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迷信的保健品

来源 :文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sh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季,被认为是传统的进补季节。如今,各种养生保健产品可谓名目繁多数不胜数。其实,中国古人同样重视养生保健,当然,历史上因“补品”过量导致伤身折寿甚至中毒而亡的也不鲜见。
  秦汉人青睐“五色药石”
  中国古人为何对进补很在意?这可能与传统的“阴阳学说”有关。古代认为当阴气过盛的冬季和阴气不足的夏季来临时,可以通过进补以达到强筋健骨、延年益寿的愿望。
  秦汉时期人们特别在乎这一点。从《神农本草经》所记来看,在今天也被当成高级补品的人参,在当时已被作为保健良品来消费了。秦汉人还将羊鞭、牛鞭这类动物生殖器视为大补之物,这种“补阳”原理,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养生保健帛书《十问》里就曾提及。
  而当时最高级的补品,要属以“长生不老药”为代表的所谓灵丹妙药。秦始皇嬴政便很重视养生,他曾派人率数千童男童女(一说500名),到东海蓬莱仙境寻访“神药”。
  秦汉时期人们迷恋的不老补药,到底是些什么东西?经考证,都系将丹砂、水银、铅丹等矿物质烧炼,经化学反应后所得的物质。当时最受有钱人青睐的这些“补品”,有紫水晶、硫黄、雄黄、褚石和绿松石五种矿物质,被视为“五石之精”,又称“五石人参”,通称“五色药石”。1983年发现的南越王赵眜墓中,曾出土了五色药石。
  这些“大补品”实际是大毒药,成分中大都含有程度不同的有毒物质,少量服用问题不大,有时还有益处,但多了或长期服用,不仅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伤身折寿。
  魏晋人迷信“五石散”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食养生补品成为有钱人、文人雅士的消费时尚。这一时期,以药石为基本成分的这类“补品”最受欢迎。
  当时最高级且最流行的是“五石散”。此品又名“寒食散”,据东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所记,系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五味药物制成。鲁迅生前对此也有研究,认为五石散的基本成分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此大补方在汉代即已出现,但到三国,由于曹魏尚书、玄学家何晏的大力推广,在官场上和有钱人中间开始流行,服用五石散成为魏晋富人的标志,包括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思想家嵇康在内,好多魏晋名人都是五石散的忠实消费者。
  五石散的效果立竿见影,服食后身体发热,但也有很强的毒副作用,服后心中烦躁,如火烧身,因此服食五石散是有严格讲究的:必须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故名“寒食散”。当药力散发时,一定要宽衣大帽,出户散步,故又叫“行散”、“行药”。
  因为保健补品消费市场很大,魏晋时出现了不少制药名家。葛洪便是这方面的专家,曾制成不少“仙药”,被后人誉为炼丹家、医药学家。他还根据《神农经》“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的说法,将“仙药”分出了不同档次,认为最高级的是仙丹砂,次则黄金,再次则白银。而真正的保健补品枸杞子、淫羊藿这些中药,则被他看作“下药”。
  唐代人热衷服食“大药”
  中国人对补品的迷信,到隋唐时代达到了高峰。这一时期,炼丹手法花样翻新,保健补品种类丰富。如,有的用猪牙和十一月采的皂荚,烧炼取灰霜,制成名叫“荚天生牙”的保健药品。甚至连大小便都曾被唐代人拿来炼制补品,有一种叫“铅汞”的丹药,便是用童男童女的大小便烧淋取霜而成。当然,这样的大小便是有讲究的,系吃了盐、硇砂后的排泄物。
  这些丹药,唐代人俗称为“大药”。当时有钱有势的人都以服食大药为荣,许多官员、文人成为唐朝保健品市场的消费主力,有的人甚至自己动手采炼补药。《海客论》中形容,当时喜欢服用保健品的人群 “如此之流,如麻如蚁”。
  唐代散文家韩愈曾亲眼看到许多大臣、同僚因服丹药中毒死亡的事件。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著名诗人也都是唐代保健补品的追捧者。李白在青少年时代就爱好神仙之道,迷信仙丹补药,退出官场后游走各地,求仙访道,拜师炼丹。他登上泰山之巅后说“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因为这类“补品”吃得太多,造成慢性中毒,李白死前是胸背生痈,脓疮腐化,胸壁穿孔,“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痛苦万分。
  唐朝皇帝更迷信进补 “多饵丹药”。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等,都曾召来大批炼丹道士进驻宫中,为他炼制长生大药。李世民甚至找到外国方士、天竺(今印度)人罗迩娑婆为他炼丹。李治刚当上皇帝便广征天下奇人入宫,合炼黄白仙丹。后来潘师正、刘道合两位炼丹高人,给他炼出了神药“大还丹”(人工还原合成的红色丹砂),成为当时皇家最高级的补品。但李治嘴贪,服食过量,致急性中毒而亡。
