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历史视野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民问题是近代中国的首要问题,农村题材的创作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现象。出于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处于不同时代的赵树理与高晓声都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农民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历史转型时期的农村农民风貌,表达了他们对农民问题的关心。但是由于地域文化、时代风貌与个人经历的区别,在创作心理上便形成明显的差异。本文选择在农村题材创作中有重要意义的作家赵树理、高晓声进行纵向比较,探索与把握他们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不同。
  关键词:农民问题;比较分析;异同
  在当代农村题材这个语境中,赵树理与高晓声有很多相似之处,当然也有更大的差异和不同的个性。
  赵树理的家乡是位于太行山区的一个小村庄,由于家庭的原因,赵树理从小就深受民间文艺的熏陶,这使他自觉地去使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和民间传统的文艺形式进行创作。他的拟想读者是没有多少文化甚至不识字的广大农村听众,所以赵树理努力运用农民群众的语言进行写作,因此他的作品能受到根据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他明确而坚定地把做一名“文摊文学家”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目标,他的每一部作品的创作初衷,都是因为感触到现实生活农民的实际困境,都是反映了做群众工作时遇到的问题。在创作立场上,赵树理更是明确地把农民置于创作的中心,他把以质朴而实在的“劝人”作为创作的基本宗旨。虽然与赵树理一样,高晓声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但他是生活在知识文化较为发达的江南农村,他的父亲是一名具有现代意味的知识分子。他的早期教育也多是在知识分子文化中完成的,这使他在小时候所受到的乡村文化影响不是很深。他的乡村记忆中也没有特别深的文化内涵,再加上后来他接受了现代高等教育,所以他的文化之根不可能同赵树理一样,也不可能像赵树理那样去做一名“文摊文学家”。在反映农民问题时,高晓声是为了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让各个阶层的人民了解农民的生活精神状况,让大家看到农民思想和习性对我国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巨大影响,甚至还能在这些农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引起人们对民族劣根性的重新审视。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没有1930年的文艺大众化运动、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工农兵文学”话语的提出,就不会有后来赵树理的崛起和位置。1946年,郭沫若、茅盾、周扬等人都著文介绍和推荐赵树理的创作。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讨论赵树理的创作,认为他的创作实践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文联负责人陈荒煤作了题为《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总结发言,正式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因此赵树理登上文学舞台是农民地位与政治需要相契合的时代结果,然而时代在成就赵树理的同时,也给予了他相应的约束。例如,在当时“文艺从属政治”的思想指导下,赵树理在肯定文学艺术的教育作用、宣传作用的同时,过分地强调了文学创作要直接为当前的中心任务服务。正是基于这种创作思想,赵树理的作品大多呈现着幽默诙谐的色彩,轻松快乐的调子,或者说是一种喜剧的色调,他的农民问题小说也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代言品。为了满足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众的审美需求,达到“勸人”的目的,赵树理的小说结构有始有终,头尾齐全,都往往会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尾。但是新时期的高晓声却自觉地坚持“鲁迅方向”,他看到了国民劣根性在新时期还仍然存在,国民性还远非完美。陈奂生们“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在“他们的性格里,多少留有阿Q的遗传因子”,陈奂生们的悲剧在于“他们生活在做主人的时代,却不是当主人的料”。对于这些人身上存在的弱点,高晓声认识远没有赵树理那么乐观。他的作品力求从多侧面、多角度来展示他们灵魂因素的复杂性与多元性,表现其灵魂转变过程中的艰辛。这样,高晓声笔下的人物更多了一些纵深的历史感与严峻的现实感。他的农民问题小说也有了民族代言的意味,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也丰富了赵树理以来中国新时期农民的文学形象。
  赵树理与高晓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题材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农民问题”这个话语中,无论他们是否持有相同的观点,但农民问题始终是他们关注的对象。今天,改变广大农村的贫困落后状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适应农民的新需要,提高国民对农民的全面认识,当今的文学仍需要加大农村题材的开拓。
  参考文献:
  [1]黄修己.赵树理评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78.
  [2]高晓声.且说陈奂生[J].人民文学,1980(6):15.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卫生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学困生是每个学科都存在的现象,其数量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增加,因此,激励转化学困生已成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文章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对高年级学困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年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教学激励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高年级的学困生转化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学困生;转化;教学激励  在一个班集体中,每个学生的学习
教材简介:  《j q x》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国家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汉语拼音的第6课,内容包括三个部分:①情境图;②声母j、q、x在四线格中的书写;③j、q、x与i、ü组成的音节及相关图。本设计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完成后两部分的教学。  设计理念: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素养。 
作文写作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切合题意,凸显中心。在高考作文阅卷中,那些主旨不清、立意偏颇、主题句不明显的记叙文往往难以取得高分。在笔者看来,要在记叙文中紧扣中心,写出形神俱佳的美文,就必须做到面与点的兼顾:在面上做到选材的合理,注意内蕴性扣题;在点上做到扣题方法的合理运用,加强外显性扣题。  一、注意选材的切题  记叙文写作,在立意上要深远,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同样在选材上也要做到贴切,要给人以“与题相
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向理想的教师看齐。理想的教师就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的人。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而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对那些后进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下面我就针对后进生转化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用爱铺设进步的台阶   后进生缺点、毛病较多,心理特殊,显得不那么可爱,这就
在课堂教学中,“动”指教师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敞开思路,广开言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而“静”是指出于某种教学目的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有意安排短时间的宁静状态,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到重要地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许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
摘 要:本文立足于一所新园的文化建设,从校园文化的前期历程、物化发展到精神继承入手,阐述了在漫漫文化之旅中,只有当幼儿园里所有的成员都自然地浸润在这个环境中的时候,才能真正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校园文化;空间;生态;体验  文化是一种浸润,无论是物化形态还是意识形态的文化,都是在浸润中慢慢形成的,校园文化更是如此。那么,作为一所新园,如何浸润文化?  一、校园建筑规划和建设—校园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要:事业单位在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为社会提供服务,但由其特殊的建立背景也使得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则是事业单位的资金监管问题,为此财政部推出一系列的会计准则来督促、约束、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问题。同时为加强自身监管,事业单位积极推进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以解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中的外在因素问题。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系统的角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词语是这个系统工程的发源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取决于学习者词汇储备的多少——当学习者储备了足够的词汇并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词汇的时候,也就为阅读和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为语文学习搭建好了脚手架。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词语的作用,不仅要让儿童储备足够的词汇量,更要把词语学好、学活。  一、词语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词语是构成语言的材料,学生(尤
布置文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简单总结,继续写作……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以这一模式普遍存在,周而复始,形成了“学生惧写,教师惧批”的作文教学现状。学生无趣,教师无奈!教师应做些什么让学生的写作活动如涓涓细流流响不歇呢?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思考一:源头活水八方来  在学生看来,似乎作文难写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无米可炊”。教师深知,写作活动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是学生未能发现、重视身边的事,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