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的时范畴是二分时抑或三分时?——跨语言显赫时的类型与扩张视角

来源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ri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对英语的时范畴是二分时还是三分时争论已久,本文从世界语言显赫时的类型和扩张视角来探究英语的时类型.研究发现:1)世界语言的显赫时范畴共有二分时、三分时、多分时三种类型;2)英语的显赫时不是过去/非过去的二分时,而是过去/现在/将来的三分时,在典型过去/非过去类型的语言中,含非过去语素的小句兼表现在时和将来时,英语的现在时形式没有此功能;3)显赫时的扩张性具有跨语言普遍性,验证了语言库藏类型学有关显赫范畴及其扩张的理论构想.
其他文献
引入一组新的记号,给出严格对角占优M-矩阵及其逆矩阵元素关系的不等式,得到了逆矩阵的无穷大范数的上界估计式。给出矩阵A最小特征值的下界,从理论上证明了新估计式改进了某些现有文献的结果,同时数值算例说明了新估计式更精确。
外壳名词大量存在于学术体裁中,因其独特的人际功能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语料库方法,以工学期刊英文摘要中的外壳名词为研究对象,对比中国作者和本族语作者外壳名词的使用差异,着重考察各语步上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及人际表达功能.结果表明:中国作者所使用的外壳名词在总体使用频率上远少于本族语作者,且各语步上,二者对外壳名词的使用数量以及通过外壳名词所表达的立场和评价也表现出差异.背景语步和目的语步上,中国作者对评判事物特征的外壳名词使用不足;方法语步和结论语步上,中国作者外壳名词的使用数量总体偏少,还需增强外
目的:为学校与家庭教育有效地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复原力干预途径提供实证支持。方法:运用调节聚焦量表、心理复原力量表与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式对贵阳市某两所中学1111名初高中生进行匿名施测。结果:(1)促进聚焦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防御聚焦显著负性预测心理复原力;(2)家庭功能在促进聚焦与心理复原力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3)家庭功能在防御聚焦与心理复原力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青少年心理复原力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建设,注重培养青少年积极思维模式。
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家庭因素[家庭客观经济地位(SES)和父母教育卷入]及个体因素(心理素质)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SES问卷、父母教育卷入问卷、儿童心理素质问卷和长处与困难问卷,对1196名4至6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儿童问题行为与其家庭SES(r=-0.240,P<0.01)、父母教育卷入(r=-0.230,P<0.01)和儿童心理素质(r=-0.277,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教育卷入与儿童心理素质在家庭SES和儿童问题行为间起链式中介作用(β=
《文化大传统与中国早期文论精神》彰显文学人类学近十多年来尝试的中国文化理论诉求和知识创新。这体现为文化还原效应,即“由小到大”;以及文化反观效应,即“由大观小”。前者指突破文献史学观的局限而进入到无文字的史前文化世界,重新确认文化源流现象;后者指从文化大传统新知识出发,重新审视后起的文字和文献知识所带来的认知启悟效果。对“道体”和“道心”的溯源,即为此例。
2021年7月23日,第十五届全国信息与电子学科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工业大学召开。会议紧密围绕科教融合育人、课程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挑战等内容进行交流。余金中研究员以知名科学家的学习和育人经历为导引,分享了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经验,进一步激发与会代表思考如何做好导师和进行科教育人;兰中文教授分析了课程体系建设中的“痛点”,并以电子科技大学在研究生课程建设中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为例,为建设金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彭木根教授总结了信通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并对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归纳梳理。
对话句法的理论发展和应用已进行了二十年,但它在诸多方面,如关于对话句法现象和共鸣的定义、对话性和互文性的范围、对话句法关系和单位的定义和描述、句法结构分析和映射结构图的改进、共鸣原则与诸多语用原则的共存关系、认知方面的探讨、理论的应用、证明和验证等等,还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复杂性研究范式看,语言是一个有机而非机械符号系统.在有机观下,本文尝试提出解决功能句法分析中存在的不一致性、繁琐性和冗余性问题的方案.文章指出,语言系统形式层的核心概念是语法范畴,包括语法单位、结构成分和形式项;核心思想是语法关系,包括构成、组成、填充、说明和重合;语法描写和分析应尊重语言作为有机符号系统所具有的特点,包括采纳有机级阶思想和有机结构标准等,是简则简,是繁则繁.
否定是否有歧义尚无定论.单义派的一些研究试图通过证明元语否定标记的缺失推翻否定歧义说.为了反驳这一论断,进而证明否定语用歧义的存在,本文以汉语的“是”为例,在元表达框架内证明某些常见于元语否定的语言形式并不是专门的元语否定标记.借助三域理论,本文进一步证明否定在行、知、言三域的语用歧义.为了标识否定所处的认知域,某些元语言否定需要特殊的语言形式,这些形式不但不能推翻否定歧义,反而证明了语用歧义的存在.
我国外语教育一直偏重教学实践,轻于理论建设,缺乏明确的学科依托,这已成制约其深入发展的主因之一.因此,强化外语教育理论架构,思考外语教育理论属性,探讨外语教育学科归属,对外语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外语教育学这一新兴学科与应用语言学、教育语言学、二语习得、他语人英语教学和外语课程与教学论的异同,凸显外语教育学的独特性和必要性,为构建外语教育学的独立学科地位奠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