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朱镕基同志早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以来,“弱势群体”一词成为社会频繁使用的字眼。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群体,都存在着弱者,他们或是在经济上,或是在政治上,或是在心理上,或是在人际交往上,或是在别的其他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职业学校也毫不例外的存在着“弱势群体”。如何做好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关系职业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1 职校弱势群体的现状
随着职校的扩招,学生的层次日益多样化,其中弱势群体日趋扩大并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与校内师生的关注。所谓职校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在家庭经济背景、个人的主观因素(如学习能力和成绩)、心理品质的完整程度、行为能力、人们对其评价和尊重的程度等某方面或各方面都较差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弱势地位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其本人的学业、性格、行为,而且可能影响其未来;不但影响其本人,而且会影响家人、亲友,进而影响职校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职校学生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经济弱势群体。这是指由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构成的群体。目前,他们的比例逐渐增大,同时表明校园两极分化明显,少数特困生甚至面临辍学的境地。诚然,大部分贫困生能正视自己的困难,保持勤劳节俭、勤奋努力、自强自立、人穷志不短的志向,但也有不少贫困生存在着一些思想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自立意识淡薄,自尊、自卑与虚荣心理相交,悲观消沉、自我封闭等。少数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弱势又将导致学业、心理、行为能力等的弱势,使问题更加严重。
1.2 心理弱势群体。是指一些心理水平低、心理品质不完善的学生。目前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障碍、适应性心理障碍、情感交往方面的心理障碍、行为意志障碍、品德方面的人格障碍等。人际障碍是学生主要心理障碍之一,突出表现在那些具有攻击性、反抗性的学生中,他们由于性格上不合群而被他人不理解,甚至排斥和冷落,久之就会产生人际关系紧张而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1.3 学业弱势群体。学习弱势群体是指在学习中遇到相当的困难,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上职校的门槛降低了,愈来愈多的青年人有机会进人深造。由于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差,或学习方法欠佳,或基础不好,有的学生虽然努力但效果不佳。在多次的、反复的尝试失败的痛苦后,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减弱,久而久之就产生厌学、怕学心理,常处于自卑、忧郁和焦虑之中。
1.4 其他弱势群体。即除以上几种弱势群体以外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生理缺陷、生活能力差、交际能力弱等情况,这样的学生在职校中虽然很少,但数量有所增加。通常往往由于这几方面的原因极容易导致他们同时沦为第二、第三类弱势群体。
2 职校学生弱势群体的归因分析
2.1 家庭因素。职校弱势群体学生主要是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家庭突遭不幸或受自然灾害、农村多子女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等。从心理方面来看,对于一个学生,家庭教育是否恰当仍有很大的影响。即使是进入职校以后,家庭教育仍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或父母不和、婚姻破裂,在很大程度上便导致子女在升入大学后对学生活不适应,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情感脆弱、社交能力不强、缺乏创造力和活力、独立意识与能力较差,甚至造成性格上的畸形。
2.2 经济因素。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目标会在一部分学生心中严重错位,形成一种金钱和财富为唯一目标的扭曲的观念。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和心理上的畸形 如贪婪、冷漠和躁动等。许多经济拮据的弱势群体学生在心理调适能力、性格和人格健康上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卑、敏感、多疑等等。
2.3 社会因素。社会大变革所带来的竞争、挑战和社会生活的急速变迁,使学生处于思想、认识、信息负荷过重状态。当他们雄心勃勃地跨进职校以后,看到的和想象的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校园、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调整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容易陷入认知的误区和心理的误区,以致被不健康的心理侵袭、损害。
2.4 教育因素。一些学生对自己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位,缺少冷静的思考,往往夸大自己的能力,容易过分强调自我利益、自我存在,从而导致了个人主义的膨胀。有的学生要么学习动机过强,急于求成,往往欲速不达,要么动机过弱,对学习缺乏信心,打不起精神,缺乏干劲,有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不好,考试屡屡受挫,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等等,这就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以至出现自卑感、失落感,甚至感到前途渺茫、黯淡。
2.5 自身因素。由于沟通不良、性格缺陷等原因,一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以至适应上出现困难现象,表现为害羞、尴尬、笨拙、局促不安等异常反应,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有的还缺乏承受挫折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知之明,依赖性强,有的因为受人歧视,遭到冷遇,觉得丢了面子或名誉受损,因而感到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种种神经衰弱症状。此外,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生理缺陷,如容貌不美、身材矮小、畸形和身体缺陷等,就可能使其对自身不满意,如果教师或家长不及时地教育与引导,就可能导致某些学生产生悲观、伤感、自卑或挫折感等情绪,而不能很好地与环境相适应。
