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何让学生从接受学习到创新性学习是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可以说是教学的一次革命,意义深远。本文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基础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对中学生来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主要落在让学生学会创新性学习上。学生如何学习是个大问题,从接受学习到创新性学习是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可以说是教学的一次革命,意义深远。中学语文创新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在课文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体验作者从生活到思维、到语言表达的认识历程和语言实践,提高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以下就其教学途径与方法做初步的探讨。
一、 培养学习自主性是创新性的基础
自主性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学习自主性是学生独立自主支配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有了自主性,才会主动学习,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才说得上有创新性。一个学习缺乏自主性、习惯于依赖老师指令被动学习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创新性的。长期如此,必然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培养学习自主性,在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同时,老师应从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学会选择等方面着手。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当前教学的现状是教学过程大多是在老师的严格控制下,学生被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的主要形式是问答(师问生答)和集体讨论,连读书也以齐读为多。这种同步化的教学,以往常用“环环相扣”“结构严谨”“高潮迭起”来肯定,实际是老师主宰课堂,学生无自主学习权力的表现,正如杨澜在《我问故我在》中所写的“中国的学生在十几年严格的教育中只学会了如何对付老师的提问”。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首先要痛下决心打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老师只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和帮助。倡导教学民主,即“教师和学生就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的进步等问题,共同作出决定。教师对学生不是下命令,而是提出建议”。学习一篇课文,其目标、内容、方法等,都可以师生商议,充分听取学生意见,也可以不求统一,学生根据各自的发展水平“各取所需”。学习形式应以个体学习为主,强调独立思考,充分给予学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和班级交流学习。学习方法多采用先学后教,先尝试后指导,多让学生直接感受、吸收课文语言,并领悟语言规律。
(2)学会选择。选择是对事物主次、轻重的区别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判断能力,是学习自主性的重要特征。当前的语文教学内容是根据课文统一规定的,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特点。连给重要的词句段落画上记号是用横线还是用浪线,也要求一律。学什么?怎么学?自己不知道也无权做主,怎么可能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呢?只有让学生学会选择才能提高自我意识,满足求知欲,培育负责精神。从教学经验看,“学会选择”可以从择需、择要、择优三个方面着手。“择需”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出发,让学生选择所学内容。如课文的生字新词,学生并不都是陌生的,可以根据实际作出学习重点的选择,词句的赏析和积累也可根据各自的爱好作适当的选择,训练设计、作业安排都应该让学生作必要的选择。“择要”指根据学习目标和课文语言特点选择学习重点。任何一篇课文,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有重点和非重点。重点就精读,非重点就略读,能抓重点是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择优”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根据表达目的,经过推敲、比较,选择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要是把生动的描写转换成简洁平实的叙述——“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了”,效果有什么不同呢?显然,前者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而后者只告诉了人们一个事实。在这篇课文中该选择哪一种表达显而易见。
二、 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性学习的核心
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是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多角度思考。
(1)学会提问。我们的语文教学通常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问,学生是极少问老师的。老师提问固然也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但学生的学习总比较被动。学生提问是学习积极主动的表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提问。学会提问,要让学生经历从敢问到善问的过程。“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提问时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行吗?”“我提的问题太浅,同学们会笑我吗?老师会批评我吗”等顾虑。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鼓励学生,创造一种民主的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自我表现,以激励他们的内在动机,促进并调节其探究活动,以此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善问,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教师的引导。怕学生“乱说”耽误教学时间是当前许多教师不放手让学生提问的主要原因。但学生只能从提问中学会提问。开始练习提问,大多提的是有关理解词语、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提问的质量可能差异很大,甚至有为提问而提问的。教师要有耐心,引导学生对所提问的问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问的质量就会逐步提高,就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开始提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会和小伙伴去爬悬崖”等一些表层的问题,深入思考后提出了“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等较有价值的问题。高层次的提问是对课文的超越,不唯书,不唯师,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对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另辟蹊径,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如《陈太丘与友期》一课的教学,大多数的学生认为那个“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而元方是一个机智的少年。但此时有个学生提出:那个“朋友” 不守信用固然有错,但他已很诚恳地承认了错误,并希望得到元方的原谅,从“下车引之”这句就可以看出来。但元方却“入门不顾”,说明元方也很小气,不会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是个“小气鬼”。虽然那个学生的看法存在着争议的地方,但不乏独特的、创造性的火花。
(2)多角度思考。善于从新的角度运用原有的知识,善于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善于发现事实、现象与问题之间隐蔽的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语文课上学生的多角度思考表现在灵活地运用语言上。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在指导学生转换语言上下工夫。方法之一,是指导学生用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如《济南的冬天》中有这么一段话:“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段话是写济南山庄的美景的,学生在领悟其规律后就会运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美丽的珠海,海水是那么湛蓝,沙滩又是那么柔软,半山腰是卧着些别墅山庄,别墅的屋顶上闪着金光。对,这是一张山水画,也许是清代的名家手笔吧”。方法之二,是同一内容寻求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课文中的某些语言在理解内容以后,可以用改写的方法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如把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化作浅显的表达,简约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换成平实的记叙,课文留下的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等。事实、现象与问题之间隐蔽的联系,学生只有在深入理解课文、敏锐地感悟词句以后才能发现。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珠海市三灶中学)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基础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对中学生来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主要落在让学生学会创新性学习上。学生如何学习是个大问题,从接受学习到创新性学习是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可以说是教学的一次革命,意义深远。中学语文创新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在课文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体验作者从生活到思维、到语言表达的认识历程和语言实践,提高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以下就其教学途径与方法做初步的探讨。
