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音乐素质 等

来源 :幼儿教育·家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s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培养孩子的音乐素质
  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在日常生活中,让音乐伴随着孩子的活动。
  如起床时,播放一些活泼、有力的乐曲;吃饭时,播放一些优美、舒缓的乐曲;临睡前,播放一些轻松、安静的乐曲。在游戏时,可以让孩子跟随音乐的节拍有节奏地做动作(律动),如打拍子、踏步、跳舞等,这可以训练孩子的节奏感和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能力。给孩子讲故事时,也可选择和谐的乐曲作伴奏,增强情感的渲染。
  给孩子播放乐曲时,首先可选用一些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如儿童声乐、动画片中的音乐等,此外,可选用古典音乐作品,如莫扎特的《小夜曲》、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舒曼的《童年情景》等。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让孩子学习一件乐器,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等,或进行一些舞蹈、唱歌方面的指导,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教育,对于孩子接受艺术熏陶是很有意义的。当然,在这之前首先要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兴趣,如果不顾及孩子本人的兴趣,强制他去学,则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初衷。
  (王芳摘自“河北家庭教育网”)
  
  别以独生子女为家庭的中心
  如何引导独生子女心理成长?专家建议家长应该淡化“独生”概念,同时给孩子自理和自主的充分空间。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育会有不同的影响,而不同的家庭教育在儿童个性、品德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专家指出,一些陈旧的传统家庭观念会使孩子敏感、胆小、过于内向。有些家长把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中心,处处照顾周全、宠爱有加,会助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变得傲慢、自私,甚至性格扭曲。另外,父母的过高期望也是独生子女的一种巨大心理压力,严重的会导致子女的人格扭曲、心理变态或产生反社会行为。
  专家建议家长淡化“独生”概念,摆正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给孩子自理和自主的空间。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应符合其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避免孩子由此产生怨恨和逆反心理。
  (张怡然摘自《新民晚报》)
  
