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茶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高山及丘陵地带种植的重要木本油料树种,是与油棕、橄榄、椰子齐名的世界四大油料树种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油料,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油茶炭疽病是油茶生产中的关键病害,也是制约当前油茶稳产、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炭疽病可以引起落果、落蕾、落叶、枝梢枯死、枝干溃疡,甚至整株衰亡,一般为害造成减产达10%~30%,重病区减产50%以上甚至可达100%,因此,做好油茶炭疽病综合防治对促进油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病特点
油茶炭疽病是一种真菌病害,油茶的地上各幼嫩部位均可受害,以果实、叶片为主。果实发病初期为褐色小点,以后扩大成圆形,中央灰褐色,边缘黑褐色,严重时全果变黑,后期病斑凹陷,其上有轮生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天气潮湿时,小黑点处可产生淡粉红色、黏稠状物的分生孢子。叶片发病多自叶尖和叶缘处发生,呈圆形黑褐色病斑,叶部老病斑中间枯死变灰白色,其上轮生小黑点,后期穿孔脱落。果实发病往往提前脱落,接近成熟期的果实,病斑易从中间开裂,油茶果实被炭疽病侵染后,种子的含油量下降一半。果实、叶片发病后轮生明显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这是识别该病重要的外观特点。
二、发病规律
1. 病菌主要来源和越冬场所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油茶树各受侵害部位越冬,或以分生孢子越冬,树体上的越冬病菌是翌年主要初侵染来源。
2. 传播途径 病菌借助雨水、风力、害虫扩散传播。
3. 病菌侵染途径 病菌侵染的途径较多,可以通过自然孔口如气孔侵入或表皮直接侵入,但伤口更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4. 侵染潜育期 侵染潜育期的长短与温度关系十分密切:气温低,潜育期长;气温高,潜育期缩短。果实炭疽病潜育期在15℃时需15天左右,在28℃时仅需要5天。
5. 发病盛期 油茶炭疽病发病盛期在4~10月,7~9月蔓延最快、为害最重。新梢、嫩叶、叶芽萌动期、花芽分化始期等,植物组织柔嫩,有利于病菌的侵染。果实的严重发病盛期为每年的8~9月。
6. 病害流行因素 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主要有环境温度、雨水、湿度、品种抗性、管理技术等方面。
①温度。果实病害初始发病温度在15~19℃,最适温度为24~30℃,温度主要影响炭疽病开始发病的时间。
②湿度。炭疽病菌的孢子分散、传播和侵入都离不开雨水或较高的湿度,炭疽病与雨水或油茶园内的湿度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湿度是影响病情发展及流行的最主要环境因素。在适宜发病的温度基础上,当年的降雨次数与降雨量直接影响到病害的发生程度,春季梅雨季节长、夏季雨水多的年份发病必将严重;相反,雨水少或干旱的年份病害将大为减轻。
③立地条件。油茶炭疽病与立地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就病害发生程度而言,一般丘陵区重于山区,低山区又重于高山区;阳坡、山脚、林缘处重于阴坡、山顶和林分内;林分密度大的重于林分稀疏的;成林重于幼林;在油茶林内套作高秆作物的重于套作矮秆作物或不间作的;偏施氮肥如单施尿素虽然结果数量多,但病情指数提高,采收前大量落果,产量反而下降,而施钾肥(氯化钾)有助于减轻病情,增加产量。
④与果皮颜色有关。油茶品种的果皮颜色与炭疽病的抗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规律是红果类油茶抗性强,青果类型抗性弱,杂色果病果率介于两者之间。
三、综合防治技术
油茶炭疽病由于初次侵染源广、受害部位多、发病时间长、为害面积大,加之油茶多分布在山区,施药操作比较困难,在防治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加上油茶炭疽病又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病害,短期内难以轻易消灭,因此,对该病的防治要有长期而周密的计划,注意防治策略,以预防为主,采用综合治理措施。首先做好调查,确定防治区域,注意防治重点,采取重点防治和一般防治相结合。在防治措施上应以农业防治技术为基础,辅之以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1. 选育抗病良种 防治油茶炭疽病的根本性措施是选育抗病良种,良种是丰产的基础,是高产、优质、高效的前提。应选择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果大、皮薄、出籽率高、出油率高、产量高、抗性强并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油茶品种。无性系良种具有产量高、抗性强、经济性状稳定等优点,应选择花期、生物学特性相对一致的5个以上无性系配置造林。目前各地无性系列主要有赣无系列、长林系列、赣油系列、湘林系列、桂无系列等。