3 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管理对策
3.1 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弱势群体学生是目前职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高危群体。近年来全国职校学生中出现的自杀等恶性事件,绝大多数是这一类学生引起的,处理不好,会给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严重影响,甚至会在社会上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密切关注这些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切实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和现实需求成为目前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重点。职校应该高度重视这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学生管理人员特别是班主任必须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动态,做好教育疏导、压力缓解和必要的帮扶工作,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实践证明,这部分学生的问题解决好了,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整个学生管理工作就会有好的成效,管理学上的“木桶理论”,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3.2 着重抓好四个重要时期。
3.2.1 新生进校。新生离开原来的环境到新的学校上学,进校后往往会产生环境、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诸多不适应,严重的会产生心理障碍,引发精神疾患,甚至会出现极端事件。因此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开展迎新篮球赛、新老生联谊会等多种形式有益活动,帮助这些同学尽快适应新环境;请心理专家做报告,为同学们分析指导如何看待职业学校这个层次,确立自信心,如何调整心态等;班主任也应该经常深入学生宿舍教室,与新生谈话,了解情况,重点掌握性格内向、家庭经济困难等弱势群体同学的基本情况,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3.2.2 期末考试结束。考试阶段是同学们最紧张繁忙的时期,也是心理压力最大的时期,一些学生会产生紧张、焦虑等症状,特别是考试结束后,个别性格内向的同学会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产生悲观甚至绝望的念头,容易出问题。学校可以通过考试前后认真组织同学,充分动员,加强教育引导,重点帮助弱势群体同学正确对待考试及考试成绩。
3.2.3 生产实习前。许多同学对生产实习非常关注,期待着能去好一点的单位实习,能和自己喜欢的同学在一起,如果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往往会产生心理紧张、情绪波动,特别是一些性格固执的同学,容易出现情绪偏激,甚至矛盾对抗,处理不妥会给实习带来不利影响。在认真开好实习前动员会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耐心细致做好这些同学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顺利下点,正常实习。
3.2.4 毕业及就业前。学习结束,即将离校,同学们的心情较为复杂,加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可能产生目标受阻或剧烈的心理冲突,特别是那些性格孤僻、自卑的同学更容易出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认真抓好毕业、就业教育与引导工作的同时,着力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同学分析就业形势,促使他们转变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在实践中锻炼成材。
3.3 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
3.3.1 建立稳定和调动班主任积极性的长效机制。抓好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稳定和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是关键。近年来许多职校针对班主任队伍不够稳定,特别是新分配来的学生,有的不够安心,有的工作不上心,精力时间投入不够,积极性不高,不能适应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现状,从政策导向上建立有利于吸引、稳定人才的机制。如:解决他们的职称系列问题;选送在职读研;建立学生管理办公室;提高津贴标准;班主任的选拔聘用主要由系部确定,改变过去选人和用人脱节的现象等,这些措施的实行对抓弱势群体学生的工作起到较好的效果。
3.3.2 加强对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要抓好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班主任首先要懂教育会管理,特别是新分配来的学生,有的原来在大学期间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学生管理方面的经验欠缺,做弱势群体学生的思想工作,事实上有一定的难度。对这些人员,学校需要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对每一年新来校的学生,都要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班,讲授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内容,使他们能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新的工作;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平时考核,按考核结果发放津贴;采取“结对子”,以老带新做法,帮助新来的学生做好工作;对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送出去培养提高;日常管理中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既教给他们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教他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怎样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迅速成长,担当育人大任。
3.3.3 加强监督检查。着重在“高”、“严”、“实”、“细”四字上下工夫。所谓“高”就是对班主任抓弱势群体学生的工作,高标准衡量。班主任要能够正确把握新形势下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思想工作的特点,会做学生思想工作且有深度,日常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要上水平上层次,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要求上;所谓“严”就是对班主任抓弱势群体学生的管理,从严要求,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改正,决不敷衍塞责,马虎了事;所谓“实”就是抓弱势群体学生工作在落实上下工夫,安排布置的工作任务,一定要深入下去,扎扎实实完成,克服只停留在口头上,落而不实的现象;所谓“细”就是抓弱势群体学生工作一定要细致,观察要细心,做思想工作要耐心,处理问题要尽心,决不能粗心大意,埋下隐患。
