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贫困的责任担当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se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特别是西部各省区市,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把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吃苦耐劳、攻坚克难、敢于担当、不怕牺牲,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脱贫攻坚大浪淘沙,英雄辈出。全国各地涌现出的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感人故事和一批批让人敬仰的生动典型,为当前主旋律影视作品创作提供了特别的叙述视角。电影《十八洞村》(苗月,2017)就是一部以精准扶贫为创作题材的主旋律影片,通过艺术化的电影语言将拍摄镜头对准扶贫工作,生动再现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进程中的感人故事和奋斗精神,展示了决战贫困进程中的现代传媒力量。
  一、“扶贫需发声”:决战贫困进程中的传媒力量
  影片《十八洞村》以脱贫攻坚为叙事背景,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用鲜活的影视语言、生活化的视听手段生动展示了广大基层干部牢记脱贫攻坚使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恢弘画卷和感人故事,让广大观众在主旋律影视作品中深刻感受到党群干群团结一心向前进、众志成城战贫困的磅礴力量。
  (一)主动发声,生动讲好扶贫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特别是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的西部省区市,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牢把握脱贫攻坚主动权和制胜权,与贫困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取得了丰硕成果,推动了小康进程。这场伟大的战役,为扶贫主题的影视创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和创作的空间,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一批批思想深邃、故事精彩、制作精美的代表性作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十八洞村》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作品之一,影片全景展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故事。生动讲述了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影片通过对贫困地区的感人故事、代表性人物进行艺术刻画,为大众营造了决战贫困的精神空間,其中刻画的基层干部、贫困群众形象,描述的奋斗故事对开展志智双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定脱贫信心决心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教育意义。影片中关于扶贫干部的形象塑造与选择性故事描述,以及贫困地区的银幕形象,蕴含了决战贫困进程中的传媒力量。
  (二)精准发声,科学讲述扶贫经验
  通过以影视作品形式讲述动人的扶贫故事,用银幕展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人物事迹,既彰显了党中央对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也从决战贫困的现实需要出发,积极总结脱贫攻坚的经验和做法并加以推广,向广大干部群众讲述“如何选择脱贫产业”“如何克服脱贫困难”等路径方法,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益参考。此外,扶贫影视作品通过对基层扶贫干部、贫困户脱贫决心的生动描述,对营造脱贫攻坚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见证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全民扶贫氛围具有重大意义。《十八洞村》讲述了在精准扶贫理念指引下,扶贫工作队为“十八洞村”找到了适合的产业项目,凭借村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突破了因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等不利因素造成的发展困境,塑造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精神符号和成功案例,为其他地区顺利实现脱贫致富、建设全面小康提供了科学借鉴。
  (三)有效发声,全面凝聚扶贫力量
  在全民参与决战贫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利用影视作品展示决战决胜贫困的精神力量,借助影片故事推介精准扶贫的工作经验,充分展示了现代传媒在脱贫攻坚伟大进程中的责任担当,使扶贫题材的影视作品更加受到青睐、更加行稳致远,并有助于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真正助力乡村振兴。《十八洞村》拍摄团队深入基层第一线、寻找贫困当事人、聚焦决战主力军,生动记录了脱贫攻坚的平凡人物和平凡故事,诠释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群众、带领群众、依靠群众消除贫困、迈步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在现代传媒助力下,贫困群众的发展目标被“看见”,党员干部的实干精神被“看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被“看见”,各级组织的超常举措被“看见”,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凝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二、“扶贫必扶智”:教育价值与精神力量的多元建构
