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要求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h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标》中明确提出来,这不仅是《课标》体现义务教育性质的重要表现,也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
  一、了解《课标》要求,把握教学方法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1、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
  《课标》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教学《课标》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课标》》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经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推动信心。如初中几何第三册中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教学思想,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但《课标》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否则,教学效果将是得不偿失。
  2、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
  关于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内涵与外延,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其实,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课本引入了许多数学方法,比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处置,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二、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要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渗透“方法”,了解“思想”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2、训练“方法”,理解“思想”
  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引导学生先研究底数、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和运算结果,从而归纳出一般方法,在得出用a表示底数,用m、n表示指数的一般法则以后,再要求学生应用一般法则来指导具体的运算。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重要作用。
  3、掌握“方法”,运用“思想”
  数学知识的学习要经过听讲、复习、做习题等才能掌握和巩固。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另外,使学生形成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必须建立起学生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这更需要一个反复训练、不断完善的过程。
  4、提炼“方法”,完善“思想”
  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其他文献
学校体育教学必须面对全体学生 (包括体育“差生”) ,本文针对体育“差生”的身心特点就教学中教师如何使一些“差生”进步 ,更快地掌握学习内容进行分析
老油田由于开发年代久远、测井系列老、水淹特征复杂等实际情况,给测井二次解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老君庙油田L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地质统计学领域的变差函数块金效应对电阻
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能为教师顺利进行语文教学创造积极的条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探究知识,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思维等不断增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制约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实现良好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而且识字量较大,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采用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掌握多样的识字方法,促进学生识记效果的提高。我在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实践中,努力把握这个重点,狠抓识字、写字,并进行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领悟了低段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无穷魅力。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句话道
藏文的阅读,又是藏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笔者研究了藏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撰文如下。藏文阅读分为泛读和精度。泛读是让学生粗略地阅读,或者知晓大意,或者了解内容梗概。精读是对文章字斟句酌地读,是对文章从文字到内容理解地读。精读有助于学生对于重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和体会,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其对于汉语言的语境语感能力,通过精读,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构思和内容及气势的整体感触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藏文
音乐创作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融节奏、节拍、旋律、歌词等音乐知识于一体,对于学生学习、巩固、运用音乐知识,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探索科学有效的音乐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课改的实践中,在音乐创作教学模式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以致尽快地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探索者。  一、循序渐进原则下的“模仿——改编”模式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作主要
<正>1充满&#39;爱&#39;的课堂,快乐的源泉教师要关心、爱护、信任、尊重、赏识每一个学生,并注重因材施教,没有歧视,没有偏见,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智慧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需要从多方面做好建设工作,在硬件设施上作好准备的同时,我们更要为学生的学习从软件上下功夫,我们提出课堂内软环境的建设不仅可以给学生营造学习的环境,更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学习从广度与深度上得以加强。  【关键词】软环境 建设 操作 原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过程,数学课堂的结构与思想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观
一、问题的提出了解学生的课外读物。因为我们进行农村小学群文阅读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群文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
增效提质,避免无效课堂,减少低效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并获得成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