  幼儿园的好抵不过父母的爱
  据英国报道,专家警告说,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3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史蒂夫·比杜尔夫具有20年的儿童教育经验,他曾提倡早期教育,可是他现在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是很难相符,但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声称父母才是培养孩子的最好老师,托儿所和幼儿园只不过是在做“二流”工作。
  因为,最好的托儿所试图满足非常小的孩子的需求,但由于孩子太多,老师根本照顾不过来,所以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而那些差的托儿所根本无法照顾到孩子,只是给他们提供吃喝,完全让他们自己活动,这些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他们感到失去母爱的凄凉,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噩梦。
  比杜尔夫坚定地指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2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
  许多父母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应该相对固定,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梅子摘自“北方网”)
其他文献
儿子是个小淘气,因为总是惹事,所以幼儿园老师每隔两三天就把我们留下来谈话。每次面对老师的训导,小家伙都洗耳恭听,接下来一段时间,在幼儿园的表现会好很多,而在家里却依然不改小淘气的风采。正因为这样,我以为只有老师能管住他,于是把教育的责任都推给了幼儿园。  一天,儿子又淘气了,把幼儿园的活动室弄得狼藉一片。当我赶到时,老师正在批评他。“老师你多批评批评吧,他只听你的。”我向老师表示感谢。“只听我的?
在一部老电影《死亡诗社》中,一名文学老师带着孩子们在山洞中击节而歌,为孩子们带去了关于自由、尊严、价值、美以及生死的思考。这个故事并不是虚谈,诗歌确实能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现代数字媒体、娱乐的冲击下,诗歌渐渐变成了一種太过老派的艺术,是生活中最可有可无的存在。在各类知识付费平台上,如得到、千聊等,最畅销的课程是财经管理、情感、美容,鲜少有关于诗歌的内容。在中小学生喜欢的直播平台上,二次元动
说到“隐私”,不少人总觉得这是成人的事,与孩子特别是与幼儿根本不搭边。其实,这种观点有些偏颇。客观地说,幼儿也有隐私。一般来说,幼儿的隐私主要是其生活中不愿意为他人所知晓的事情。其中,大到父母离异,小到自己身上长了一颗黑痣等。  通常情况下,2岁半的孩子就知“羞耻”,其主要表现为:在别人面前袒露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时,会产生羞耻感。3周岁的孩子会有一些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小秘密,比如:对尿床之类的“毛
做事磨蹭的安安  安安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他做事总是比较慢。最近幼儿园开始入学准备,老师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作为小学正式书写前的训练准备。学习任务一来,安安的问题立刻显现出来。他一个字要写好几格,别人在练习本的行线间能写下数学算式,他总是抱怨行线距离太小写不下。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他写作业的那个慢啊,一笔一笔慢慢地画,人家一刻钟写完的作业,他得耗上三四十分钟。就这样,写出来的字还歪歪斜斜。这样的状况怎
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全职妈妈也是一种工作,有其责任和价值所在;他们会觉得这是在“歇着”,歇着的同时带带娃。  这其实是一种窄见。  得知我很多同学都回归了家庭,爸妈不约而同地表露出惋惜之情。  我妈说:“啊?好不容易考那么好的学校,不是太可惜了吗?”  我爸则是算了一笔账目:“从九年义务制教育后开始算,读3年高中,至少花掉家里1万块;上大学后,每学期学费6000多,国家每月补贴150元饭费,再加各种
每到春季,“过敏”又成儿科关注重点。本期给大家介绍一种特殊的过敏疾病。这种疾病本身并不常见,但后遗症比较常见,家长们应加倍留意。  它的名字叫做“过敏性紫癜”,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是一种侵犯皮肤和其他器官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毛细血管炎之一。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与感染、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花粉及昆虫咬伤有关。开始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流鼻涕等;出现
前几天,有个外地的朋友找到我,说孩子身体有问题,希望我给看看。  我见到这家人,发现孩子的母亲无比紧张,她的状态给人的感觉是天都要塌了。一番交流后,我告诉他们孩子真正的病因:母亲过度紧张。  孩子的父亲听了不住点头,严重同意:“您说得太对了,她每天都紧张得不得了,经常整夜不睡,趴在旁边看孩子什么时候鼻子有点堵。”  生病是很正常的现象。孩子偶尔生一次病,心态比较稳定的妈妈,会正确处理,待孩子痊愈后
有趣的是,妖怪的怪物是小孩,小孩的怪物是妖怪!  我们怕黑、畏高、害怕蛇或者是高高的悬崖、宽阔的水面,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原始经验——我们对过去会导致人死亡或陷入危险的东西感到恐惧,而这种恐惧有助于个体集中注意力,来更好地防御和应对危险,是生存的需要。  可惜的是,有些人们认为孩子不该害怕某些事物,错误地看待孩子的害怕和恐惧。最可怕的是用成年的“胆量”去衡量孩子的害怕。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
孩子大多喜欢吃糖果等甜食,可是糖吃多了麻烦也就来了,不是长了蛀牙,就是体重不受控制一路飙升,那么怎样让宝宝吃糖,又不受甜蜜的伤害呢?    让宝宝“爱”糖的三大理由    稳定情绪,愉悦心情  精美的包装、形态各异的外形、艳丽的色彩、奇特的口味,对宝宝有巨大的诱惑力,能让宝宝大饱口福、愉悦心情。在宝宝情绪激动时给他吃点糖,还可以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   能量来源,促进生长  对于某些重要的组织器官
2019年的上半年,有太多的教育悲剧在我们身边发生,上海17岁男孩和母亲争执后跳桥、北大学子弑母案轰动全国,这些悲剧都警示着我们,富足的生活、优异的成绩这些既不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条件,也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我们需要的是,家校双方共同携手,摒弃功利之心,实实在在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护航。  在经济相对发达、教育资源相对丰厚的东部沿海省市,“家校共育”是一种共识,更是被学校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比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