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生180周年、逝世120周年学术研讨会

来源 :国外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h19900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19世纪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一方面,他曾经从世界文学中汲取养分,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巴尔扎克、乔治·桑、席勒、歌德、霍夫曼、爱伦·坡……都曾是他师法的对象。另一方面,他的创作又为身后的世界许多大作家所借鉴。不仅“几乎所有20世纪的俄国文学都反映出他的影响”,而且他对法国“一些风格各异的作家”,如马尔罗、莫里亚克、萨特和加缪的所起的先驱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其他文献
“爱之歌”(Minnesang)是德国中世纪爱情诗歌的统称。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形成,文学创作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的业余爱好,反映他们的个人情感的爱情诗歌在欧洲各国风靡一时,德国的“爱之歌”就属于这样一类诗歌。本文首先概括介绍“爱之歌”这种诗歌体裁兴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然后以德国贵族阿尔布莱希特·冯·约翰斯朵夫(Albrecht von Johannsdorf)的一首比较典型的“爱之歌”为文本,从内容、修辞、情感等方面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最后从社会和心理的角度探讨这类作品中的爱情主题的
在20世纪的诸多法国作家中,在中国拥有最多“粉丝”的要数玛格丽特·杜拉斯了。若论成就和地位,学者们或许首推普鲁斯特,但是七大卷本的鸿篇巨制、枝枝蔓蔓的语言结构令其母语同胞都望而却步,在中国能够有耐心和毅力读完《追忆》的读者恐怕只能以个位数计;若以作品的被研究和接受情况论,
在阿拉伯现当代文坛上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那就是诗人放弃诗歌而趋向学术研究,成为一个大学教授,完成诗人角色向大学教授(学者)身份的角色转换。这种现象在阿拉伯世界频频发生。伊兹丁·伊斯马仪(‘Iz ad—Din Ismail)就是一位以诗人身份开始其文学和文化生涯的学者。
为进一步加强中美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扩大东西方文化的共时研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等单位于2000年8月26日-28日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中美文化研究与比较”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年会。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教授、
西默斯·希内(Seamus Heaney)不是一个对我写作乡村诗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他对80年代的中国诗坛也没有产生过多大的影响。他是北爱尔兰的一个地地道道的乡村诗人。他之所以获得了199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我想,瑞典文学院除了褒扬其诗作的“抒情美和深刻道德美”之外,还出于一种对爱尔兰诗歌传统的尊重。
2003年10月17日至19日“俄罗斯文学经典重读”全国学术研讨会于北京大学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和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出版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及学生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2004年5月28日到30日,由四川外语学院人文社科基地与北京大学英语系联合发起的第三届“福克纳国际研讨会”在四川外语学院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53篇,共有美国、加拿大、日本、也门、中国等五个国家30多所大学的47名专家学者出席。与会的还有中国作家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辑。
2000年9月,在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正式成立了世界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著名的西班牙语言文学专家赵振江教授兼任该所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