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三全育人”实践经验借鉴及路径

来源 :教育观察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chenz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三全育人"作为涉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健全人格的培养,实现的是"全人教育"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顺应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在特征。以某高职院校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三全育人"优秀实践为例,研究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为高职院校进行"三全育人"实践探索提供启示。
其他文献
<正>“1~5的认识”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阶段全面、系统地进行数的认识的起始课,在整个数学学习中具有基础作用。本节课作为数概念教学的种子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操作活动掌握数数、写数、计数等基本技能,感悟自然数列的特征,形成简单的推理意识,以结构化视角认知数的概念的本质。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进行了多次教学实践,下面呈现两次典型的教学过程及思考。
期刊
生物制剂在风湿免疫病中应用广泛,表现出非线性药动学特征,且血药浓度在个体内和个体间呈较高的变异。治疗药物监测(TDM)可通过检测生物制剂的血药浓度和抗药物抗体指导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但因缺少指导性文件尚未常规开展TDM。本文从风湿免疫病治疗领域生物制剂的现状、药动学特点、TDM的常用生物分析方法及生物制剂开展TDM的临床研究等方面概述最新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生物制剂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
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要结合学校发展的自身情况,统筹协作,建立完善育人体制机制和监督、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创新实践平台和育人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新格局。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对教师工作过程及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形成技术环境下教师工作压力问题。针对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技术对中小学教师产生的工作压力问题,研究深入揭示了内部因素(自我效能感、TPACK水平)和外部因素(工作负荷、技术入侵、技术复杂、组织支持)引起中小学教师技术工作压力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压力缓解策略,为教师队伍建设及发展提供参考。
新商业时代,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变革对人才培养要求提出新挑战,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对新商科内涵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升级、数智化信息技术、产教协同需求等驱动因素深入分析,H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数智赋能、跨链融通”为特征的产教协同数智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含专业基础、信息技术、跨学科自选、创新创业和思政教育五大实践课程模块,并从机制创新、技术支持、团队建设等方面完善平台服务保障系
虹桥商务区 08 号地块秉持“绿色建筑”“分享经济”“健康生活”的理念,打造办公、居住和商业功能复合的共享社区。通过因地制宜的生态环境营造、采取被动式节能技术、复合高效的多种能源综合利用和经济高效的资源有效使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社会和环境效益。最后,提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的综合成本评估,有助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功能复合的共享社区实践为未来建设健康社区提供经验。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为运动控制系统、电力控制系统、机械控制系统等多种实际工程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建模、分析和设计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方法论出发,重点培养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从高校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必要性与“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出发,重点论述如何
数字化时代,组织和个体都对工作场所学习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工作场所学习需要适配数字技术,实现系统性的数字化转型。活动理论作为工作场所学习领域的理论基础,其对工作场所学习及其系统变革均具有极强的解释力。构建学习型组织是工作场所学习的核心命题,工作场所学习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就是构建持续自我变革的学习型组织。因此,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学习型组织的维度,可提炼出工作场所学习
目的:观察顺铂热灌注化疗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佳木斯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中晚期HCC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TACE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顺铂热灌注化疗治疗,比较两组肿瘤控制率、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
<正> 本文所指的西秦岭,大体是宝成铁路以西的甘肃南部山区。 西秦岭的晚古生代地层相当发育,同时因为在区域地质上处于昆仑山、南祁连山以及华南、华北区的连接处,无论是大地构造或是古生物地层方面,都是很有意义的。 新中国成立前,本区的地层工作以叶连俊、关士聪(1940~1941)的调查工作为代表,其范围主要在岷县、武都、徽县、成县及陕西风县、略阳一带,在其报告中对石炭系作了初步划分。 1958年,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