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检察机关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鉴于法学界关于非法证据界定的主张迥异,本文一改以往“言词”、“物证”等证据种类的研究路径,从考辨非法证据之“非法性”内涵切入,提出我国非法证据以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新概念,缕析我国检察机关排除主体的资格定位,并从实体和程序的不同视角,对检察机关排除非法证据规则的确立与完善进行了些许构思。
  关键词:刑事诉讼;检察;证据;排除;规则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现代法制国家普遍采纳的一项证据规则。当前,在我国对“刑事非法证据的排除”已成热门话题。本文结合检察实务,拟就检察机关构建和通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刑事诉讼范畴内略陈己见,以期对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证据制度有所裨益。
  
  一、刑事诉讼证据及非法证据的界定和分类
  概念上的分歧,往往是研究路径和结果迥然不同的源头。探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首先必须对证据、非法证据的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在法律制度、司法实践和法学理论上,对于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历来争鸣不休。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种意见:一是证据事实说。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第l款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牛津法律大词典》对证据一词的解释为:“事实,从事实中推断出的结果及陈述。这些事实、结论和陈述有助于法院或其他调查主体确信某些尚不知道但正在调查之中的事实和情况。”据此,刑事诉讼证据应该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二是证据材料说。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第2款又规定了七种证据形式,并规定:“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由此,证据的内在规定性不仅是一种事实,同时也指证据事实的载体即证据的形式。三是证据手段说。国外学者经常使用此界定方法。如法国《拉普斯大百科全书》对证据的定义是:“证据就是为了确定某一个法律事实的真实情况(或某一文件的存在)所使用的手段”。证据事实说忽视了承载内容的形式要件,证据材料说忽视了证据赖以存在的实体内容,证据手段说则强调证据作为证据手段的功能。综上,本人倾向于将证据界定为“证据是指以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为表现形式,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即证据应是证据形式与证据内容的有机统一。
  “非法证据”是我国证据理论中的特有概念。对于非法证据中“非法”含义的解释,认识也不统一。一种意见认为,非法证据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违反国家宪法和刑事诉讼法关于收集证据应遵守之原则和程序的规定所取得的证据,即违法取得的证据。第二种意见认为,非法证据不应仅限于违法取得的证据,如《中国法学大辞典(诉讼法学卷)》将非法证据释义为:“不符合法定来源和形式的或者违反诉讼程序取得的证据材料。”第三种意见认为刑事证据是事实上的证据与法律上的证据的统一。凡违法取证、形式和内容非法的证据都属非法证据。本人认为所谓非法证据应是不符合法律关于证据合法性规定的证据。我国刑事证据的合法性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1、证据必须具有合法形式。2、证据必须是由法定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收集和运用。3、证据必须有合法的来源。4、证据须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因此,本人所持观念为:凡不符合《刑事诉讼法》对上述证据合法性要求的证据,即为非法证据。
  
  二、非法证据排除实体规则的检视和运用
  (一)“形式非法的证据”的排除。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章第42条明确规定证据有七种形式,即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本人认为,除此七种形式以外的证据形式,在没有其他证据佐证其真实的情形下,均应予以排除。对于证据内容合法,具有客观性、相关性,但证据形式不合法,则可以采用补救措施使其表现形式合法化,再作为证据使用。
  (二)“非法定人员收集的证据”、“ 非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的排除。1、收集或提供的主体不合法的非法证据,如由非侦查人员或非法律规定的其他人制作的勘验检查笔录,以及非由司法人员依法提供的鉴定结论等,均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如果这种证据材料反映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可以作为线索由法定人员采用合法程序和方法重新取证。这是因为转化这类“证据”不涉及对被告人的权利侵犯问题,又因其具有一定的证据力,完全可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使其具有证据效力。2、对非法收集、提供的言词证据,主要包括以刑讯逼供、引诱、欺骗及其他不正当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被害人陈述等,应一律否定其证据效力。3、对于违反搜查、扣押程序或其它法定程序而获得的证据,其效力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非法因素不必然导致影响证据的真实性,对此非法证据应予使用,反之即不能使用。
  (三)“未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的证据”的排除。由于该证据不具备证据的客观性和相关性,没有事实上的证明能力,即使其表现形式、取证人员与程序等合法,也不能作为证据采用。
  
