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来源 :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af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实践和理论的主题。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我们坚持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9月24—25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全国近30所高校的60多位从事网络思想教育及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网络社会崛起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网络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就网络社会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网络思想教育的内涵、网络思想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网络思想教育的模式、
很多人将“崛起”等同于发展和富有。我认为“崛起”高于“发展”和“富有”。“崛起”是个大国的概念,不适用于小国。“崛起”是指成为国际社会非常重要的大国,重要到成为少数主要国家之一,或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举足轻重;崛起的过程是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与最强国
中国的崛起对国际社会意味着什么?鉴于人类已有的历史教训,人们持有种种疑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威胁论”就是有意无意散布的错误观念之一。16世纪以来,莫斯科公国崛起后,持续不断地以武力扩张版图,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暴力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20世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实践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到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实质上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创新史。
日本小说《源氏物语》所揭示的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悲惨命运及贵族间矛盾斗争的重大主题主要借助于“物哀”母题来呈现。“物哀”伴随着主题一道贯穿作品的始终。其中那悲切的秋愁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源于心灵的深沉感叹,而这深沉感叹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中国古代文人悲秋文化传统和心理的体验方式。
在写于1886年初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恩格斯在论述旧唯物主义时,曾经写道:“因此,它的历史观——如果它有某种历史观的话,——本质上也是实用主义的(pragmatisch),它按照行动的动机来判断一切,把历史人物分为君子和小人,并且照例认为君
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在经贸合作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1979年贸易额只有24.5亿美元,发展到2003年贸易总额达1263.3亿美元。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之后的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且这一合作仍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们根据对于中西哲学各自的特质是否有清楚的认识和对于中国哲学之适应现代生活是否有自信心而将中西哲学的对话划分为四种范式:无清楚认识而自信、无清楚认识而不自信、有清楚认识而自信和有清楚认识而不自信。在中西哲学的对话历史上,第二种对话范式曾长期居于支配地位,而近年来第三种范式的兴起则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得中国传统哲学有可能以某种方式获得重建,并与第四种对话范式构成有利于真正形成一种适应于现代社会生活的现代中国哲学的张力关系。而这两种具有张力的对话范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将会长期存在下去。
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史学发展最迅速的一个时期。社会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激发了新史学,并推动了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变革式的发展。
哈贝马斯的认识论是以反思批判为特点,以解放的认识兴趣为标志的。哈贝马斯通过回顾哲学史上从康德到马克思的哲学反思阶段,批判了实证主义拒绝自我反思要求、只对经验事实进行描述的客观主义缺陷,建构了以兴趣为基础、兴趣和认识相互交叉的认识论。他特别强调解放的兴趣在认识论重建中的意义,认为解放的兴趣达到了自觉的社会反思批判的层次和高度,是合理理解技术兴趣和实践兴趣的前提。我们应该批判地借鉴哈贝马斯的反思批判的认识论,改变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单纯描述性的理解,凸显其反思批判的社会性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