  《十八洞村》以客观平实的叙事视角、温润感人的人文视角,讲述了村民的脱贫意识、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在“决战贫困”进程中的价值作用,为大众了解扶贫工作构建了精神支撑与教育引导的双重任务,持续引发大众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深度思考。
  (一)扶贫经验智慧广受赞誉
  随着当前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不断深入、完善,我国决战贫困的做法和经验日益成熟、不断完善、有效推广,为世界其他贫困地区的减贫工作提供了独有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扶贫必扶智”生动回答了摆脱贫困的基本方略,也阐释了决胜贫困的辩证思维。扶贫题材影片深入大众生活,通过使用影视化语言将广大贫困群众“战天斗地”的奋斗历程搬上银幕,以独有的艺术感染力向观众生动呈现决战贫困的精彩瞬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提升了发展积极性,坚定了脱贫自信心。“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关键。”《十八洞村》展现了“精准扶贫”的理念,因地制宜选择产业、科学有效培育产业、齐心协力壮大产业,因人精准施策、有效对接市场、扩大利益联结、增加群众收入,解决了“十八洞村”这个深度贫困村的发展问题,既向广大受众传递了扶贫工作经验,也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为有效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典范。   (二)扶贫扶智理念深入人心
  扶贫题材影片是鲜活的“科教片”,通过银幕描述故事教育广大贫困户充分了解扶贫政策,把握产业扶贫精髓,掌握相關农业技能,夯实个人脱贫技能,为决战贫困提供了坚实的知识、技能和产业基础。《十八洞村》定位于“决战扶贫”的叙事主题,讲述了脱贫攻坚视野下贫困群体跌宕起伏的命运变化,影片始终聚焦家国情怀,故事真实感人,着眼贫困户群体,以独有的传媒手法真实呈现了决战贫困进程中的人物命运变化。通过以生动的媒体语言传递、讲述了国家扶贫政策,将真实的扶贫故事、不断努力的脱贫尝试以鲜活的艺术形式呈现给大众。
  (三)决战贫困精神赢得广泛认同
  “影视 扶贫”的传播模式在观众体验贫困、交流扶贫经验、感受扶贫精神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精准扶贫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使观众对乡村文化形成了新的价值认知,突破了传统扶贫影视作品的叙述基调。《十八洞村》将镜头对准广大扶贫干部和基层群众,用生动的人物故事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使大众充分理解、广泛认同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精神力量。《十八洞村》将决战贫困的精神予以立体表达,有助于弘扬、传播决战贫困的时代精神,生动呈现了影片艺术的重要使命。本片从侧面展示了“精准扶贫”进程中,党群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神力量,面对困难、分析困难、战胜困难的坚韧不拔,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发展产业的显著成就,在发展的洼地上构建起决战决胜的精神高地,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同。
  三、“扶贫先扶志”:传媒作品决战贫困力量的现实延伸
  《十八洞村》使用艺术深度与时代主题的影视语言,讲述科技扶贫、产业扶贫中的奋斗历程,生动展示了“扶贫先扶志”的精神内涵,艺术化展现了自立自强的扶贫精神,折射出扶贫进程中的思维融合与精神碰撞,持续引发大众对如何脱贫以及产业突破的深刻反思。影片以现代传媒作品方式讲述“物质脱贫”故事的同时,传递了扶贫精神的强大动力,实现了决战贫困力量的现实延伸。
  (一)上接天线:凝心聚力,精准攻坚拓“空间”
  上接天线是指提高“发展站位”,引进“外部智慧”。从贫困地区的贫困现象来看,客观上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落后、基础设施缺乏、信息渠道闭塞等条件所致,主观上是干部群众发展目标不确定、发展思路不清晰、发展动力不强劲、发展成效不显著等因素造成,这也是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主要原因。《十八洞村》以“精准扶贫”战略为叙述背景,通过描述决战贫困过程中传统观念与产业化观念的现实碰撞,讲述“扶贫扶智、扶贫扶志、志智双扶”的理念优势,增添了广大贫困户的脱贫动力,总结了贫困户的脱贫经验,引发观众对精准攻坚的深度思考。影片讲述的扶贫成功经验正是在高站位、广视野的层级上,将国家政策、地域条件、资源优势、专家智慧和特色产业紧密结合所取得的成就,这些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下接地气:汇集合力,全力攻坚建“平台”
  下接地气是指立足发展基础,汇集多方合力。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能脱离基础环境,只有通过融合各种资源、壮大攻坚力量,才能使脱贫攻坚工作有的放矢、蹄疾步稳地推进。《十八洞村》坚持从生活和生产实际出发,整体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氛围和乡土气息,反映了创作者对全力攻坚的深度把握,有助于大众将脱贫精神动力转化为全力攻坚实践。无论是该片的叙事结构、刻画的人物形象,还是呈现的脱贫故事、展示的人物精神,都突破了以往同类影片叙述框架的束缚。《十八洞村》向大众生动描述了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征程上,贫困群众、党员干部、社会力量团结一致拔穷根、众志成城战贫困的生动场景。也正是这种强大合力,推动了脱贫攻坚进程,确保按时打赢,确保小康路上一户不少、一人不落。
  (三)振奋精神,应势攻坚拔“穷根”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影片《十八洞村》在礼赞扶贫干部的同时,真切呈现了深度贫困村的自然风貌、社会环境以及广大贫困户迫切的情感诉求,营造了基于“精准扶贫”的精神空间,呈现了鲜活的时代质感。创作者通过艺术手段讲述温情故事,折射出“决战贫困”进程中的内在动力,诠释了决战贫困宏大背景下解决贫困问题的精神力量。