一、 培养学习自主性是创新性的基础
自主性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学习自主性是学生独立自主支配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有了自主性,才会主动学习,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才说得上有创新性。一个学习缺乏自主性、习惯于依赖老师指令被动学习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创新性的。长期如此,必然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培养学习自主性,在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同时,老师应从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学会选择等方面着手。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当前教学的现状是教学过程大多是在老师的严格控制下,学生被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的主要形式是问答(师问生答)和集体讨论,连读书也以齐读为多。这种同步化的教学,以往常用“环环相扣”“结构严谨”“高潮迭起”来肯定,实际是老师主宰课堂,学生无自主学习权力的表现,正如杨澜在《我问故我在》中所写的“中国的学生在十几年严格的教育中只学会了如何对付老师的提问”。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首先要痛下决心打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老师只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和帮助。倡导教学民主,即“教师和学生就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的进步等问题,共同作出决定。教师对学生不是下命令,而是提出建议”。学习一篇课文,其目标、内容、方法等,都可以师生商议,充分听取学生意见,也可以不求统一,学生根据各自的发展水平“各取所需”。学习形式应以个体学习为主,强调独立思考,充分给予学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和班级交流学习。学习方法多采用先学后教,先尝试后指导,多让学生直接感受、吸收课文语言,并领悟语言规律。
(2)学会选择。选择是对事物主次、轻重的区别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判断能力,是学习自主性的重要特征。当前的语文教学内容是根据课文统一规定的,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特点。连给重要的词句段落画上记号是用横线还是用浪线,也要求一律。学什么?怎么学?自己不知道也无权做主,怎么可能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呢?只有让学生学会选择才能提高自我意识,满足求知欲,培育负责精神。从教学经验看,“学会选择”可以从择需、择要、择优三个方面着手。“择需”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出发,让学生选择所学内容。如课文的生字新词,学生并不都是陌生的,可以根据实际作出学习重点的选择,词句的赏析和积累也可根据各自的爱好作适当的选择,训练设计、作业安排都应该让学生作必要的选择。“择要”指根据学习目标和课文语言特点选择学习重点。任何一篇课文,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有重点和非重点。重点就精读,非重点就略读,能抓重点是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择优”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根据表达目的,经过推敲、比较,选择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要是把生动的描写转换成简洁平实的叙述——“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了”,效果有什么不同呢?显然,前者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而后者只告诉了人们一个事实。在这篇课文中该选择哪一种表达显而易见。
二、 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性学习的核心
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是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多角度思考。
(1)学会提问。我们的语文教学通常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问,学生是极少问老师的。老师提问固然也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但学生的学习总比较被动。学生提问是学习积极主动的表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提问。学会提问,要让学生经历从敢问到善问的过程。“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提问时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行吗?”“我提的问题太浅,同学们会笑我吗?老师会批评我吗”等顾虑。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鼓励学生,创造一种民主的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自我表现,以激励他们的内在动机,促进并调节其探究活动,以此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善问,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教师的引导。怕学生“乱说”耽误教学时间是当前许多教师不放手让学生提问的主要原因。但学生只能从提问中学会提问。开始练习提问,大多提的是有关理解词语、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提问的质量可能差异很大,甚至有为提问而提问的。教师要有耐心,引导学生对所提问的问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问的质量就会逐步提高,就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开始提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会和小伙伴去爬悬崖”等一些表层的问题,深入思考后提出了“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等较有价值的问题。高层次的提问是对课文的超越,不唯书,不唯师,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对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另辟蹊径,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如《陈太丘与友期》一课的教学,大多数的学生认为那个“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而元方是一个机智的少年。但此时有个学生提出:那个“朋友” 不守信用固然有错,但他已很诚恳地承认了错误,并希望得到元方的原谅,从“下车引之”这句就可以看出来。但元方却“入门不顾”,说明元方也很小气,不会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是个“小气鬼”。虽然那个学生的看法存在着争议的地方,但不乏独特的、创造性的火花。
(2)多角度思考。善于从新的角度运用原有的知识,善于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善于发现事实、现象与问题之间隐蔽的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语文课上学生的多角度思考表现在灵活地运用语言上。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在指导学生转换语言上下工夫。方法之一,是指导学生用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如《济南的冬天》中有这么一段话:“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段话是写济南山庄的美景的,学生在领悟其规律后就会运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美丽的珠海,海水是那么湛蓝,沙滩又是那么柔软,半山腰是卧着些别墅山庄,别墅的屋顶上闪着金光。对,这是一张山水画,也许是清代的名家手笔吧”。方法之二,是同一内容寻求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课文中的某些语言在理解内容以后,可以用改写的方法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如把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化作浅显的表达,简约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换成平实的记叙,课文留下的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等。事实、现象与问题之间隐蔽的联系,学生只有在深入理解课文、敏锐地感悟词句以后才能发现。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珠海市三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