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直觉洞察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j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解题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形:对于某一问题老师还没有解释完毕,或者题目刚刚出来,学生就说懂了,会了,看出来了;也会有另一种情形:对于某些问题,老师已作了明显的提示,而有些学生还找不出头绪来,要花许多时间去分析。前者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直觉洞察力,后者则缺乏直觉洞察力。在教学中如果善于引导学生整体考察、总体假设、整体感悟就会培养学生的直觉洞察力,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一、整体把握
  
  直觉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思维的综合性,即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做出敏锐而迅速的判断,它省去了一步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去直接透视事物的本质,侧重于在整体上把握对象而不拘泥于某个细节。在解题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考察部分细节无从下手,整体考察则豁然开朗。例如;对32541这个五位数,能否改变各个数字的位置把它变为一个五位素数?分析:许多学生的做法是先排除个位数是2、5、4的情况,再逐一考察剩下的48种情形,用筛选的方法去解决,解起来比较麻烦,计算也比较繁琐。在教学时,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整体人手,把3、2、5、4、1五个数字认真考察,由3+2+5+4+1=15引导学生一眼看出不论怎样改变数字的位置,排出来的五位数一定是3的倍数,而不是素数,这样通过整体考察,反方向思考求解,得出的方法显得简单明快,不但易懂易记,而且学生的直觉洞察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总体假设
  
  总体假设就是利用直觉思维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判断性的假设,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人类历史上,许多数学难题包括猜想、定理等都是借助于假设,利用反证法得到结论或答案。如欧几里德利用总体假设的方法首先证明了“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一著名的定理。直觉思维的总体假设法是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洞察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应用题,使学生在解答时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到解题的方法。如果借用直觉思维的总体假设,则可帮助学生很快找到解题的方法。’
  如“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某饲养场养鸡兔共100只,如果数足数则为320条,问这个饲养场养鸡兔各多少只?学生接触问题后,茫然无措,无从下手,思维陷入僵局,多数学生思考处于停顿状态,不能继续下去,这主要是由于学生不善于整体把握所造成。针对这种情况,适当进行引导,鼓励学生不拘泥于问题的细节,从问题的总体上,大胆进行假设,“如果饲养场养的全部是鸡(或兔)那将会怎样呢?”学生通过总体假设,很快就会发现问题:“如果全部是鸡的话,那么足数就是100×2:200条,这与题目中足数有320条不符,”学生注意到这一问题就会继续思维“为什么足少了320-200=120条呢?”“噢,原来是把兔子全部假设成鸡看,就等于一只兔子少算了2条腿”从而得到应该有兔子;120÷(4-2)=60只。学生依据同样的思维方法,很快就会得出应有鸡:(100×4-320)÷(4-2)=40只。这样通过总体假设,把握住了问题的研究方向,利用假设引发矛盾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尝试到了解题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直觉洞察力。
  
  三、整体感知
  
  直觉思维是思维者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一种升华,是人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的一种顿悟。这种感悟思维过程高度简化,省略中间环节,跳跃式前进,但是它却可能清晰的触及到了事物的“本质”。直觉思维的这种特性在解题教学中灵活运用可以很好的发展学生的直觉洞察力。如果我们在解题教学中能关注这一点,对学生将来的发明创造是大有裨益的。要培养这种悟性、灵性,笔者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问题的整体特征或规律,进而领悟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求1968、1978、1988、1998、2008这五个数的总和是多少?”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急于用笔计算,而是让学生先进行整体感悟。学生通过“悟”发现这五个数是有规律的,发现1988实际上就是这五个数的平均数,当学生“悟”到这一点时,一下子就把答案说了出来:和是1988×5=9940,问题也随之解决。学生在这种“悟”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心理上尝试到自悟解决问题的乐趣,这就会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悟。学生通过在观察中悟解法、悟过程、悟答案,学生“悟”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悟”的深度会越来越大,直觉洞察力就会逐渐增强。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直觉洞察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学会整体把握,感悟实质问题,这对新课标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运用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去创造数学;引导学生利用抽象的
期刊
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和结论为主,而应讲究思维方法的探索、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设置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载体,而设计一个好问题则更是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催化剂。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疑才能激起
期刊
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综合性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并占据一席之地,它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的特点受到学生的欢迎。    一、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各种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
期刊
重视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交流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并使学生学会合作,增强责任感、合群性,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别人,在相互交往中加深理解,沟通和包容,在交流、交往中表现出尊重和信任,懂得成果的分享,克服过去在传统教学中被扭曲的竞争意识。笔者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交流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
期刊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教育和学习被提到了空前突出的位置:21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简直成了“学会生存”的同义语。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因袭下来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力图以变革了的教育教学去面对和适应变革了的时代。当前我国整个教育改革思路就这样展开着。作为基础之基础、重中之重的学科——语文,在这改革浪潮席卷下面临着重新审时度势的思考。阅读,作为读与听说诸
期刊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自主学习的强化剂。主动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使他们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1,实用性  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应用了数学,才算真正达到了
期刊
三角函数部分试题,全国各地考题均有涉及,主要考察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三角函数的性质,三角函数的图像,解三角形及三角与向量相结合的问题,所占分值表较重,但题目难度不大,属中、低档题,只需正确掌握公式及性质并准确计算,就能得全分。
期刊
当前许多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采取填鸭式、注入式的方法,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则是重灌轻导、重讲轻练,强调一致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甚至苦学、厌学,对双基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更无法谈及。为改变这些弊端,我要数学教学中开展了“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操作,即通过教师运用多变的手段,精心设计、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
期刊
在初中各科教学中,数学是一门知识性、逻辑性、科学性要求极高的学科之一。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法则等是比较枯燥的,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再机械地照本宣科,必定使教学变得更加乏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日渐消退,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充分挖掘初中数学的内在魅力,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结合数学知识教学,加强德育教育    初中生正值少年时期,心理上处于可塑的重要阶段,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