2. 清除油茶园内的病源 清除油茶林中的严重感病株,在冬季挖除烧毁,或于次年春季嫁接更换抗病的树冠。同时结合冬季和夏季修剪,剪除树上各发病部位,特别注意剪除发病的新梢,摘除早期的病果和病叶。
3. 结合油茶林地冬、夏季垦复消灭病原菌 冬季垦复一般深挖30~40厘米,达到“土块翻边,草根朝天”,可以消灭土壤中的病虫害。夏季垦复是浅锄,深度一般为10~15厘米,及时消灭杂草,防止土壤干旱,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植株抗性,同时清除病枝、病叶、枯梢、病蕾及病果,减少病原菌再次侵染。
4. 加强抚育管理 一是合理种植密度。无性系油茶结果树体,栽植规格采用的行株距为3.0米×2.0米,每亩110株左右。保持油茶植株间枝叶不相衔接的密度,郁闭度在0.7以下为宜。二是林内避免种植高秆或半高秆作物,以利于油茶林的通风透光。三是油茶林应当间作绿肥,追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勿偏施氮肥。四是通过垦复、修枝及水肥管理等措施,尽量避免油茶结果的大、小年现象,连年均衡结果对保持树势、提高产量和减轻病害都十分有利。
5. 药剂防治 注意适期喷药,以预防为主。波尔多液是一种自用自配的保护性杀菌剂,是防治油茶叶、果病害的常用药剂,为天蓝色、微碱性悬浮液,有效成分为碱式硫酸铜。一般在病害发生前喷雾,能够起到预防保护作用。药液喷在油茶树上后,生成一层白色的药膜,可有效地阻止孢子萌发,防止病菌侵染,提高树体抗病能力,且黏着力强,较耐雨水冲刷,具有杀菌谱广、持效期长、病菌不会产生抗性、对人和畜低毒等特点。花期(10~11月)、春季萌芽抽梢期(3月上中旬至4月上中旬)、果实发病盛期的8~9月是油茶炭疽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萌芽前,用1%波尔多液对全树喷雾预防保护;萌芽充分展叶后,用1%波尔多液对全树喷雾预防保护;芽、叶、梢发病初期用20%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200毫克/千克或30%爱苗2000倍液对全株喷雾;果实发病盛期的6~9月,喷洒1%波尔多液预防保护。
(作者联系地址: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井冈山农业科技园管理委员会 邮编:343016)
一、发病特点
油茶炭疽病是一种真菌病害,油茶的地上各幼嫩部位均可受害,以果实、叶片为主。果实发病初期为褐色小点,以后扩大成圆形,中央灰褐色,边缘黑褐色,严重时全果变黑,后期病斑凹陷,其上有轮生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天气潮湿时,小黑点处可产生淡粉红色、黏稠状物的分生孢子。叶片发病多自叶尖和叶缘处发生,呈圆形黑褐色病斑,叶部老病斑中间枯死变灰白色,其上轮生小黑点,后期穿孔脱落。果实发病往往提前脱落,接近成熟期的果实,病斑易从中间开裂,油茶果实被炭疽病侵染后,种子的含油量下降一半。果实、叶片发病后轮生明显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这是识别该病重要的外观特点。
二、发病规律
1. 病菌主要来源和越冬场所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油茶树各受侵害部位越冬,或以分生孢子越冬,树体上的越冬病菌是翌年主要初侵染来源。
2. 传播途径 病菌借助雨水、风力、害虫扩散传播。
3. 病菌侵染途径 病菌侵染的途径较多,可以通过自然孔口如气孔侵入或表皮直接侵入,但伤口更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4. 侵染潜育期 侵染潜育期的长短与温度关系十分密切:气温低,潜育期长;气温高,潜育期缩短。果实炭疽病潜育期在15℃时需15天左右,在28℃时仅需要5天。
5. 发病盛期 油茶炭疽病发病盛期在4~10月,7~9月蔓延最快、为害最重。新梢、嫩叶、叶芽萌动期、花芽分化始期等,植物组织柔嫩,有利于病菌的侵染。果实的严重发病盛期为每年的8~9月。
6. 病害流行因素 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主要有环境温度、雨水、湿度、品种抗性、管理技术等方面。
①温度。果实病害初始发病温度在15~19℃,最适温度为24~30℃,温度主要影响炭疽病开始发病的时间。