  三、关于检察机关排除非法证据程序的构想和建言
  (一)非法证据排除的启动程序。一是自行启动。承办检察官通过对全案证据材料的审查,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被害人及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调查复核案件证据,介入侦查或者参加侦查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等多种途径,发现是否存在违法取证的情况。二是申请启动。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以及他们委托的人可以依法向检察机关反映违法取证的情况,有权提供相关的证据,审查案件的检察官在获知非法取证情况后应当对相关证据进行调查核实。其他机关或组织可以依法向检察机关反映非法取证情况,审查案件的检察官在获知非法取证情况后应当对相关证据进行调查核实。
  (二)非法证据的排除程序。检察官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中如果有理由怀疑某一证据是非法证据的,应当立即向检察长汇报,由检察长决定是否开展必要的调查、核实工作。侦查机关应当提供证明被怀疑为非法证据具有合法性的证据,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以及他们委托的人、有关机关、组织可以提供非法取证的证据。在收集相应的证据后,承办检察官应当提出是否为非法证据,是否排除使用的意见。对承办检察官提出的意见,由检察长决定是否采纳该意见;检察长难以作出决定的,应当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三)非法证据排除后的救济程序。检察机关在作出非法证据排除决定后,应当告知侦查机关、反映非法取证的人和机关、组织。在审查逮捕阶段,由于受到审查期限的制约,不能申请复议。但是如果排除非法证据导致不批准逮捕的,侦查机关可以在针对不批准逮捕决定提起的复议中一并提出审查要求。在审查起诉阶段,侦查机关、反映非法取证情况的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可以申请复议。如果由于排除非法证据导致不诉决定的,被害人可以在针对不诉决定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中提出审查要求。但是检察机关作出不予排除的决定不影响在提起公诉后被告人向法院提出排除申请的权利。检察机关作出的排除决定不影响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中以该证据作为控告依据,也不影响作为认定民事责任的证据。检察机关对非法证据的排除一般实行终局性排除。在审查起诉阶段决定排除的非法证据不作为认定犯罪的依据,也不再移交人民法院作为指控犯罪的依据。
  总之,诉讼证据制度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是法治社会企图通过程序性技术来限制和矫正公权的移位与恣意滥用,消除文明社会中的野蛮侦查、新型采证带来的新的危险的一项救济措施。本文仅是抛砖引玉,我们理应汲取和顺应世界先进法律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在理论上探索、在立法上跟进、在实践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从而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证据制度。
  
  参考文献:
  [1]陈一云,《 证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2]张智辉主编:《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3]杨宇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4]肖晗,《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5]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6]J·B·道森,《英联邦成员对非法取得的证据采证问题的若干法律规定》,《国外法学》,1985年第4期。
  [7]李学宽、汪海燕、张小玲,《论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效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政法论坛》,2000年第1期。
  [8]覃如雕,《检察机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探讨》,光明网,2007年。
其他文献
摘 要:全面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上尤其重要。在执行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上,检察机关存在一些问题。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上,要改革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办案方式。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指定专门检察人员或者设立专门机构办理。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工作机制,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原则上实行分案处理。对因犯罪情节轻微决定不起诉的未成年人,要落实帮教措施。  关键
期刊
近年来,丰县检察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充分履行检察职能 ,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针对丰县农村人口较多、农业经济比重较大、涉及农村、农业、农民“三农”案件较多的情况,从改善和保障民生这个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入手,主动服从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力提供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法治丰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严厉打击涉农刑事犯罪,努
期刊
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全面、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工作原则。这是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指明了方向。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必须正确处理五个关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一、正确处理“统”与“分”的关系,全面把握反腐倡廉建设的系统性。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和系统工程。党的十七着眼于党的事业的新
期刊
摘 要:罚金刑具有其它刑罚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其存在有着独特的价值。我国应积极借鉴域外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扩大现行刑法的罚金刑配置范围,确立科学合理的罚金刑裁量原则,建立符合国情的罚金刑易科制度。  关键词:罚金刑;配置范围;裁量原则;易科制度    罚金刑滥觞于20世纪,是指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在西方,它被视为“减轻国家建筑监狱经费最合理的方法”、是“
期刊
检察公信力是人们对于检察机关职能行为的信任程度,是检察机关的公共影响力,它关系着检察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关系着和谐社会构建的成效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形成与发展,社会各阶层以及不同社会主体的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愈加错综复杂,各种新型的社会问题、社会纠纷不断涌现,使得检察机关的任务更加繁重。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检察公信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充
期刊
政法部门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力量,在打击犯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法队伍中的腐败直接损害了法治的权威,动摇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公正的信心,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政法队伍中腐败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是权钱交易,中饱私囊。政法干警利用特殊的身份或手中的权力,私分、占用暂扣物品、赃物。将执法权力商品化、市场化,为了获得金钱而出卖执法权力,有的贪污、受贿、敲
期刊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践效果  针对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自侦、自捕、自诉”缺乏有效外部监督的状况,顺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3年10月出台《关于实行人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下称《规定(试行)》,在全国检察系统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此举从理论上解决了公众对检察机关“谁来监督监督者”的质疑。  实践证明,人民监督员制度工作进展顺利。人民监督员制度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提高
期刊
2008年5 月,我院申报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研究——以苏北为例》课题,选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是: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逐步深入,现行法律对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障的重视程度已经大为提升,相比之下,法律对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日显不足。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的涉法涉诉上访事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害人因被犯罪侵害后,不能得到加害人的赔偿,又不能及时获得国家和社会的救济,生活陷入困境。法律应当进一
期刊
涉检信访是测量老百姓对检察机关工作状况满意度的重要依据,是对检察机关办案质量的检验,也是对法律实施过程、实施结果的反馈。近年来徐州地区集中处理涉检信访工作成效比较显著,两级检察机关共受理涉检信访130件,妥善处理102件,使一大批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得到解决,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在涉检信访案件中,赴省进京访的越级访仍占相当比例,而且近期又有上升的趋势,这既是涉检信访工作的
期刊
丰县检察院在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中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恪守“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办案原则,努力构建“捕、诉、防”一体化办案模式,积极探索办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新方法,不断完善适应新形式的青少年维权机制,努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收到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该院已连续六年被省检察院和团省委命名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    一、成立未检专案小组,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