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称“物”为“东西”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nnnnnx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这样说:“出去买点东西”“这个东西挺好看的”等等,几乎每天都会用到或听到“东西”这个词,这里所说的“东西”不是指方向,而是泛指“物”,那么为何称“物”为“东西”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物”为“东西”的呢?
  南朝·梁萧子显所著的《齐书·豫章王嶷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上谓嶷曰:百年亦何可得?只得东西一百,于事亦济。”这也许是较早称“物”为“东西”的一句话了。
  称“物”为“东西”的原因有这样几种说法:
  1.从哲学宗教角度来解释。清代梁章矩在《浪迹丛谈·续谈·丛谈》(中华书局)一书中说到:“世俗通行之语,但举东西而不言南北者,东为吾儒之教,即孔子之东家某,西即彼教,为西方之圣人,举此二端,足以函盖一切矣。”这里把“东”解释为东方的圣人之教,即孔子之教,而将“西”解释为西方的圣人之教,而将东西方圣人之教合在一起,足可以包含万事万物,因此将“东西”作为“物”的代称,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2.从五行角度来解释。明代思陵偶问词臣曰:“今肆市交易,但言买东西,而不及南北,何也?”其辅臣周延儒对曰:“南方火,北方水,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此不待交易,故但言东西耳。” 周延儒的意思是说,从五行角度而言,南代表火,北代表水,若在黄昏做晚饭的时候向别人借水借火,没有不给的,这“给”不能叫交易,因此交易物只能叫东西了。这种说法虽然听来拐的弯儿比较多,不是那么直接,但也不无道理。
  3.从修辞角度来说是借代。 清代梁章矩认为,“物产四方而约举东西,正犹史记四时而言春秋耳。”史书上多以“春秋”来代表一年“四季”,那么“物”产四方东西南北,当然也可以用“东西”来代表“物”了,至于说为什么不用“夏冬”来代表“四季”,用 “南北”来代表“物”,这只是习惯的说法罢了。
  4.依据古代的生活习惯。张舜徽在《清人笔记条辨》(中华书局)中认为:“谓物为东西,其来已远,实与古代建造房屋之向背有关。古人造室,皆南向”,“极南临海,则转而北向矣”,“人若出门,则惟东西行耳。日用之物,苟有求于外,非往东则往西,谓之买东西,犹云东西买也。遂相率以东西二字为物之代称,至今用之。” 意思是说,古代建造房屋都是面朝南,即路都是东西路,如果出去购物,只有往东走或往西走,那么所说的“买东西”,就是“去东或去西买物品” 。这样的解释,既说明了“东西”一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也表明其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也很合理。
  以上只是笔者所了解的几种解释,写出来以期与各位同行朋友共享。
  (史春花,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之”字是古文中一个常见的虚词,使用频率相当高。对它的词性的划分、语法的分析一直存有争议,在不同时期结论也往往不同。因此,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之”字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之”字的教学严重滞后于“之”字的学术研究。一些中学老师往往使用过时或不准确的结论进行教学。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希望找出可行的办法,对“之”字在中学文言文中的教学提出一点建议。     一    我们先看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通过图像识读、方法引路、关注应用引导学生在读图中认知,在借鉴中求"变",在实践中求"新",以创意思维点燃设计动机,以示范引领激发设计灵感,依托网络平台
[摘 要] 汽车尾标语随私家车的普及在中国蔓延,汽车尾标语以其语言的简洁性和多样性,变异性和幽默性,时尚性和交往性等特点,把安全模式和个性化结合起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  [关键词] 简洁性和多样性 变异性和幽默性 时尚性和交往性    时至今日,私家车已成为中国最热门的年度消费品之一,车文化同汽车一同在我国普及开来。汽车行驶在路上,最怕的是后面的车出其不意的撞上自己,许多司机便在自己的汽车后
如今,对人工智能(AI)感到悲观或乐观的都大有人在。乐观者正在向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数百万美元甚至数十亿美元,而悲观者则预测人工智能将终结很多事:工作、社会福利、甚至人类。无论
1月23日至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昆明举行。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把自己看作知识的传播者,把学生当作“被填的鸭子”,装什么,怎么装,主动权在教师而非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驱赶下,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生吞活剥教师讲授的方法、技巧,而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语文素养却被淹没在日复一日的机械训练中,以至于许多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没有意思,学不学都一样。形成这样的局面,课堂教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艺术是使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活,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广泛推行,我校今年从高一开始试用新编苏教版语文教材,新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按模块编写,更注重人文性,一方面它要求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深入教材,研读文本,另一方面它又要求教师不拘泥于文本,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构建起多种多样的对话平台。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色语文”提倡的阅读教学方法能令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深刻品味文章内涵,增强语感和文化知识积累。文章针对“本色语文”要求下的小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把“形成传统文化底蕴”确定为学习文言文的价值追求。同时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一点也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佶屈聱牙,难以理解,因而产
如果说Alpha Go还让普通人仰之弥高,那/厶人人皆可“调戏”的Prisma可谓是第一款人工智能平民化应用,两者的共同特征是,都在让深度神经网络从幕后走到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