在抓弱势群体学生工作中,还要求班主任作到以下几点:①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工作的认真细心可能会挽救一个或一大批学生,同时也会因我们工作不到位而使一些学生失足或毁掉前程,甚至会出现严重事件,带来严重后果,所以要将这一工作作为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②增强责任心,精力时间投入要足。以往我们工作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大多是责任心不强导致的,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更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③学会“关注”、“注意”、“观察”、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强化“注意”、“观察”意识,密切留意弱势群体学生的举动,注意观察他们的异常行为和情绪表现;对一些现象反应要敏感迅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④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弱势群体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性格外向的同学,即使批评重一些也没关系,可能效果还好,而性格内向的同学,只须给一些暗示即可解决问题,如果采取了严厉批评的做法,就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批评教育时要注意把握好“度”,既不能太“过”,伤自尊,同学接受不了,出现抵触甚至其他意外,也不能不到位,引不起重视,没有效果,要因人而异。将学生的思想学习及表现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支持是做好弱势群体学生工作的重要因素。
3.4 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学生干部在弱势群体教育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与这些同学朝夕相处,对每个同学及同学之间的情况最了解,掌握的情况最多,因此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求学生干部,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对那些是弱势群体的同学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他们的举动要特别留心观察,要学会“敏感”,善于发现问题,并将了解掌握的情况及时汇报班主任或相关老师,以便尽快采取措施,千万不能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同时要配合班主任,做好这些同学的思想工作,积极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们,过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倾听“心声”,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释放不满情绪,缓解内心压力,减少出问题的机率。
3.5 强化日常教育和管理。我们将抓弱势群体学生工作渗透到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强化将弱势群体学生作为教育重点的意识,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上首先考虑弱势群体学生,他们会有什么反应,会不会出问题,密切关注这些学生,防患于未然。“坚持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如:坚持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制度、周末点名制度、巡查制度、班主任公寓值周、深入学生宿舍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实施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学生,一定程度上要以他们为重点,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3.6 积极开展多种文化娱乐活动。
3.6.1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为弱势群体学生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平台。班级是文化活动的主体,班主任及班上的学生干部在文化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我们要求班主任及学生干部要正确认识文化活动的重要性,结合弱势群体学生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妥善处理好专业课学习与开展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在提高品位上下工夫,在如何对弱势群体学生有益方面下工夫。活动的组织者要深入思考,精心设计,使每项活动富有新意,对调节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生活能收到好的效果。
3.6.2 积极帮助引导弱势群体学生参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对一些性格内向、自卑,不善于参加活动的同学,班主任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引导帮助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使他们通过活动的开展找回自信心,消除不良思想和情绪,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刘世清.论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公平[J].教育发展研究,2003,(8):57.
[2] 国家教育发展中心.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http://www.bj-aes.org/xxzx/YWDW/gjs/redian/wuyan1.htm
[4] 张峰.解决转型时期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是政策调整[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4):28.
[5]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2002:中国社会学前沿报告[J].社会学研究,2003,(2):19~21.
[6] 周佳.遏制贫困: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对策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3,(10):14.
[7] 王焕然主编.实用教育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68.
