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gd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理念
  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模拟探究游戏自主获取新知。
  二、教材分析
  就知识而言,了解人的染色体组成、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理都是本节的重点。另外,这一节的内容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之前学习的与遗传相关的基因、DNA、染色体等概念的延伸,也是对遗传图解知识的巩固,同时还为高中阶段学习人体的遗传规律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因此,无论从知识的形成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角度,本节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课。
  三、教学方法
  重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结合当堂反馈巩固效果。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实验所需的器材,学生则为本节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比较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并探究人的染色体组成以及模拟生男生女的小实验。两个探究活动都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反馈练习来突出重难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叙述什么是人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②解释人的性别决定的含义;③理解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原理;④概述人的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模拟生男生女游戏,经历科学统计过程以及学习科技资料的分析方法;②通过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图解,知道人体染色体的特点,学会区分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性别比例问题,积极地宣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从科学的角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的观念。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不透明的布袋(一个装20粒红色珠子,另一个装红色和白色珠子各10粒);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全体学生起立后教师先让女同学坐下,然后问站着的男同学:“你们为什么不坐下呢?”“因为我们不是女生!”“哦,看来性别有男女之分,人的不同性别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来学习的内容。”
  设计思想:从一开始上课就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迅速进入上课状态,自然地引入本节课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过渡:人的性别是一种性状,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让学生回忆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设计思想:通过知识回忆,引导学生研究性别从研究人的染色体开始,由前概念引入新知的学习。
  活动一:探究人的染色体组成
  方案:出示两张图片:①未经整理的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图片; ②经过整理后的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图片。
  学生阅读课本P36第一段,PPT出示思考题:①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几类?划分的依据是什么?②男性和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全班讨论,教师点评。)
  过渡:看来大家都认为是性染色体的差异造成了男女有别,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一对性染色体。出示一张放大了的男女体细胞中性染色体图。
  提出问题:①哪一张是女性性染色体图?它的组成是什么?②男性性染色体的组成是什么?你们能看出哪条是X染色体,哪条是Y染色体吗?
  设计思想: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比较男女性染色体的差异,并且学会辨认X和Y染色体,加深对男女性染色体差异的记忆和理解。
  2.性别决定的方式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男女有别的原因,那么人类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呢?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活动二:模拟生男生女的实验
  教师展示两个不透明的布袋,引导学生思考:①说出标有男、女的布袋中的红白珠子分别代表什么?②如何模拟生男、生女的过程?
  提示:①每组选一位同学记录下每次实验的结果;②抓取之前要把袋子抖一抖;③每次实验结束后要把珠子放回原来的袋子。
  统计全班结果并简单分析。
  设计思想:分组模拟、探究实验前出示的几个小问题,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机串联在一起,并强调几个注意点,保证了实验的科学性并尽力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同时体验小组合作过程。
  小调查——班级、年级及学校的男、女生人数统计。结合表格和实验数据分析规律,推断正常情况下男女比例接近多少?
