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太平洋甲胁虱裂化线粒体基因组推测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

来源 :昆虫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feng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动物典型的单一染色体线粒体基因组在甲胁虱属Hoplopleura已裂化成多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太平洋甲胁虱Hoplopleura pacifica的线粒体基因组来推测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X Ten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太平洋甲胁虱裂化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定,分析其结构特征与变异情况;用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7科7属15种吸虱的系统发育树;用简约法推测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结果]太平洋甲胁虱线粒体基因组测序获得29个基因(11个蛋白质编码基因,16个tRNA基因以及2个rRNA基因),且不均匀地分布于10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上,每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的编码区包括1~5个基因,大小在690~1773 bp之间.甲胁虱属内物种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组成差异较小,与吸虱亚目(Anoplura)其他属相比,甲胁虱属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的基因组成和基因排列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仅限于tRNA基因.进化树强烈支持吸虱亚目分为两大进化支,一个大的进化支包括甲胁虱科(Hoplopleuridae)、多板虱科(Polyplacidae)、血虱科(Haematopinidae)和微胸虱科(Microthoraciidae),另一个大的进化支包括虱科(Pediculidae)、阴虱科(Pthiridae)和猴虱科(Pedicinidae).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由12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组成,每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由一个编码区和一个非编码区构成,编码区包含1~6个基因.[结论]本研究首次测定并分析了太平洋甲胁虱裂化线粒体基因组,并与迄今为止测序的另外2种甲胁虱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推测出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
其他文献
[目的]为了探究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生殖力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利用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RNAi),将异色瓢虫4龄幼虫的DDC基因(HaDDC)抑制表达,成虫羽化后第8天开始统计20 d内累计产卵量及产卵后第3天统计子代卵孵化率.同时解剖异色瓢虫雌成虫卵巢,观察比较处理组(dsHaDDC注射组)和对照组(dsGFP注射组)羽化后第8天成虫卵巢组织形态并统计卵巢管数量;观察比较处理组和对照组
[目的]ABC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 transporter)是一个庞大的膜转运蛋白超家族,在昆虫生长发育和抗药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克隆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ABCD1基因,并测定其在杀虫剂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后续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白背飞虱ABCD1基因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RT-qPCR技术测定其在白背飞虱不同发育时期(1-5龄若虫和羽化后第1-4天雌
[目的]为探究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生物合成关键基因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HMGR)在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生殖中的作用.[方法]基于已公布的白背飞虱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结合RT-PCR技术获得SfHMGR全长cDNA序列;采用RT-qPCR技术分析SfHMGR在白背飞虱不同发育阶段(1-5龄若虫和雌成虫)和雌成虫不同组织(头、肠道、脂肪体、卵巢和体壁)中的表达谱;通过RNAi技术靶向沉默SfHMGR后观察白背飞虱雌成虫卵巢的发育情况
[目的]中华大仰蝽Notonecta chinensis为中国和日本冲绳分布的重要水生天敌昆虫,可用于蚊虫的生物防治.本研究旨在建立中华大仰蝽转录组数据库,挖掘其基因信息.[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NextSeq500对中华大仰蝽进行转录组测序、de novo组装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MISA软件基于转录组unigenes数据进行SSR新分子标记筛选.毛细管电泳检测SSR多态性.[结果]总计获得34782282条clean reads(NCBI SRA数据库登录号:SRR13259254
[目的]探讨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9个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两翅型间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揭示其在蚜虫翅型分化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时期.[方法]RT-PCR克隆麦长管蚜内参基因U6的cDNA全长序列和9个miRNA,并利用qRT-PCR方法检测9个miRNA在有翅和无翅麦长管蚜不同发育阶段(伪胚胎、1-4龄若蚜和成蚜)的表达.[结果]麦长管蚜U6的cDNA全长为92 bp,与其他昆虫的U6 cDNA序列一致性达80%以上.qRT-PCR结果表明,大部分miRNA在伪胚
[目的]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是生产性能优良的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亚种.本研究旨在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揭示3种微小RNA(microRNA,miRNA) ame-miR-13b,ame-miR-100和ame-miR-bantam调控蛹期变态发育的分子机理.[方法]通过stem-loop RT-PCR验证ame-miR-13b,ame-miR-100和ame-miR-bantam在意大利蜜蜂工蜂蛹期的真实表达.通过RT-qPCR检测ame-miR-13b,
[目的]褐带蚜小蜂Aphelinus maculatus是2016年的中国新纪录种,是桃蚜Myzus persicae的重要寄生蜂之一.为科学评估褐带蚜小蜂对桃蚜的控制作用,研究了褐带蚜小蜂产卵器刺入对寄主桃蚜存活、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方法]培养皿中用油菜叶单头饲养、每天记录被褐带蚜小蜂产卵器刺入1次的桃蚜存活数、被寄生数、死亡数、幸存者发育及繁殖情况.[结果]褐带蚜小蜂产卵器刺入桃蚜1次后会导致其死亡、幸存及被寄生.被刺桃蚜的死亡率与其日龄和被刺时间有关,1日龄若蚜被刺后死亡率最高,为45%;被刺
[目的]生境类型和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和维持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生境类型对蝴蝶群落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影响的差异,以及环境因子对蝴蝶物种丰富度和多度的影响,为区域变动尺度蝴蝶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于2019年8月和10月,在西双版纳地区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天然林、次生林、复合生境、人工林和农田5种生境中蝴蝶的物种,分析了蝴蝶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相似性及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2019年从西双版纳共采集蝴蝶2226头,隶属于11科98属175种,在西双版纳州级尺度上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氯化钙(calcium chloride,CaCl2)浸种处理对水稻防御酶活性和抗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影响.[方法]分别用10,20,30,40和50 mmol/L CaCl2溶液浸泡水稻种子48 h,以蒸馏水浸种为对照,待水稻长至分蘖期时,检测褐飞虱3龄若虫取食胁迫下各浓度CaCl2浸种处理水稻植株叶鞘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已获得的PacBio单分子实时(single molecule real-time,SMRT)测序数据对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菌丝(AaM)和孢子(AaS)中的转录因子(TF)、融合基因和RNA编辑事件进行鉴定和分析,以期丰富蜜蜂球囊菌的相关信息,并为进一步探究它们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BLASTx工具将AaM和AaS的全长转录本序列比对到Nr,Swiss-Prot和KEGG数据库以获得一致性最高的蛋白序列,再利用hmmscan软件将上述蛋白序列比对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