[8] 罗燕冰.浅谈当前社会“弱势群体”的思想状况及其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2004,(2):24
[9] 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
[10] 童芍素.张永华.大学生活点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12
收稿日期:2007-12-18
1 职校弱势群体的现状
随着职校的扩招,学生的层次日益多样化,其中弱势群体日趋扩大并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与校内师生的关注。所谓职校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在家庭经济背景、个人的主观因素(如学习能力和成绩)、心理品质的完整程度、行为能力、人们对其评价和尊重的程度等某方面或各方面都较差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弱势地位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其本人的学业、性格、行为,而且可能影响其未来;不但影响其本人,而且会影响家人、亲友,进而影响职校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职校学生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经济弱势群体。这是指由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构成的群体。目前,他们的比例逐渐增大,同时表明校园两极分化明显,少数特困生甚至面临辍学的境地。诚然,大部分贫困生能正视自己的困难,保持勤劳节俭、勤奋努力、自强自立、人穷志不短的志向,但也有不少贫困生存在着一些思想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自立意识淡薄,自尊、自卑与虚荣心理相交,悲观消沉、自我封闭等。少数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弱势又将导致学业、心理、行为能力等的弱势,使问题更加严重。
1.2 心理弱势群体。是指一些心理水平低、心理品质不完善的学生。目前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障碍、适应性心理障碍、情感交往方面的心理障碍、行为意志障碍、品德方面的人格障碍等。人际障碍是学生主要心理障碍之一,突出表现在那些具有攻击性、反抗性的学生中,他们由于性格上不合群而被他人不理解,甚至排斥和冷落,久之就会产生人际关系紧张而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1.3 学业弱势群体。学习弱势群体是指在学习中遇到相当的困难,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上职校的门槛降低了,愈来愈多的青年人有机会进人深造。由于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差,或学习方法欠佳,或基础不好,有的学生虽然努力但效果不佳。在多次的、反复的尝试失败的痛苦后,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减弱,久而久之就产生厌学、怕学心理,常处于自卑、忧郁和焦虑之中。
1.4 其他弱势群体。即除以上几种弱势群体以外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生理缺陷、生活能力差、交际能力弱等情况,这样的学生在职校中虽然很少,但数量有所增加。通常往往由于这几方面的原因极容易导致他们同时沦为第二、第三类弱势群体。
2 职校学生弱势群体的归因分析
2.1 家庭因素。职校弱势群体学生主要是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家庭突遭不幸或受自然灾害、农村多子女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等。从心理方面来看,对于一个学生,家庭教育是否恰当仍有很大的影响。即使是进入职校以后,家庭教育仍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或父母不和、婚姻破裂,在很大程度上便导致子女在升入大学后对学生活不适应,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情感脆弱、社交能力不强、缺乏创造力和活力、独立意识与能力较差,甚至造成性格上的畸形。
2.2 经济因素。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目标会在一部分学生心中严重错位,形成一种金钱和财富为唯一目标的扭曲的观念。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和心理上的畸形 如贪婪、冷漠和躁动等。许多经济拮据的弱势群体学生在心理调适能力、性格和人格健康上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卑、敏感、多疑等等。
2.3 社会因素。社会大变革所带来的竞争、挑战和社会生活的急速变迁,使学生处于思想、认识、信息负荷过重状态。当他们雄心勃勃地跨进职校以后,看到的和想象的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校园、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调整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容易陷入认知的误区和心理的误区,以致被不健康的心理侵袭、损害。
2.4 教育因素。一些学生对自己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位,缺少冷静的思考,往往夸大自己的能力,容易过分强调自我利益、自我存在,从而导致了个人主义的膨胀。有的学生要么学习动机过强,急于求成,往往欲速不达,要么动机过弱,对学习缺乏信心,打不起精神,缺乏干劲,有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不好,考试屡屡受挫,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等等,这就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以至出现自卑感、失落感,甚至感到前途渺茫、黯淡。
2.5 自身因素。由于沟通不良、性格缺陷等原因,一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以至适应上出现困难现象,表现为害羞、尴尬、笨拙、局促不安等异常反应,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有的还缺乏承受挫折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知之明,依赖性强,有的因为受人歧视,遭到冷遇,觉得丢了面子或名誉受损,因而感到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种种神经衰弱症状。此外,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生理缺陷,如容貌不美、身材矮小、畸形和身体缺陷等,就可能使其对自身不满意,如果教师或家长不及时地教育与引导,就可能导致某些学生产生悲观、伤感、自卑或挫折感等情绪,而不能很好地与环境相适应。
3 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管理对策