  《十八洞村》是一部真实反映“决战贫困”进程中的传媒作品,通过独特的叙述视角和影视语言,聚焦时代热点话题、深入大众生活、扎根扶贫领域,以观点之新诠释理念之新,以理念之新凝聚攻坚之力,生动展现了“扶贫需发声”“扶贫必扶智”和“扶贫先扶志”的脱贫攻坚实践,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画卷中营造全民战贫的全新格局,彰显影视传媒的责任担当,推动中国扶贫方案、扶贫智慧走向世界。
其他文献
张天弓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员,华中师大长江书法研究院副院长,郑州大学书法学院特聘研究员、暨南大学书法中心特聘研究员。出版书学专著《书法学习心理学》(1988)、《张天弓先唐书学考辨文集》(2009)、《中国书法史大事年表》(2012)、《书法欣赏》(2013)等,执行主编《书法经典赏析丛书》(篆隶楷行草五卷,2013—2019),发表书学论
【摘要】真实与艺术是纪录片的内涵和外延。二者并不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记录真实的地点、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人物。同时,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在建构真实的同时,也融入了创作者的情感与理念,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艺术手法。对生活的真实记录并不表示表现方式的简单和粗线条,用纪实以外的多种表达手法也并不妨碍纪录片的真实性,而是为了实现对更本真的真实的追求。  【关键词】纪录片 真
段晨光 浙江省美術家协会会员、浙江当代中国画研究院会员,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 2014年获中国美院国家奖学金(国家教育部)。2014年作品《秋风吹冷艳》获第四届杭州青年美术新秀选拔赛三等奖。2015年作品《曼陀罗》参展美丽杭州——中国画征集作品展并获一等奖。2017年作品《月静春山空》组画其一入选第八届浙江花鸟画展。2017年作品《西泠雪霁》入选第二届“陆俨少奖”全国中国画展。2019年
摘 要:担当是明末清初的遗民,集诗、书、画“三绝”为一身。他曾明经取士,后又遁入空门,归隐林下,身份的多重性,使得他的艺术作品表达也颇为多样并具有矛盾性,在中国画的历史舞台上独树一帜。在明末清初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党争使得政治腐朽黑暗,多数文人选择归隐,规避灾祸。担当作为当时的一名隐士,他看透了时局的复杂,救国无望,可又有匡济天下之心。其内心的纠结,致使他选择了与青灯古佛相伴,而禅学中关于“空”的思
[摘要]中国儿童电影在每个历史阶段都诞生了经典:《三毛流浪记》是民国时期的颠峰之作,是时代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小兵张嘎》是十七年儿童电影中的杰出代表,是儿童革命题材电影的典型;《我的九月》却是以“儿童为本位”创作观在电影中的第一次明确体现,是新时期第一部真正贴近儿童一心理的电影。  [关键词]儿童电影 经典回顾 经验教训    1918年,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发出了“救救孩子”的
(英)喬尔·W·芬勒著范枍柟译出品:读库页码:376定价:168元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为摆脱电影公司托拉斯的限制,多家电影公司陆续在好莱坞落户。到1919年,有着3.5万人口的好莱坞已经成了美国乃至全球的电影工业中心。  日渐兴盛的独立电影公司,最显著的特点是充分利用“明星宣传”。这为带领好莱坞进入黄金时代的“制片厂体系”和“明星制”奏响序曲。  20年代好莱坞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就是制片厂体
[摘要]中国宋朝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在艺术领域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艺术的传承性和思辩性分别作为这两种艺术文化的观念根源,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人文主义 传承性 思辩性    继盛唐之后的又一艺术颠峰——中国宋朝,与欧洲艺术的曙光——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世界艺术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两个时期升华了艺术的本质,并对后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中
[摘要] 当代印度电影里人物的语言使用常有印地语、英语互相夹杂,词汇与结构混用的现象。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印度社会对英语的复杂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说明英语在当代世界里具有绝对的优势。  [关键词] 印度电影 语言转换 英语 印地语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1.026    印度电影是世界电影界的一朵奇葩,它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受到世人的追捧。国内研究
2016年9月,托马斯·埃尔塞瑟(Thomas Elsaesser)的新书《作为电影史的媒介考源学:追溯数码电影》在阿姆斯特丹的“眼睛电影博物馆”(Eye Filmmeseum)隆重发行。这本书是作者20年来在电影史、媒介理论、媒介考源学等领域研究和写作的集大成者。同时,这本书也是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过渡”(Transition)丛书中“电影文化”(Film Culture)系列的第50部著作。
[摘要]彩色亦或是黑白,热烈亦或是冰凉,色彩色调的运用在电影中的运用绝非偶然,简单的红灰蓝白的运用,其背后的蕴意与饱含的情感是值得每一个观众去关注与挖掘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对于热烈的暖色的运用恰恰是反映主人公冰凉的冷色心理,而这样的反语手法更是把阳光灿烂的色彩通感为年少轻狂时候青春的酸涩与无奈,反讽了阳光灿烂的时代下被压抑被扭曲的非正常的人性。  [关键词]阳光灿烂 红绿 色彩色调 马晓军