  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性别决定图解(板书),对实验原理进行分析,得到实验结论——决定后代性别的是父方精子的类型,正常情况下男女比例接近1∶1。
  展示:1982年、1990年、2000年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学生分析数据并讨论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讨论并分析一些有关性别的社会问题:
  (1)有一名妇女,只因为生了女孩“断了香火”就招来了公婆的虐待:产妇不准吃饭,女婴不准喂奶。
  (2)有人怀孕后走后门、托关系,检查胎儿性别。若是女胎就打掉,若为男胎就留下。据调查,弃婴中除了残疾儿外,多数是女婴。
  学生讨论并回答,引导学生关注男女比例失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养成科学看待男女性别的态度。
  小结:在人类的生育问题上,必须尊重大自然所创造的平衡规律,如果人为地破坏者这种平衡,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设计思想:用一些真实的数据和实例,引发学生对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关注,通过生男生女遗传图解的学习,科学看待性别问题,养成关爱女性、尊重大自然规律的态度。
  七、教学总结与反思
  (1)新课导入部分,从告知学生人的性别是一种性状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基因决定性状,以及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很自然地由前概念引入新知──人的染色体,过渡自然,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
  (2)出示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图片后重点突出男女性染色体,并让学生通过认图区别X和Y染色体, 把此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观察—分析—记忆”的层面,既加深了印象,又突出了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3)活动二(模拟探究生男生女比例)小组活动之前的讲解很到位。这些小问题把一个个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既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又为下面性别比例遗传图解的理论讲解奠定了基础。
  (4)模拟探究生男生女比例活动后,统计各小组的数据结果并非为精确的1∶1,有学生提出质疑,教师举了抛掷硬币的例子很好。因为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实验次数不够,往往会造成结果与理论值的差异,对实验结果做合乎情理的解释不仅解除了学生的疑惑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教材P37最后一段“许多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和人基本一样,如鱼类、两栖类和所有的哺乳类动物”,这是本节课最后一个知识点,由于前半部分时间把握得不太好,此知识点只是一带而过,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以出示一些与人类性别决定方式相同动物的图片,或举出与人类性别决定方式不同动物的例子(如鸟类ZW型),这样的讲解效果应该比单纯地在课本上勾画重点要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掌握与分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在课堂教学中,“动”指教师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敞开思路,广开言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而“静”是指出于某种教学目的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有意安排短时间的宁静状态,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到重要地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许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
摘 要:本文立足于一所新园的文化建设,从校园文化的前期历程、物化发展到精神继承入手,阐述了在漫漫文化之旅中,只有当幼儿园里所有的成员都自然地浸润在这个环境中的时候,才能真正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校园文化;空间;生态;体验  文化是一种浸润,无论是物化形态还是意识形态的文化,都是在浸润中慢慢形成的,校园文化更是如此。那么,作为一所新园,如何浸润文化?  一、校园建筑规划和建设—校园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要:事业单位在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为社会提供服务,但由其特殊的建立背景也使得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则是事业单位的资金监管问题,为此财政部推出一系列的会计准则来督促、约束、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问题。同时为加强自身监管,事业单位积极推进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以解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中的外在因素问题。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系统的角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词语是这个系统工程的发源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取决于学习者词汇储备的多少——当学习者储备了足够的词汇并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词汇的时候,也就为阅读和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为语文学习搭建好了脚手架。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词语的作用,不仅要让儿童储备足够的词汇量,更要把词语学好、学活。  一、词语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词语是构成语言的材料,学生(尤
布置文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简单总结,继续写作……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以这一模式普遍存在,周而复始,形成了“学生惧写,教师惧批”的作文教学现状。学生无趣,教师无奈!教师应做些什么让学生的写作活动如涓涓细流流响不歇呢?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思考一:源头活水八方来  在学生看来,似乎作文难写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无米可炊”。教师深知,写作活动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是学生未能发现、重视身边的事,忽视
摘 要:农民问题是近代中国的首要问题,农村题材的创作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现象。出于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处于不同时代的赵树理与高晓声都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农民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历史转型时期的农村农民风貌,表达了他们对农民问题的关心。但是由于地域文化、时代风貌与个人经历的区别,在创作心理上便形成明显的差异。本文选择在农村题材创作中有重要意义的作家赵树理、高晓声进行纵向比较,探索与把握他们在对
主持人——易友芳(教科室主任):老师们,刚才我们听了吴拥华老师上的四年级下册《母亲的呼唤》一课,大家肯定会有很多感触。现在,我们就以吴老师这堂课为例,围绕“四步促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个主题进行评课。希望大家各抒己见。首先请吴拥华老师说课。  吴拥华“面,我结合导学案对刚才执教的《母亲的呼唤》进行简单的说课。  这堂课是运用州教科院设计的导学案模板,以湘西自治州吉首市第八小学(以下简称”我校“)
小学英语课后活动是对任务型课文教学的延伸。英语课后活动课是目前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受到了广大教师及学生们的欢迎。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技能,形成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把英语学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心智和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
舞蹈是最能够表达丰富情感并具有极强感染力的形体语言艺术。在此,我结合多年的舞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特殊学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1.学生在无声世界中需要感悟艺术、触动情感、激发内心  (1)感悟艺术。我们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心理、性格、人格及行为特征方面时常表现出孤僻、多疑、急躁、自尊心强等特殊心态,在情感表达上给予一种木讷、冷漠的外表映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