3.1 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弱势群体学生是目前职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高危群体。近年来全国职校学生中出现的自杀等恶性事件,绝大多数是这一类学生引起的,处理不好,会给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严重影响,甚至会在社会上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密切关注这些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切实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和现实需求成为目前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重点。职校应该高度重视这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学生管理人员特别是班主任必须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动态,做好教育疏导、压力缓解和必要的帮扶工作,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实践证明,这部分学生的问题解决好了,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整个学生管理工作就会有好的成效,管理学上的“木桶理论”,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3.2 着重抓好四个重要时期。
3.2.1 新生进校。新生离开原来的环境到新的学校上学,进校后往往会产生环境、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诸多不适应,严重的会产生心理障碍,引发精神疾患,甚至会出现极端事件。因此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开展迎新篮球赛、新老生联谊会等多种形式有益活动,帮助这些同学尽快适应新环境;请心理专家做报告,为同学们分析指导如何看待职业学校这个层次,确立自信心,如何调整心态等;班主任也应该经常深入学生宿舍教室,与新生谈话,了解情况,重点掌握性格内向、家庭经济困难等弱势群体同学的基本情况,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3.2.2 期末考试结束。考试阶段是同学们最紧张繁忙的时期,也是心理压力最大的时期,一些学生会产生紧张、焦虑等症状,特别是考试结束后,个别性格内向的同学会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产生悲观甚至绝望的念头,容易出问题。学校可以通过考试前后认真组织同学,充分动员,加强教育引导,重点帮助弱势群体同学正确对待考试及考试成绩。
3.2.3 生产实习前。许多同学对生产实习非常关注,期待着能去好一点的单位实习,能和自己喜欢的同学在一起,如果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往往会产生心理紧张、情绪波动,特别是一些性格固执的同学,容易出现情绪偏激,甚至矛盾对抗,处理不妥会给实习带来不利影响。在认真开好实习前动员会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耐心细致做好这些同学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顺利下点,正常实习。
3.2.4 毕业及就业前。学习结束,即将离校,同学们的心情较为复杂,加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可能产生目标受阻或剧烈的心理冲突,特别是那些性格孤僻、自卑的同学更容易出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认真抓好毕业、就业教育与引导工作的同时,着力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同学分析就业形势,促使他们转变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在实践中锻炼成材。
3.3 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
3.3.1 建立稳定和调动班主任积极性的长效机制。抓好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稳定和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是关键。近年来许多职校针对班主任队伍不够稳定,特别是新分配来的学生,有的不够安心,有的工作不上心,精力时间投入不够,积极性不高,不能适应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现状,从政策导向上建立有利于吸引、稳定人才的机制。如:解决他们的职称系列问题;选送在职读研;建立学生管理办公室;提高津贴标准;班主任的选拔聘用主要由系部确定,改变过去选人和用人脱节的现象等,这些措施的实行对抓弱势群体学生的工作起到较好的效果。
3.3.2 加强对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要抓好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班主任首先要懂教育会管理,特别是新分配来的学生,有的原来在大学期间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学生管理方面的经验欠缺,做弱势群体学生的思想工作,事实上有一定的难度。对这些人员,学校需要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对每一年新来校的学生,都要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班,讲授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内容,使他们能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新的工作;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平时考核,按考核结果发放津贴;采取“结对子”,以老带新做法,帮助新来的学生做好工作;对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送出去培养提高;日常管理中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既教给他们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教他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怎样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迅速成长,担当育人大任。
3.3.3 加强监督检查。着重在“高”、“严”、“实”、“细”四字上下工夫。所谓“高”就是对班主任抓弱势群体学生的工作,高标准衡量。班主任要能够正确把握新形势下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思想工作的特点,会做学生思想工作且有深度,日常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要上水平上层次,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要求上;所谓“严”就是对班主任抓弱势群体学生的管理,从严要求,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改正,决不敷衍塞责,马虎了事;所谓“实”就是抓弱势群体学生工作在落实上下工夫,安排布置的工作任务,一定要深入下去,扎扎实实完成,克服只停留在口头上,落而不实的现象;所谓“细”就是抓弱势群体学生工作一定要细致,观察要细心,做思想工作要耐心,处理问题要尽心,决不能粗心大意,埋下隐患。
