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制度与公有制企业改革——评《改革后的选择——中国经济文明的历史逻辑》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f3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有制企业与市场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使二者之间协调与融合,一直为学术界与决策者所关注.王懋林与窦秀升的(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一书,从中国经济文明演进的历史逻辑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该书观点鲜明而不失理性,文风朴实而富有激情,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国家发展与公有制企业改革的期许和信心.是近年来公有制企业研究领域涌现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研究视角独特的力作.
其他文献
当代文学应不应当写史,能不能写好史?这是文学理论界曾引起争论的问题。本文秉着求实的精神,贯穿争鸣的思想,通过对新近出版的《新中国文学史》一书的有特色的评论,得出了当代文学应当写史,而且当代文学史能够写好的中肯结论;分析了新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文艺思潮论争、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流派与风格等问题。这是本书评的学术性之所在。
近几年有的同行、朋友又提出了所谓“中国哲学”学科的“合法性危机”的问题。“中国哲学”学科从创立到发展,已近百年,不断出现存在的“合法性”问题,最近又被渲染为出现了“危机”,这的确令人深思。
一个学科的发展,有基础性和前沿性两个不同方面。对于目前国内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我想就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意见。
近代以前,哲学被看做是笼罩一切的。步入近代,西方的走向是,各个具体学科力图摆脱哲学的空洞与玄想,走向经验、应用与操作。而传统中国,由于从来就没有过所谓(纯粹意义上的)“哲学”,因而,在近代,学人们走着与西方相反的道路,致力于清除传统思想史中伦理的、治理的具体内容,抽取出可以与西方相对应的“哲学”及其逻辑演变史。
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建设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一环,近几年来南京大学在进行“211工程”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各项工作,使学校在许多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哲学的存在已近一个世纪。然而,何为“中国哲学”依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加以辨析和澄明的问题。在学科的视域中,中国哲学通常被理解为研究的对象,这一理解的前提,是将中国哲学规定为历史中已经存在的形态(既成的形态):从逻辑上说,惟其既成或已然,始能成为研究与考察的对象。对中国哲学的上述看法,似乎更多地侧重于其历史的维度,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代哲学”、“中国现代哲学”等区分中,中国哲学便主要被视为历史中既成或已然的形态。
知识生产力的产生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一系列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知识生产力的出现,意味着知识或人的智力成为生产力的主导方面。与以往的生产力相比,知识生产力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以信息化的发展为前提的生产力形态实现了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以及一般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正> 近代以降,中国文化的新旧嬗替急剧加快。从宏观上把握这一过程,它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沦落,导致了新文化的酝酿;一方面是世界文化的渗透,催化了新文化的诞生。一般而言,论者对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茅给予了较多的注意,而对世界文化与新文化的联系则鲜有评述。本文从世界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国新文化的产生,并无意否认传统文化在新文化产生过程中的深层积淀,只是从多视角的角度出发,希望对这一文化质变过程给予更为充分的历史说明,如此而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