。”她强调,在她的拍摄的影像中,身体运动、空间关系处理的灵感皆来自电影。    游泳池的发现  现年36岁的法国摄影师卡瑞娜·拉沃尔(karine Laval)开始拍摄游泳池系列作品,缘于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在巴塞罗那的一个游泳池,当她躺在游泳池边的
读完这两本书,《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法国探险家西尔万·泰松的隐居日记和《林中的陌生人》——美国“最后一位隐士”克里斯多夫·奈特的故事,好像乘着飞毯,去神秘又清寂的森林中游了两回。   自从见过贝加尔湖,独自一人隐匿在森林荫庇下的想法,便萦绕在泰松的心头。2010年,他重返旧地,在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居住了6个月。没有邻居,不通道路,也没有电,他自创出一种朴素而美好的生活:面朝湖泊和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