在抓弱势群体学生工作中,还要求班主任作到以下几点:①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工作的认真细心可能会挽救一个或一大批学生,同时也会因我们工作不到位而使一些学生失足或毁掉前程,甚至会出现严重事件,带来严重后果,所以要将这一工作作为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②增强责任心,精力时间投入要足。以往我们工作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大多是责任心不强导致的,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更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③学会“关注”、“注意”、“观察”、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强化“注意”、“观察”意识,密切留意弱势群体学生的举动,注意观察他们的异常行为和情绪表现;对一些现象反应要敏感迅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④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弱势群体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性格外向的同学,即使批评重一些也没关系,可能效果还好,而性格内向的同学,只须给一些暗示即可解决问题,如果采取了严厉批评的做法,就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批评教育时要注意把握好“度”,既不能太“过”,伤自尊,同学接受不了,出现抵触甚至其他意外,也不能不到位,引不起重视,没有效果,要因人而异。将学生的思想学习及表现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支持是做好弱势群体学生工作的重要因素。
3.4 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学生干部在弱势群体教育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与这些同学朝夕相处,对每个同学及同学之间的情况最了解,掌握的情况最多,因此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求学生干部,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对那些是弱势群体的同学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他们的举动要特别留心观察,要学会“敏感”,善于发现问题,并将了解掌握的情况及时汇报班主任或相关老师,以便尽快采取措施,千万不能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同时要配合班主任,做好这些同学的思想工作,积极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们,过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倾听“心声”,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释放不满情绪,缓解内心压力,减少出问题的机率。
3.5 强化日常教育和管理。我们将抓弱势群体学生工作渗透到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强化将弱势群体学生作为教育重点的意识,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上首先考虑弱势群体学生,他们会有什么反应,会不会出问题,密切关注这些学生,防患于未然。“坚持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如:坚持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制度、周末点名制度、巡查制度、班主任公寓值周、深入学生宿舍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实施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学生,一定程度上要以他们为重点,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3.6 积极开展多种文化娱乐活动。
3.6.1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为弱势群体学生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平台。班级是文化活动的主体,班主任及班上的学生干部在文化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我们要求班主任及学生干部要正确认识文化活动的重要性,结合弱势群体学生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妥善处理好专业课学习与开展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在提高品位上下工夫,在如何对弱势群体学生有益方面下工夫。活动的组织者要深入思考,精心设计,使每项活动富有新意,对调节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生活能收到好的效果。
3.6.2 积极帮助引导弱势群体学生参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对一些性格内向、自卑,不善于参加活动的同学,班主任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引导帮助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使他们通过活动的开展找回自信心,消除不良思想和情绪,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刘世清.论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公平[J].教育发展研究,2003,(8):57.
[2] 国家教育发展中心.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http://www.bj-aes.org/xxzx/YWDW/gjs/redian/wuyan1.htm
[4] 张峰.解决转型时期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是政策调整[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4):28.
[5]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2002:中国社会学前沿报告[J].社会学研究,2003,(2):19~21.
[6] 周佳.遏制贫困: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对策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3,(10):14.
[7] 王焕然主编.实用教育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68.
[8] 罗燕冰.浅谈当前社会“弱势群体”的思想状况及其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2004,(2):24
[9] 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
[10] 童芍素.张永华.大学生活点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12
收稿日期:200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