②湿度。炭疽病菌的孢子分散、传播和侵入都离不开雨水或较高的湿度,炭疽病与雨水或油茶园内的湿度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湿度是影响病情发展及流行的最主要环境因素。在适宜发病的温度基础上,当年的降雨次数与降雨量直接影响到病害的发生程度,春季梅雨季节长、夏季雨水多的年份发病必将严重;相反,雨水少或干旱的年份病害将大为减轻。
③立地条件。油茶炭疽病与立地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就病害发生程度而言,一般丘陵区重于山区,低山区又重于高山区;阳坡、山脚、林缘处重于阴坡、山顶和林分内;林分密度大的重于林分稀疏的;成林重于幼林;在油茶林内套作高秆作物的重于套作矮秆作物或不间作的;偏施氮肥如单施尿素虽然结果数量多,但病情指数提高,采收前大量落果,产量反而下降,而施钾肥(氯化钾)有助于减轻病情,增加产量。
④与果皮颜色有关。油茶品种的果皮颜色与炭疽病的抗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规律是红果类油茶抗性强,青果类型抗性弱,杂色果病果率介于两者之间。
三、综合防治技术
油茶炭疽病由于初次侵染源广、受害部位多、发病时间长、为害面积大,加之油茶多分布在山区,施药操作比较困难,在防治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加上油茶炭疽病又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病害,短期内难以轻易消灭,因此,对该病的防治要有长期而周密的计划,注意防治策略,以预防为主,采用综合治理措施。首先做好调查,确定防治区域,注意防治重点,采取重点防治和一般防治相结合。在防治措施上应以农业防治技术为基础,辅之以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1. 选育抗病良种 防治油茶炭疽病的根本性措施是选育抗病良种,良种是丰产的基础,是高产、优质、高效的前提。应选择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果大、皮薄、出籽率高、出油率高、产量高、抗性强并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油茶品种。无性系良种具有产量高、抗性强、经济性状稳定等优点,应选择花期、生物学特性相对一致的5个以上无性系配置造林。目前各地无性系列主要有赣无系列、长林系列、赣油系列、湘林系列、桂无系列等。
2. 清除油茶园内的病源 清除油茶林中的严重感病株,在冬季挖除烧毁,或于次年春季嫁接更换抗病的树冠。同时结合冬季和夏季修剪,剪除树上各发病部位,特别注意剪除发病的新梢,摘除早期的病果和病叶。
3. 结合油茶林地冬、夏季垦复消灭病原菌 冬季垦复一般深挖30~40厘米,达到“土块翻边,草根朝天”,可以消灭土壤中的病虫害。夏季垦复是浅锄,深度一般为10~15厘米,及时消灭杂草,防止土壤干旱,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植株抗性,同时清除病枝、病叶、枯梢、病蕾及病果,减少病原菌再次侵染。
4. 加强抚育管理 一是合理种植密度。无性系油茶结果树体,栽植规格采用的行株距为3.0米×2.0米,每亩110株左右。保持油茶植株间枝叶不相衔接的密度,郁闭度在0.7以下为宜。二是林内避免种植高秆或半高秆作物,以利于油茶林的通风透光。三是油茶林应当间作绿肥,追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勿偏施氮肥。四是通过垦复、修枝及水肥管理等措施,尽量避免油茶结果的大、小年现象,连年均衡结果对保持树势、提高产量和减轻病害都十分有利。
5. 药剂防治 注意适期喷药,以预防为主。波尔多液是一种自用自配的保护性杀菌剂,是防治油茶叶、果病害的常用药剂,为天蓝色、微碱性悬浮液,有效成分为碱式硫酸铜。一般在病害发生前喷雾,能够起到预防保护作用。药液喷在油茶树上后,生成一层白色的药膜,可有效地阻止孢子萌发,防止病菌侵染,提高树体抗病能力,且黏着力强,较耐雨水冲刷,具有杀菌谱广、持效期长、病菌不会产生抗性、对人和畜低毒等特点。花期(10~11月)、春季萌芽抽梢期(3月上中旬至4月上中旬)、果实发病盛期的8~9月是油茶炭疽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萌芽前,用1%波尔多液对全树喷雾预防保护;萌芽充分展叶后,用1%波尔多液对全树喷雾预防保护;芽、叶、梢发病初期用20%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200毫克/千克或30%爱苗2000倍液对全株喷雾;果实发病盛期的6~9月,喷洒1%波尔多液预防保护。
(作者联系地址: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井冈山农业科技园管理委员会 邮编:34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