  宋元达官显贵“养巨鹿日刺其血和酒以饮”
  宋元时期,以动物乳汁、血液为代表的液体补品开始流行。这种保健品消费趋势,其实在唐末已经出现,当时称为“饮子”,即现代所说的保健饮料。五代王仁裕在《玉堂闲话》中便提到长安(今西安)西市的一家饮子店生意做得特别好,所售饮子能治疗“千种之疾”,当时就是当补品来卖的,“百文售一服”。
  真正的有钱人、贵族中间则盛行喝鹿血。当时有钱人家干脆自家养鹿。《清波杂志》中记载了不少宋代的名人轶事,书里便提到了时人为进补而养鹿一事:“士大夫求恣嗜欲,有养巨鹿,日刺其血,和酒以饮。”有的人家甚至养了成百上千头鹿,由此可见宋元时期的人们对鹿血保健功能的迷信。
  明代,有钱人的保健品消费观念似乎有所倒退,汉唐流行的药石一类固体补品又有了市场,炼丹之风再起。明代有钱人服食丹药成为一景,从皇帝、大臣到太监,甚至一般官员,都相当迷恋烧炼之术,《明史》、《明实录》里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因为皇帝好这一口,不少方士又吃香了。南阳一位叫梁高辅的80多岁方士给朱厚熜所炼制的丹药中,还含一种特殊的成分:女孩初潮时的经血。这种用经血焙制出来的“红铅”,被吹作有长生不老之神效。为此,朱厚熜让太监从民间挑选了一批小女孩,养于后宫,目的就是取经血用。
  实际上,明清时的不少大补药都是壮阳药,而历代皇帝常用的“大补品”其实也多系这类东西。从孙静庵所著的《栖霞阁野乘》“圆明园内发现之房中药”来看,清朝皇室也是这样。有一次,“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人物、晚清大臣丁宝桢进宫,就误食过制成葡萄状的这种“补药”。清朝皇帝喝鹿血,其实也是将其当壮阳、养生补品来服的。
  (责任编辑/亚 闻)
  (电子邮箱:2003xyw@163.com)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要探索服务地方与服务行业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在实训基地、教材、课程结构等方面创设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有效提升职业学校服务地方
他和她居住在美国乡下的一个小镇,他们的感情真好,在她38岁时,他们的两个儿子一个12岁,一个8岁,活泼可爱,每天日落的时候,他就带着两个小家伙在庄园的林地捕鸟雀。  然而他却特别
摘 要: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以来,教育成本分担向个人和家庭倾斜,居民教育支出大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其他消费。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从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收益率不再增长反而逐年下降。本文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对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得出了结论:对城镇低收入家庭而言,让子女接受紧缺专业的职校专科教育才是明智之举。  关键词: 高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目的:对比分析丹参注射液和低分子肝素钙对胎儿生长受限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120例胎儿生长受限(FGR)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于高校思政教学来说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前,中国畜牧业发展特别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面临着严峻形势,任务艰巨.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
1.引言  我国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对物流行业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历史重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宽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求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以扎实,更要求具备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培养的人才在进入企业工作投入岗位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能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